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之神——三方福神1(3 / 3)

泰山自古便是人們心目中的聖地,又是後代封禪祭祀之場所。因文求實,詩人在意境中對泰山玉女的描繪,對泰山泉水的謳歌,必定引起人們對泰山玉女的崇拜,並從現實中尋找對其信奉的載體。  而女屬陰,水也屬陰,泰山中的聖水泉池正可謂玉女的代表,古人們自然將玉女池看作玉女的化身。這樣,位於岱頂的玉女池,自然成為人們追逐和求證的理想場所。

宋真宗東巡封禪時,曾經親臨玉女泉,即玉女池,更換玉女石像。石像的出現,為泰山玉女信仰實證。

宋哲宗時,還在岱頂修建了奉祀玉女的廟宇玉女祠,也就是後來的碧霞祠。使玉女神逐漸從玉女泉崇拜中分化出來,而成為泰山碧霞雲霧奇觀的化身。

宋徽宗封泰山玉女為碧霞元君,就體現著泰山玉女與碧霞寶光的結合,也反映出北宋朝廷對女性之神的封號製度。

宋代皇帝在泰山更換玉女石像,在山頂置玉女祠,封泰山玉女為碧霞元君,等於官方對泰山玉女的信仰給予了肯定。這種對於泰山玉女的推崇行為,自然會在民間信仰中產生影響。

當時,民眾對泰山神靈的崇祀已經十分普遍,泰山的香社活動已經進入成熟的時代。普通民眾也一定會從信仰行為上,對泰山玉女有所表示,隻是沒有留下一些曆史記載。

宋真宗封禪之後,泰山玉女作為獨立的神靈,在民間和上層社會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但是在宋元時期,泰山玉女的信仰仍不屬於國家中的五嶽祭祀係列,其地位仍附著在東嶽大帝之下,並沒有成為獨步民間的神靈。

無論是道教大師丘處機西覲成吉思汗,還是元世祖忽必烈詔封全真道五祖為“真君”,冊封王重陽的七大弟子為“真人”,這些都表明元代執政者對道教的重視。在元代,道士還獲得了代替朝廷祭祀嶽瀆的權利。祭祀嶽鎮海瀆使用道士,遂成元代定製。而泰山玉女也正是在元代經過道教徒的塑造,而納入道教體係的。

道教徒首先給泰山玉女塑造了一個高貴的出身,他們借助泰山神的正統地位,將其附會為泰山神之女。

1230年左右,道士張誌純重修泰山玉女祠,重修後的玉女祠改稱昭真觀。昭真之“真”乃道家專用術語,其含義首指老子的道。在昭真觀命名時,真又指全真道,是全真道的最高宗旨,並且改玉女祠為昭真觀之人,很可能就是張誌純。

玉女祠的這次重修與改名,均由道士主持,其祠宇必定歸道門管理,其神泰山玉女為道教神仙亦順理成章。

這次重修與改名,以獨特的方式保護了泰山玉女,一方麵道教的吸納,使其擁有了道教女仙的光環而獲得了朝廷的認可,避免了因民祠而慘遭取締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玉女祠民間小廟的規製,大大提高了泰山玉女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

此外,道教經卷《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浩咒妙經》,對泰山玉女進行了塑造。此經的出現,更加明確了泰山玉女的道教屬性,這為玉女信仰在明清時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從元代末期開始,道教信徒開始把泰山玉女納入道教神靈體係。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初,便從儒教原理主義觀念出發,實施大規模的禮製改革。

首先,道教文獻將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封號的出現,明確了其神的道教歸屬,絕無歧義。且道教神仙由於修行方式和功德不同,所得位階也不同。

元君是道教對女仙中仙位較高者的尊稱,其位列第九級,而金童、玉女則僅隨從於神仙左右,專事接待、傳訊等職務,位列最低級別即第十六級。

這樣一來,碧霞元君在道教神仙體係中的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已有“掌嶽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之職權。

稍後的《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正式冊封“碧霞元君亦主泰山證位”,她依附於東嶽大帝之下的狀況亦得以改變,並且“至仁至孝、慈惠恭順、普濟保生、護國庇民”之德行再次得以彰顯。

明代中後期,除明穆宗外,幾朝皇帝都熱衷於道教,重用道士。因此,道士將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的做法得到皇族的認同,朝廷對其廟宇多次敕修。

