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邪降魔——舞獅文化2(2 / 3)

獅子在我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各地人們在舞獅活動中,寄托了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旁注]

大年初一 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正月初一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年節古稱“元旦”。

紅包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花會 最早稱香會,是漢族民間於春節等節日進行的各種遊藝活動的統稱。源於元代佛教的“行像大會”,一年四季者有活動,是民間傳統自娛性的群眾文藝組織,形式多樣,城鄉皆有,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壯族 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壯族有自己的語言,我國學者將之歸類為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分南北兩大方言。壯族傳統文字是在漢字基礎上創造的“土俗字”。從我國的唐代開始,“土俗字”在民間使用,也叫做古壯字。

南少林 我國武學門派之一。南少林武術發源地,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鶴拳、五梅花拳等拳種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係統;是泉州曆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明清以來,南少林武術薪火相傳,有極強的傳統繼承性和凝聚力。

[閱讀鏈接]

在廣東揭西民間,也有當地的關於舞獅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地上風和日麗,山花爛漫,自由自在,一如仙境。

有一天,天上忽然飛來一隻金毛獅子,獨霸大地,傷噬萬類,歡樂的大地頓時陷於死寂。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見狀,為了普救眾生,指派沙和尚下凡,施展神通,製服金獅,命令它皈依佛法,為眾生造福。金獅依法,與靈猴為友,每年春節前夕即至,為眾生驅除災病瘟疫,歲歲如是,遂成舞獅的風俗。

悠久燦爛的舞獅文化

舞獅運動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自誕生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自古以來深受大眾的喜愛,且曆代相傳,形成了極其燦爛的舞獅文化。

青獅有史以來就寄托著人們驅魔避邪、納福迎祥的美好願望。

在佛教的典籍中,青獅就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與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齊名,為佛教的兩大神獸。故在潮汕民間隻要是國家慶典、神誕祭典、歡慶春節、住宅奠基、迎神賽會等各種活動,都有舞青獅的習俗,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青獅作為傳統潮汕獅,其體形碩大,外表猙獰威猛,目如銅鈴,口似血盆,與其他獅種有著明顯的區別。特別是一抹潔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間就有“青獅白目眉”和“獅王”的美譽。

青獅與醒獅相比,無論從外形或者重量上,都要超出一倍以上。醒獅輕巧靈活,一般人稍加培訓就能作簡單的表演。而青獅獅頭碩大沉重,最重的有十多公斤,動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動幾下就氣喘籲籲。所以,青獅的舞獅者必須經過專門的嚴格訓練,需較高的武術造詣才具備舞青獅的基礎。

據潮汕民間典籍記載:潮汕的獅子一般分為青、紅、黑三種顏色,代表三國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三雄,其中,又以青獅為最大。

以前,舞青獅代表舞獅中的最高級別,沒有實力的獅隊都選擇舞紅獅和黑獅,不敢舞青獅。如果幾支獅隊在路上相遇,其他獅隊都應該避讓,讓青獅隊先行。

據普寧《客家風俗誌》記載,當地所舞的獅分青獅、紅獅、貓獅三種。主要根據獅班本身功夫高低深淺而定。青獅白眉,為武功最強者,一般多不敢濫稱;紅獅代表武功中等的,最為普遍;貓獅為少年兒童所舞,功夫較淺。

青獅的影響還遍及福建和台灣南部。據福建《漳州府誌》記載,漳州和泉州獅根據武藝的高低不同,分為“青獅白目眉”、“青獅”和“烏獅”三個等級,以青色獅兼畫白眉毛的獅隊武藝為最高強。

泉州流傳著一句俗話:“青獅白目眉,有本事任你來”。漳州白湫坑就曾有青獅白目眉口咬利劍樣式的泉州獅。德化赤水《許氏家譜》、西敦《林氏家譜》等記載,舞獅按武藝高低分等級,其中以號稱青獅白目眉的武藝為最高強,一般的獅隊都不敢舞青獅。

由此可見,青獅一直以來在我國的舞獅文化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青獅白目眉在各種獅隊中都是公認的獅王。

在中華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中,舞獅作為一種代表性文化,起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和友誼的重要橋梁作用。青獅文化可以說是中華舞獅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新化舞獅的造型為圓大的獅頭,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出的鼻子,開合誇張的闊嘴,微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頭頂用彩綢,紮成的彩球映襯,顯得獅子威猛雄壯,憨態可掬。頭頂彩球紅色為雄,綠色為雌。獅脖有響鈴,搖頭晃腦則叮當作響,煞是惹人喜愛。

新化舞獅的表演動作主要有:飛行旋角、雄獅敬禮、雙獅搶寶、獅子拜案、搶登高樓、群獅嬉炮、騰空直立、旋背、舔毛、抖擻、采青等。

其中以搶登高樓尤為精彩,八隻獅子分從對麵,一麵四隻,往高處搶登,至頂層狹路相讓後,團身四拜,再口吐對聯致以祝福,整個過程真可謂驚心動魄,攝人心魂。

每表演到此節,四麵觀眾無不屏住呼吸,膽小者竟不敢再睹。技藝嫻熟,武藝高超,配合默契的舞獅者可搶登六層高台。

六層高台由21張八仙桌疊加而成。即第一層將六張桌子列成“一”字形,第二層五張,第三層四張,依此遞減,第六層一張。從第一至第六層按“品”字結構擺放整齊、紮實。

舞獅時,獅子分別從兩端逐層由下往上搶登,每搶登一層都會作出舔毛、抖擻、搖頭、休憩、抻身、踢腿等動作,直至頂層雙獅狹路相讓通行後,又在上麵作直立、拱腰、騰躍、打逗、搶寶、等各種高難動作,然後銜吐對聯以示祝福或祈禱吉祥,完畢再從頂層依次跳躍而下繼而滿場奔舞。場麵宏大,氣勢恢弘。

新化舞獅曆久不衰,有其深刻的曆史緣由。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有感於黔中蠻夷之地民風強悍,不聞聖聽,不服教化。於是便下詔書,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荊蠻之地,興建起了一座名為新化的府城,它隸屬思州宣撫司以寓教化,惠澤苗侗之民。

1434年,新化府因地狹人稀遂撤府立建新化千戶所,並入黎平府。新化所、平茶所、隆裏所,三千戶所一起從屬五開衛拱衛黎平。

為鞏衛府城,鎮撫當地苗侗人民,明朝廷先後在不同時期,從江西、山東等中原省份調集軍民於此戍守。大量軍民湧入這一蠻荒之地,軍糧補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於是明成祖再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