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之王——鳳凰傳說2
龍鳳呈祥的起源與發展
鳳和龍雖然都是祥瑞之物,但兩者的形象和內涵截然不同。龍給人威嚴而神秘,不可親近,隻可敬畏;鳳象征著和美,安寧和幸福,乃至愛情,讓人感到溫馨、親近、安全。
但當龍和鳳在一起時,就成了既威嚴又和美的象征,因此“龍鳳呈祥”不僅在古代的皇家裝飾上很受歡迎,也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傳統吉祥圖案之一。關於這個吉祥紋飾的說法,是有來曆的。
相傳在春秋時代,東周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有個小女兒,生來愛玉,秦穆公便給她起名叫“弄玉”。弄玉生性自由爛漫,喜歡品笛弄笙,秦穆公疼愛她,便命工匠把西域進貢來的玉雕成笙送給她。自從有了玉笙,公主吹笙的技藝更加精湛。
弄玉長到十幾歲時,已經是個姿容無雙、聰敏絕倫的女孩了,秦穆公想招鄰國的王子為婿,但弄玉不從,堅持對秦穆公說:“如果對方不懂音律,不是善奏樂器的高手,我寧可不嫁!”秦穆公疼愛女兒,隻好依從公主。
一天夜裏,公主倚欄賞月,用玉笙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神往。正吹得起勁,一陣嫋嫋的洞簫聲和著公主笙樂響起。一連幾夜,笙樂如龍音,簫聲如鳳鳴,合奏起來簡直就是仙樂一般動聽,整個秦宮都聽得見,以至方圓百裏。
秦穆公很好奇,向弄玉打聽,公主說也不知道是誰在附和,隻知道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秦穆公馬上派出大將孟明尋找吹簫人。孟明一路走一路打聽,一直找到華山腳下。
當地有一位樵夫告訴孟明說:“我聽說華山中峰的明星崖隱居著一位少年,名叫簫史,他很會吹簫,簫聲不僅動聽,還能傳到數百裏之遠呢。”孟明連忙到明星崖找到簫史,將他帶回了秦宮。
當時正值中秋,秦穆公見簫史的簫也為美玉所製,非常高興,便請來公主,兩人一見鍾情,便合樂起來。一曲不曾奏完,殿內畫著的金龍、彩鳳卻都好像翩翩起舞起來,眾人聽得入癡,齊讚說:“真是仙樂啊!”不久,弄玉和簫史就成婚了。
成婚之後,夫妻倆每日琴瑟和鳴,相敬如賓。簫史教弄玉用簫吹鳳鳴,弄玉教簫史用笙吹龍音,學了十幾年,真的把天上的鳳引下來了,停在了他們的屋頂上。不久,一條龍也來到了他們的庭院裏欣賞音樂。
這時,簫史感歎說:“宮中的生活雖然富足,可我更懷念在華山幽靜的生活啊!”弄玉笑著回答說:“如果你已經厭棄了榮華富貴,我願與你同去享山野清淨!”說完,夫妻二人又合奏起來。
片刻之後,龍飛鳳舞,天上祥雲翻騰。弄玉乘上彩鳳,簫史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龍鳳呈祥而去!
後來,人們為紀念弄玉和簫史的動人故事,就用“龍鳳呈祥”來形容夫妻間比翼雙飛、恩愛相隨、相濡以沫、百年好合的忠貞愛情。
龍鳳呈祥也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描繪了龍與鳳相對飛舞的畫麵。龍為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龍鳳相配便呈吉祥,習稱“龍鳳呈祥紋”。同時,龍紋和鳳紋分別作為吉祥圖案發展了很長時間:
最早的龍紋見於紅山文化中的玉器,並有多處發現,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該玉龍長26厘米,身體卷屈,長吻前伸,有兌成對稱的鼻孔,所以有人認為龍頭是由豬形演變來的,從而與原始農業生活有密切關聯。
最早的鳳紋還是鳥紋,多見於牙骨器的雕刻上。有一件鳥形匕,用象牙製成的,條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鳥,柄端成鳥首,鳥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狀,背麵有小孔,可以穿繩懸掛。
還有個被稱為雙鳳朝陽的牙雕碟形器,表現一對相向的雙鳥,勾喙,圓眼,抬首向往;中間飾以五環同心圓,上有火焰狀紋飾,如太陽光芒。也有人認為不是太陽而是鳥卵,或稱為雙鳳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義。
原始時代的鳳紋文物還有個雙鳥紋骨匕,用獸肋骨刻成。柄部有兩組鳥首紋樣,每組以一圓居中,分別可出兩個反向的鳥首勾喙大眼,頭頸外伸,有儀有爪,形成連體,因又稱連體雙鳥紋。
到了夏商,龍已經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工藝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跡。在商周以及戰國青銅器的紋樣中,有不少交疊纏繞的小龍,以這些特征命名的為蟠螭紋、蟠虯紋等。
大體上在宋代以前,龍多與虎結合作為龍紋,有威武之意。宋代以後多表示天子、權力;在民間,則表示吉祥、喜慶、勇猛、神威等。在商代青銅器紋樣中,龍紋並不十分顯要,但有多種變化,如卷龍紋、雙龍紋作為主要傳承紋樣。
鳳紋是在商代後期出現的,比鳥紋更加華美,頭上有冠,有的是長冠,垂直於頸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狀;有的是多齒冠;呈羽毛狀。卷曲的羽尾有的顯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體幹分開。作為主要傳承紋樣。
