崇拜之神——三方福神1(2 / 3)

劉海所戲的金蟾,並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主要根據。

據說,劉海用計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裏,就把錢撒到哪裏,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稱他為活神仙,為此,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到處吟唱。

愛財之心 ,人皆有之,佛國也不例外。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曾描述,唐僧師徒到了西天,竟意外遇到索賄的事,唐僧隻得拿出紫金缽獻出,才獲得有字的真經。

佛經裏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佛祖釋迦牟尼收受了龍女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才讓龍女立地成佛。因此,佛門也出現了財神。

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其源於印度教中財神俱比羅,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敦煌壁畫裏毗沙門像,畫的是他渡海布道、廣散金銀財寶的故事。所以,他最受人們歡迎。

善財童子也是一位財神。傳說,福城長者有500個兒子,善財是他的小兒子。善財出生時,有很多珍寶從地下湧出,福城長者請來了一位相士,相士為之取名叫善財。

善財視財富為糞土,發勢要修行成佛,他曆盡了千辛萬苦,參拜了比丘、長者、菩薩、婆羅門、仙人等53位名師,最後拜見了普賢菩薩,實現了成佛的願望。

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觀音菩薩身邊的其中一位童男,就是善財童子。

[旁注]

《封神演義》 俗稱《封神榜》,我國古代神魔小說。全書內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其內容依托商滅周興的曆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武王姬發封列國諸侯結束。其中的哪吒鬧海、薑子牙下山等情節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薑子牙 (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名尚,別號飛熊,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薑子牙先後輔佐了6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西周初年,薑子牙被周文王封為“太師”,被尊為“師尚父”。

《三教搜神大全》 神仙傳記類著作,收儒、釋、道三教諸神181個。具載其姓名、字號、爵裏、諡號、神異事跡。諸神的絕大多數皆有畫像。儒以孔丘為首,釋以釋迦牟尼為首,道以老子為首,旁及世俗信奉諸神。

夫差 (?~公元前472年),姬姓,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夫差本人非常好勝並且驕傲,他的好勝心讓他打敗了勾踐,也給了勾踐一條生路。在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公元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

齊國 我國曆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有薑齊和田齊之分。齊國的疆域有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杞、魯等小國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趙、衛接界,國都在臨淄,公元前202年被漢將韓信所滅。

科舉 我國古代為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隋唐到清代時期,朝廷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製度,能使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學士 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大學士擁有和宰相同樣大的權力,負責主持內閣大政,還要參與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大學士還要負責為黃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

《史記·天官書》 《天官書》是《史記》中的章節之一。古人們為了認識星星、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幹區域,稱之為星官。《天官書》是我國古代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後,最早的完整文字記錄。

《明史·禮誌》 《禮誌》是《明史》中的章節之一,是影響最大的記載明代禮製的專門文獻,向人們提供了明代禮製的基本構架和主要內容。《明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也是我國“二十四史”之一,共332卷,包括本紀24卷,誌75卷,列傳220卷,表13卷。

紙馬 俗稱“甲馬”。古時祭祀用牲幣,後演變為用偶馬。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隻存在於民間,為區別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稱為民間版畫。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聚寶盆 我國民間故事中的寶物之一。傳說明初沈萬三致富原因是由於擁有聚寶盆。這個典故來自於周人龍的《挑燈集異》。據說,隻要在聚寶盆裏麵放入錢幣,聚寶盆就會自動將錢幣增多。

如意 古代工藝美術品,以清代為多,明代也有但少見。清代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裏皇上、後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

進士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的人,就叫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唐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剪紙 又叫刻紙,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起源於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西遊記》 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傑出的小說家吳承恩。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

[閱讀鏈接]

傳說趙公明性子懶散,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很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在舊時人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搶在前頭迎接他。舊時,一般商店除夕做完生意便放年假,至初五接過財神,才開門營業,稱為開頭盤。

此外,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的生日是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並不集中在初五,而是改在財神誕生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進來享用。

碧霞元君信仰的曆史變遷

碧霞元君就是泰山奶奶,是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尤其是明清以來,她在民間的影響已經大大超過了五嶽之一的泰山主神東嶽大帝。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慶雲的馬頰河北岸水旱碼頭,有個名叫丁家林的大鎮店,非常繁華。在大街的西邊,有個石姓富戶,建有花園,人們稱石家花園。

