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邪降魔——舞獅文化1(1 / 3)

驅邪降魔——舞獅文化1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之一,我國壯族,苗族,滿族等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有類似的舞蹈。獅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

獅子在我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敲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還代表歡樂,代表幸福,代表人們心中的祝福,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獅舞起源與發展演變

相傳,那是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了一種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麵獠牙,頭生一獨角。

這頭奇獸總是在除夕晚上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人們不勝其煩。因為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年獸”,大家便商議怎樣消滅年獸的問題。

有智者告訴大家,用竹篾與紙,紮成奇獸的形狀,塗上顏色,並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聚集精壯男子數十人,持鍋、樂器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在年獸出現時就進行敲打。

大家埋伏於一橋下,此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人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必然驚駭,就會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再出現了。

為了慶祝驅趕年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人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逐漸便形成了一種習俗,在很多地方流傳下來。

後來,在我國有的地方又出現了關於獅子的傳說,但人們並沒有見過真正的獅子,隻知道獅子是獸中之王。人們想獅子既然是獸中之王,就應該非常勇猛,不僅能夠驅趕年獸,還能夠驅趕一切妖魔鬼怪。

於是,有人建議把驅趕年獸的習俗改為舞獅。從此,驅趕年獸的習俗被賦予了新意,那就是不僅為了驅趕年獸,還驅趕瘟神和一切妖邪。獅子也就成為了勇猛的代表,是吉祥的象征,人們最先把舞獅習俗叫為“舞聖頭”。

人們為什麼把驅趕年獸改為舞獅呢?其實,我國曆史上並沒有獅子,古代世界上隻有非洲、西亞和南美產有獅子。南美與我國遠隔重洋,古代交通無法交往,而非洲要進入我國必須經過西亞,且海上交通又較晚,因此獅子傳入我國最有可能的通道隻有西亞。

那是我國西周時期,我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裏麵有西周第五個君主周穆王架八駿西遊的故事,有句話說:“狻猊野馬,走五百裏。”後來的東晉著名訓詁學家郭璞在注釋時指出:“狻猊,師子。”這裏的“師子”就是獅子。

周穆王是個喜歡暢遊天下的君主,《穆天子傳》裏說周穆王向西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並在吉日甲子送很多禮物給西王母。西王母第二天在瑤池為他舉行宴會,並舉行了歌舞。事後,周穆王西行翻越帕米爾高原,抵達了後來的吉爾吉斯大草原等地。他西行很遠,見到過“狻猊”這種動物。

我國漢初古籍《爾雅·釋獸》中已有“狻麂如貓,食虎豹”的記載。因此,獅子傳入我國早於漢朝。這裏的“狻麂”就是狻猊。

在我國新疆博物館有一個獅型金牌飾,為我國所知最早的獅型藝術品,據考古斷代為戰國時期文物。  此物長20厘米,由烏魯木齊南山礦區阿拉溝古木槨墓出土,金箔打壓製成,呈淺浮雕狀。獅張口睜目豎耳,雙前足上舉作撲食狀,鬃毛卷曲,細腰,後部反轉上卷,尾與鬃相連。身飾弧線條文和圓渦紋,整體作奔躍咬噬狀。此文物的發現,足可說明戰國時期獅子形狀的藝術品就傳到我國新疆地區了。

從那時起,我國關於獅子的紀錄就越來越多了,知道獅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人們還是沒有見過真正的獅子,認為獅子簡直就是神獸,都充滿了敬畏之心。

人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氣氛。在舞獅時候,還配以鑼鼓等樂器,並伴隨一定節奏。後來,逐漸發展成在迎神賽會上也舞獅,用作參神拜戶,其意思是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環境安寧,五穀豐收。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溝通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就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麵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獨缺獅子,原因是當時我國未發現獅子獸類。

在西漢末期的32年,著名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紀傳體斷代史《漢書·西域傳》記載: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我國。同時,馴獅舞蹈這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便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並隨著前來。

西漢時期,西域大月氏國向漢王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

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朝廷先後選了3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們亂棒打死。宮人為了逃避皇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倆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皇帝也信以為真。

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和吉祥的象征。於是就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在民間流行了。過年驅趕年獸的習俗也逐漸演變成了舞獅子。

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運到我國的真獅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的馴獅舞蹈,隻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

於是,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和張開大口的外形,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順,既威武又充滿活力的感覺。

到了東漢時期,西域向我國進貢獅子的紀錄就越來越多了。如漢章帝劉炟章和元年間的87年,有記載說:

是歲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撥獅子。

本來,我國古代百獸之王是老虎,老虎以威猛無敵而稱霸山林,在獅子傳入之前,它威風凜凜,統轄著百獸,人們對虎的膜拜幾乎登峰造極。但人們知道獅子後,就認為獅子比老虎還厲害。

漢代學者解釋《爾雅·釋獸》是稱“狻麂……食虎豹”,  明確認為獅子凶猛過虎豹,虎豹都是獅子的食物。在後來的一些史料中,也記載了獅子猛於虎豹的事例。

如北魏人楊炫之所撰的一部集曆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筆記《洛陽伽藍記》中記載:

莊帝謂侍中李彧曰:“朕聞虎見獅必伏,可覓試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園中素有一盲熊,性甚馴。帝令取試之。虞人牽盲熊至,聞獅子氣,驚怖跳,踉曳鎖而走,帝大笑。

外來猛獸獅子取代我國百獸之王老虎的地位,被人們認為是稱雄天下的百獸之王,人們就開始崇拜獅子,舞獅也就盛行起來了。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有一種說法大概成形於北魏時期。在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器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在舞獅時行刺魏帝,幸被人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就命令仿製,舞獅得以流傳後世。

也有人認為,最早有關舞獅的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的魏國。在北魏時,人們於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麵,排列了戴麵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也具有鎮邪驅魔作用。

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在南北朝之後,其他鳥獸舞逐漸被淘汰,隻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

到了唐代,西域各國向我國進貢的獅子就越來越多了。據史書《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康國、吐火羅、波斯等國都曾向唐王朝進貢過獅子,皇家禁苑中也豢養過獅子。唐代眾帝王陵前的石雕獅子栩栩如生,與工匠能見到真獅子是分不開的。

有文字記載說,唐高祖李淵登基後,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有“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是後來真正舞獅的雛形

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間,西域進貢獅子,唐太宗曾命秘書監虞世南作《獅子賦》、宮廷畫師閻立本繪《獅子圖》。因此,唐貞觀年間已出現了由名家創作的文學作品《獅賦》和圖畫作品《獅子圖》了。這說明獅文化到唐代已走向了藝術的巔峰。

在唐代,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詩中,對舞獅有生動描繪:

西涼伎,西涼伎,

假麵胡人假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