1483年,昭真觀重修後,賜額“碧霞靈應宮”。此後,碧霞元君得到皇室貴族的認可與朝謁。

1589年,明代“國本”之爭漸起,鄭貴妃先後4次遣中官致祭元君,建醮三陽庵,以求元君保佑。1593年,《碧霞宮祝蔭碑》碑陰亦有太後、妃主、皇子、侍臣等題名。

至清代,皇室致祭、賜額元君廟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清康熙曾多次登泰山,上謁東嶽廟,躬祀泰山之神,令從每歲香稅錢糧內量給數百金,修葺上下嶽廟與元君諸祠。清乾隆前後10次巡幸泰安,6次登岱頂,至碧霞宮拈香。後祭祀碧霞元君成為定製。

此外,清初還對碧霞祠多次賜額,康熙年間賜“坤元葉德”,雍正年間賜“福綏海宇”,乾隆年間賜“讚化東皇”。

總之,碧霞元君雖始終未列入國家正祀,但由於曆代皇帝在不同程度上對其祭祀持讚同或支持的態度,實際上可視為一種“準正祀”,是一種朝廷肯定的民間信仰。

道士對泰山玉女的打造,得到了古代民眾的認可。其在民間的地位,已赫然淩駕於泰山神東嶽大帝之上。與從前先拜東嶽大帝而後祠元君截然相反,民間已首祭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已成為民間、道教、官方共同信奉的神靈。

在道教、國家、民間宗教家及移民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碧霞元君信仰開始向全國擴展,形成了京師、太原、西安、遼陽等幾大信仰中心,成為北方信仰地域分布廣泛的神靈之一。

[旁注]

五嶽 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在五嶽之中,泰山和嵩山曾經是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東嶽大帝 又稱泰山神,其身世眾說紛紜,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等。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曆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根據我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

門神 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係,加以祀奉。

轎 我國古代交通工具之一,在我國大約有4000多年的曆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初期。我國的轎子曾流行於廣大地區。自古以來曆代相襲。因時代、地區、形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肩輿、簷子 、兜子、眠轎、暖轎等。

瘟神 又稱五瘟使者,是我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四季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瘟神”一詞,也用來比喻作惡多端、麵目可憎的人或邪惡勢力。

亭 我國傳統建築之一,多建於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亭的曆史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並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築。如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

琉璃 又叫流離,指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為原料,采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琉璃的色彩變幻瑰麗、美輪美奐;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中國五大名器”之首,是我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也是我國古代藝術精致、細膩、含蓄的體現。

玉女 在天宮侍候神仙的女童,長得秀氣機靈。相傳玉女本來是隻狐妖,常常在夜晚化成人形,後來被西王母收複,成為一個女孩。後人常以“金童玉女”以示吉祥。

封禪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中夏商周時期,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玉皇大帝,才算受命於天。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統一了我國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也善詩歌,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

真人 道教封號之一。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常用作稱號。莊子、列子、關尹子在唐代皆封為真人。

成吉思汗 (1162年~1227年),孛兒隻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諡號為聖武皇帝,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其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冊封 我國古代皇帝授勳封爵舉行儀式時宣讀的冊文。在古代,皇帝授給異姓王、宗族、後妃封號時,要在受封者麵前宣讀授給封爵位號的冊文,連同印璽一齊授給被封人,這個儀式被稱為冊封。根據冊封對象的不同,所用冊的質地也不同。

元始天尊 又名“太上盤古氏玉清元始天尊”,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道教神仙中唯一的大天尊。相傳在混沌未開之時,元始天尊曾以盤古巨身開天辟地。《曆代神仙通鑒》稱元始天尊為“主宰天界之祖”。

儒教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禮製 我國古代時期重要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我國曆史悠久,擁有五千年文明,號稱禮儀之邦,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禮製。禮製是禮儀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通過禮儀定式與禮製規範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通過法律的懲罰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

香稅 我國古代稅賦之一。從明代開始,對朝山進香的信士信女征收的一種特殊稅種,其具有營業稅的特點。據明代查繼隆《岱史》卷13《香稅誌》記載,明代時的香稅僅在武當山所在的湖北十堰和泰山所在的山東泰安征收。

[閱讀鏈接]

傳說碧霞元君本來是黃飛虎的妹妹黃妃。在薑子牙分封諸侯的時候,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這時,周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時,黃妃也來找薑子牙要地盤。

薑子牙見黃氏兄妹爭得麵紅耳赤,就對他們說:“你們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便騎上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而黃妃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這樣一來,薑子牙就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讓她守護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