到了西周時期,鳳紋已經是當時的流行紋樣之一了。周代鳳紋動態作回首卷尾狀。西周穆王時的鳳紋,頭上冠羽飄動,身後羽尾飛舞,頸上,頭上冠羽飄動,身後羽尾飛舞,頸上有垂鱗狀羽片,腹前有渦旋狀的翼紋,十分優美,應是此時期的代表作。
鳳紋作為青銅器的裝飾,在周代極為盛行。周代的紋樣,也大量采用鳳紋。這主要是因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為主要目的,而獸麵紋能充分體現祭祀活動的威儀。
作為祥瑞的鳳鳥,自然占據獸紋的主要地位。周代倡導禮治,宣揚社會的秩序和美好,作為“見天下大安寧”的鳳鳥,更能充分表現這種社會觀念。所以,周代昭、穆時期鳳紋大量流行,以致有學者將那段時期稱為“鳳紋時代”。
在傳統紋樣中,除了保守的北方燕國地區將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之外,其餘各國都在應用龍紋。此時的龍紋多做交纏穿插狀,仍為蛇形長體,有交龍紋、多頭龍紋等,有鳴叫狀、飛舞狀。
當時的饕餮紋簡化,向漢代的俯首紋過渡,而龍紋和鳳紋,已是漢代四神紋中青龍和朱雀的雛形,向定型化轉變。
漢代的龍紋多為單體,四肢勁健,體為遊龍形,作行走狀。頭揚,有的身有翼。常作為四神之一,與白虎、朱雀、玄武配位係列圖案。
漢代的鳳紋也是單體,或竚立,頭有高冠,孔雀尾;或做飛舞狀,展翅揚足,稱為舞鳳。一般為四神之一,稱為朱雀,鳳鳥口中多銜珠。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龍鳳紋大體仍傳承漢代紋樣的特點,變化較少。龍紋和鳳紋多是作為四神係列圖案單獨應用,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受外來文化影響,當時的鳳紋的羽尾誇大如鱗片狀。又受佛教影響,鳳常常立於蓮花之上。這一時期的工藝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
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時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龍紋至隋唐時代已完全成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出現於墓室石刻、碑石之上,其身份以通天神獸為主;另一類廣泛出現於實用器皿、建築構件之上,其身份以吉祥瑞獸為主。
龍紋這兩種基本含義本來就是緊密關聯、難以截然分開的,但至隋唐以來,龍紋含義的重心明顯偏向於後者。唐代的墓室壁畫十分發達,但其主要內容均以墓主人生前生活為題材,龍紋多以龍虎相輔、四靈、十二生肖俑及天象的組成部分出現,像墓主人乘龍升天的傳統畫麵則不再盛行。
與此相反,在隋唐的實用器皿上,龍紋出現極為普遍,並多與蔓草、花卉及各種動物組合出現。這說明龍紋在當時基本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
隋代龍紋可以河北趙縣安濟橋欄板上的石雕龍紋為代表。著名的趙州石拱橋建於隋大業年間,由當時的名匠李春設計建造,也是我國第一座石構坦弧敝肩拱橋。
趙州橋的望柱、仰天石、欄板上皆有雕刻,其中以龍紋最為精美,共有奔龍、對龍、交頸龍、穿石龍等多種形式,其中奔龍為單龍飛馳圖案,龍巨首吐舌,體軀舒展,姿態奔放雄健,頗具六朝遺風。
對曲身飛騰的雙龍,分持火珠與寶相花抬爪相對,圖案具有佛教藝術色彩與吉祥含義;交頸龍為一對行龍兩頸相交,皆口吐蓮花,十分精美;而最有特色是其中的穿石龍圖案,圖中雙龍巨首碩角,軀體若獸,龍的首、尾兩端從石中探出,龍身中斷隱沒石中。
龍紋的工匠既表現了龍穿岩引水、變化莫測的神通,又彌補了欄板短小無法表現龍之長軀的缺憾,處理手法輕靈巧妙,具有強烈的審美情趣,而這正是隋唐龍紋所具有的時代風格。
隋代日用器皿上的龍紋以龍柄瓷壺最具特色。以龍為造型的器鋬早在東周時代就已經出現,而六朝匠人巧妙地將這個傳統的藝術手法運用於陶瓷藝術,到了隋代,以龍為柄的陶瓷工藝日趨成熟。
1957年陝西的李靜訓墓出土曾出土一個白瓷雙龍雙聯瓶,瓶為雙體,似渾圓的龍軀;雙柄自瓶體伸出而為龍頸,龍頸直豎突出表現了龍的渴態;雙柄上端為一對龍首,探入瓶口,吸引瓶中之水。雙龍造型質樸洗練、憨態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鳳首、龍柄是隋代瓷壺的常見造型,如與上壺同出一墓的白瓷龍柄鳳首壺,壺高27.4厘米,一側為形態若雞的鳳首,另一側為首入瓶口的龍形柄。最為精美的隋代龍鳳紋壺當數河南汲縣出土的青瓷鳳頭龍柄壺。
這個文物的壺蓋是戴冠鳳首造型,器柄為一完整的四足之龍,龍下足立於瓶底,一對上足支撐於瓶身,龍首探入瓶口,造型極其生動。壺身布滿中亞風格的圖案紋飾,與我國傳統的龍鳳紋相映成趣。
龍鳳合璧都是我國傳統中具有陰陽相輔含義的吉祥紋像,隋代則迅速向世俗化、審美化發展,充滿了清新活潑的生機。
唐代時,龍鳳紋的種類又多出了雲龍紋、魚龍紋。雲龍紋的龍,龍體中間仍很粗大,頭小尾細,四肢突出,多位三爪尾從後肢穿出。一般作圓形適合紋樣,並以朵雲紋填飾作為陪襯。唐代雲紋多運用於陶瓷、玉雕和銅鏡上,以銅鏡上的雲龍最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