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之王——鳳凰傳說2(2 / 3)

魚龍紋則是指龍首魚身的一種變形紋樣,因為它基本仍屬魚形,因此以龍魚稱之。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和魚常有相連的關係,魚化龍或鯉魚跳龍門就是這類傳聞的記述。

唐代的鳳紋,多為展翅舞蹈狀,因此稱為舞鳳紋。在此之前直到唐代,鳳紋大多是表現朱雀或站立或展翅,頭頂花羽,昂首挺胸,動態各異,長長的花冠,卷曲的魚尾形態十分優美,常與龍陪襯使用。

宋代的龍紋,其形象發生了巨大變化,即由漢唐以來的走獸形,粗體細尾,四足如獸狀,轉而恢複到漢以前的蟒蛇形,身體修長,四足粗短,可以盤足起狀。

宋代繪畫中的雲龍圖,定窯、磁州窯的龍紋以及緙絲百花攢龍紋,大體都呈蛇蟒狀。龍紋多單獨應用,或與雲水相結合。

宋代的鳳紋已作飛翔狀,不似漢唐時期的佇立姿態。雙翅伸展,魚尾飄動,或作羽毛狀,或作卷草狀,但已不若當代的華麗。此時的鳳紋多於鸞相配,雄鳳雌鸞;或為鳳凰,雄鳳雌凰。

元代的龍紋基本和宋代相似,龍足的肘彎處一般飾有三條帶紋,以加強其動感,並用以填飾裝飾麵的空間。有行龍,如元瓷上所飾的龍紋,動態優美,生動勁健;有團龍。

在龍紋組合上,除宋代所見的雲紋和水紋外,龍與鳳的結合是此時期的特點。自原始至唐宋,裝飾上的紋樣,多於虎紋相結合。自元代起龍與鳳開始成對,寓意帝室,在建築彩畫石雕上多以龍鳳相配,作為宮殿的裝飾紋樣。

元代的鳳紋應用很廣,陶瓷、銀器、銅鏡、石刻等均常見,而以陶瓷的鳳紋最為突出。形式多樣或單隻或成雙,作飛翔狀,雙翅伸展,羽尾飄動,顯示其矯健生動的藝術特色。

龍紋發展到明代,其藝術形象已經定型化,即“行中弓,坐如升,降如閃電,升靦腦”。

明代的龍紋嘴較長,多為閉合狀頭上的毛向前飄伸,顯示其力量。明代時也出現了正麵龍,一般表現為坐龍、團龍,龍的爪呈輪狀,組成圓形,稱為輪爪,這是宮廷器物服飾所用的龍。

明代的民間也流行用龍,但其含義和皇家不同,往往是表示威武、力量和作為求雨的工具。在裝飾上,也多用龍紋,反映在刺繡、印染、木雕、漆器等工藝上,隻是形象簡樸,而且不能用五爪龍。

明代的鳳紋多作飛翔狀,頭大,細頸,展翅,羽尾飄動,形式優美。在工藝美術中,鳳紋多用於陶瓷、染織、金銀器、石刻、木器、漆器中。此外,也作成鳳冠、鳳釵等器物,為婦女的高貴飾品。

清代的龍鳳紋,基本上繼承了明代的格式,但應用極廣泛,在陶瓷、染織、刺繡、漆器。金工、雕刻、彩畫、剪紙等各類裝飾中,均大量采用。有龍鳳合用,也有龍鳳單獨用。鳳有如意高冠、三尾羽、五尾羽或多羽。

清代的龍紋已完全程式化,並賦予了吉祥意義。龍的裝飾形式有多種多樣,有行龍、坐龍、升龍、團龍、蟠龍等;有對龍和子孫龍,有草龍,有拐子龍。龍自古被人視為神物,隱喻祥瑞。

清代的鳳紋,其形象大體與明代相似,隻是裝飾更為華美,並組合為吉祥意義。鳳紋與牡丹組合,稱為鳳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鳳紋與百鳥組合,稱為百鳥朝鳳,是廣繡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明清以來的龍紋和鳳紋,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含義。封建統治階級以龍代表皇帝,以鳳表示皇帝,作為身份的象征等。在民間,龍鳳則另有意義。人們以龍象征威武力量,以鳳代表美好。

龍紋的曆史十分悠久,其形象的演變,大體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河南濮陽蚌飾龍開始,到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多於水器銅盤相聯係,春秋戰國時期的龍,多作蟠繞狀;

第二階段的龍紋漢魏六朝時期,龍作走獸狀,與白虎、朱雀、玄武相結合,成為係列圖案,代表方位其含義與陰陽五行結合;

第三階段,隋唐兩宋時期,龍從走獸形象過渡到蟠行形象;

第四階段的龍紋是在元明清時期,身軀漸長,脫離獸身成為蛇體的龍,多於鳳相配用,代表陰陽,或為統治者所用,代表帝王和皇後,以體現王權。

[旁注]

秦穆公 嬴姓,名任好。東周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在位共39年,諡號穆。秦穆公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裏奚、蹇叔、由餘、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

笛 我國最具特色也是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掏空,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幾個吹孔,靠吹氣時操作吹孔而奏響。笛的音色清新又圓潤,渾厚而柔和,共分為曲笛、梆笛、定調笛、玉屏笛、短笛和低音笛這幾類。

蕭 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民族吹奏樂器,分為單管和豎吹。簫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簫的曆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瑟 又稱為“五十弦”,是我國古代的撥弦樂器。瑟的形狀像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瑟的體積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則音色變化多,用於帷幕後麵隱匿處作為背景音樂的演奏,目的是給賓客飲酒談天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

笙 我國的古老樂器之一,屬於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笙的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我國民間色彩。由於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是我國傳統吹管樂器中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

瓷器 我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紅山文化 我國古人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遊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製玉工藝。

青銅器 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我國的青銅器藝術品完全是由手工製造,器型多種多樣,器身渾厚凝重,花紋繁縟富麗,沒有任何其他地方的青銅器能與我國的相比。

商代 又稱殷或殷商,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到安陽,在殷建都達273年。

饕餮 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長著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相傳饕餮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甚至為此吃掉了自己的身子。

玄武 玄武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神獸之一,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在古代,蛇是生殖繁衍的象征,龜代表著長壽和不死,所以玄武被古人看作是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標誌,認為拜玄武可以增壽。

十二生肖 也叫屬相,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生肖的周期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種動物作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是我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

石拱橋 我國傳統的橋梁四大基本形製之一。石拱橋是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有悠久的曆史,橋梁又多有附屬小品建築,如橋頭常立牌坊。華表、經幢和小石塔也常用於橋梁,如蘇州寶帶橋、泉州 五裏橋和洛陽橋等。

雙聯瓶 古代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一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形製如連體雙魚,又稱“連體瓶”、“雙魚瓶”或“合歡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現。清代雍、乾的景德鎮窯瓷器中多采用,品種有青花、粉彩、琺琅彩、單色釉等。

隋代 我國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581年,隋文帝楊堅受建立隋王朝,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其國祚共計38年。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深刻影響了往後唐、宋等朝代。

銅鏡 我國古人生活用具,也叫青銅鏡。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麵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是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朱雀 因為有從火裏重生的特性,也叫火鳳凰,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又有說是由佛教的大鵬金翅鳥變化而成的。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

元代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北京。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1279年結束了自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麵。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實行一省製,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

漆器 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麵的重要發明。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製器。曆經商周直至明清,我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世界等地都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