石家花園裏雇有花匠和傭人,傭人中有個石丫頭,進花園時,年幼時長得十分俊俏。後來,石丫頭生禿瘡,頭發掉光,被趕出了石家花園。她無家可歸,每逢丁家林集日,她就在集上乞討度日。

石丫頭乞討時,如遇有的攤販不給錢和東西,她就說:“你一天不開市。”結果攤販就會真的一天都沒有買賣。時間一長,商販們都開始害怕起她,也嫌她老在案子前乞討影響生意,就湊了點錢雇了個叫王靈冠的人將石丫頭背到外地去。可沒等王靈冠回來,石丫頭又在集上出現了。

做買賣的人都認為,王靈冠把石丫頭背出去的近,於是他們又多湊了些錢,仍讓王靈冠把石丫頭背得遠遠的。王靈冠一路走,一直將石丫頭帶到了泰山上。當王靈冠想轉身離開時,石丫頭突然問他說:  “王靈冠,你走這麼遠的路把我背到這裏來,大老遠的你還想回去嗎?”

王靈冠不屑地說:“當然要回去!。但是,當他抬腳要走時,被石丫頭伸手一碰就不能動彈了。然後,石丫頭對王靈冠說:  “我和你無冤無仇,但你隻是收了錢就聽憑別人的命令,想必以後也做不了什麼好事。別回去了,不如你就永遠在泰山上服侍我吧!”

從此,石丫頭就定居在泰山上,成了碧霞元君。老百姓稱之為泰山奶奶,王靈冠也作為一位門神,被供奉在泰山碧霞祠殿門前西側。

由於泰山很高,人們登山時累了往往就會發牢騷,或者說一些不中聽的話,這在泰山是個忌諱,因為侮辱泰山奶奶會招致壞運氣。

但是,慶雲縣這一帶的人去泰山燒香時無論怎麼抱怨都沒事。人們都說,那是因為慶雲人是泰山聖母的娘家人,泰山奶奶不怪他們。

徐州傳說的泰山奶奶是另一個樣子。據說很久以前,徐州一帶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騎馬坐轎的來到徐州六七百裏地的東嶽泰山,求東嶽大帝為其保佑,而許多百姓則因為沒有盤纏錢,隻好在家裏坐以待斃。

東嶽大帝之女碧霞,心地十分善良,當時年僅十五六歲的她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焦急,欲拯救處於水火中的災民,決定自己獨自前往徐州為更多的百姓消災除害、解難。

家人考慮碧霞年紀尚小且隻身一人,放心不下,沒能同意。這可急壞了小碧霞,此事曹舅爺知道後,表示願意護送碧霞前往徐州。

經過長途艱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兩人終於來到了徐州並很快降服了瘟神,也為從四方趕來的百姓治病收災。人們為了紀念碧霞的功德,特意為她建立了娘娘殿,也叫泰山奶奶殿。

同時,曹山舅不僅護駕有功,他也為人憨厚,性格耿直,樂善好施,疾惡如仇。人們也不會忘記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後,人們又建了曹山亭,裏麵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從此常年在山下一條上山的路口守護,嚴防妖魔上山搞破壞,並向人們講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的因果報應道理,勸化世人回心向善。

這座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頂,規模宏偉,氣勢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爐等設施,平日裏是煙霧繚繞,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兩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氣派。

殿內的正方是3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著紅色披風,挽著發髻,麵目慈祥,和藹可親。

泰山奶奶很靈驗,人們也賦予了很多的美好傳說,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隻要是誠心向她老人家祈禱、許願的人,泰山奶奶都會幫著排憂解難。

碧霞元君信仰,起始於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發現的玉女石像。而早在漢代,碧霞元君的前身,即泰山玉女這一形象已出現。

東漢時,山川崇拜與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錯影響,爾後道家吸收山川信仰,認為名山必有仙人居住。於是,泰山仙人玉女這一形象開始出現。

從曹操詩中的“玉漿”、曹植所描述的“醴泉”、“桂酒”到李白詩中的“流霞杯”,都將泰山玉女與泰山山水之靈氣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