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生輝——殿堂壁畫1(2 / 3)

壁畫中除了麥穗這種農作物以外,還發現了少數繪有竹、梅的壁畫殘塊。這些圖像對於研究當時鹹陽的植物與氣候很有幫助。

秦宮壁畫是我國所見時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秦代宮殿壁畫實物,非常珍貴。它們多為宮廷畫師、名家巨匠所繪,所以藝術水平很高。

從壁畫製作的過程來看,當時的壁畫製作已經成為一門成熟的藝術;從畫法與色彩方麵考察,可以看出繪畫技術的多樣,顏料選擇的豐富,給秦宮壁畫帶來了較高的藝術美感;從構圖和形象刻畫上看,構圖自由靈活,形象生動傳神,每一幅都不失為繪畫中的精品;秦宮壁畫線描的運用特別成功,線條勻稱健勁,圓潤流暢,不同的形象采用不同形式與顏色的線條來勾勒  ;壁畫用線條繪製出的裝飾圖案,變幻多端,富有特色。

[旁注]

鹹陽 位於陝西省800裏秦川腹地,祖國版圖的中心,是我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戰略重鎮。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鹹陽當時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周禮》 我國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它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膳食衣飾,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詩經》 我國漢族文學史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本來隻是一本詩集,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為“五經”之首。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西京雜記》 我國古代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曆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關南越王趙佗獻寶於漢朝、昭君出塞前後漢宮畫師事跡、劉邦築新豐以迎太公諸事,均可開闊思路,有裨研史。

《曲禮》 我國古代禮儀方麵書籍,是組成《禮記》的一部分。《禮記》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曲禮》中的“曲”為細小的雜事;禮為行為的準則規範,“曲禮”就是指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

卷雲紋 我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起於戰國,秦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漢、魏時期流行的裝飾花紋之一。通過粗細、疏密、黑白和虛實等對比手法,組成各種卷雲紋。雲紋寓意高升和如意。

《國風》 《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和《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

倡優 倡,指樂人;優,指伎人。我國古代稱以音樂歌舞或雜技戲謔娛人的藝人。倡優是曆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社會地位低下,常常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外,倡優也是娼妓與優伶的合稱。古本有別,後常並稱。

國畫 即“中國畫”,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璧 古代的一種器物名,一般為玉製,也有用琉璃製的。璧的形狀通常呈扁圓形,中心有一圓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圓形輪廓外雕有龍形或其他形狀的鈕。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期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

[閱讀鏈接]

鹹陽秦宮遺址的壁畫總體氣勢頗為煊赫壯觀,考古工作者在諸多發現中,還曾挖掘出個別帶有宗教色彩的奇禽異獸。這是商周以來精神文化領域蒙昧的產物。

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秦人不可能完全脫離先秦時期的那種宗教神秘感。但不可否認的是,秦宮壁畫在題材上完成了一個變革,由宗教神靈走向人間生活,大多內容描繪的是現實生活,體現出寫實主義創作精神。與此同時,其技法上也由呆板單調發展為複雜多變,形成了嶄新的秦代壁畫藝術風格。

高原風格的布達拉宮壁畫

西藏的繪畫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到了7世紀,法王鬆讚幹布統一西藏,西藏繪畫藝術進入了繁榮時期。在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成就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繪畫部分,主要表現在壁畫、唐卡和其他裝飾彩繪方麵。

布達拉宮壁畫取材多樣內容豐富,技法精細,色澤明豔.就壁畫題材而言,有表現曆史人物和曆史故事的,也有表現宗教神話和佛經故事的,還有表現建築,民俗,體育,娛樂等富有生活氣息的。

例如大型壁畫“使唐求婚”、“五難婚使”、“長安送別”、“公主進藏”4個部分,生動地記錄了唐貞觀年間的641年唐蕃聯姻的曆史。

又如在紅宮的西大殿,還有一組五世達賴朝見清順治皇帝和十三世達賴進京覲見的曆史畫麵。這些壁畫的人物表情生動,栩栩如生,色澤豐富豔麗,布局疏密得當,畫麵繁而不亂,具有鮮明和強烈的民族特色。

據史載,參加達拉宮內部壁畫繪製的近有200人,先後用去十餘年時間。從整體上說,布達拉宮的壁畫既彙集了藏族繪畫的精華,又汲取了漢族繪畫的構圖和運筆,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絢麗的明珠。在漫長的歲月中,數以萬計的壁畫作品使布達拉宮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宮殿。

幾百年來,藏傳佛教繪畫的主體畫麵沒有顯著變化,其原因是藏傳佛教的傳播者按照佛教經典,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偶像繪畫的度量尺度,畫師們隻能在這個框架之中來發揮和創作。

有鑒於此,布達拉宮的壁畫嚴格按照《繪畫度量經》的規定尺寸並灌頂,特別注意了繪畫的流派風格和形式特點。

17世紀中期,在對布達拉宮進行擴建時,新修的紅宮內的壁畫均出自藏傳佛教中門唐派和堪孜派畫家之手。門唐派和堪孜派是藏傳佛教繪畫的兩大派別,後來兩派逐漸融為一體,稱為“門堪派”。

門唐派是多紮傑巴的弟子、西藏山南門唐地區著名的藝人門拉·頓珠嘉措創立。門拉·頓珠嘉措撰有專著《造像量度如意珠》。他所創立的門唐畫派具有色彩豔麗、對比強烈、刻畫細致和富麗堂皇的風格,被譽為西藏的正統畫派。

堪孜派由西藏公嘎崗堆巴地區的堪孜欽姆創立。  堪孜派受天竺和泥婆羅的影響較大,具有色彩灰暗、構圖飽滿、人物造型豐滿、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