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丹青——陵墓壁畫2(1 / 3)

古墓丹青——陵墓壁畫2

華麗絢爛的西安古墓壁畫

西安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都城,在渭水兩岸的京畿陵區,分布有這個時期高規格的墓葬,發現有漢至唐時期的壁畫墓。

我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西安的西漢壁畫墓裏,漢墓內壁被色彩填滿了。它的下半部分,是表示人間的山巒、鳥獸,上半部分則是象征天上的雲、鶴、日月,二十八星宿,人間和天堂之間,用朱砂繪製的菱形網格分開。

壁畫上半部的天堂場景,用石青和漢紫構成的雲霧在“天空”繚繞,猶如仙境,仙鶴婀娜舒展,體態各有不同。

墓頂南部有太陽,北部是月亮,日月的外圍,被一圈星宿即二十八星宿包圍,星星是一顆顆白點,同一“宿”的星用線連接。

“女宿”是一位坐著的女子,代表織女,牛宿各星相連組成了一頭牛。最有趣的是“鬼宿”,兩個人好像抬著個滑竿,中間坐著一個穿著黑衣的“鬼”。

鬼宿中間的 “鬼”其實是一個移動星團,看起來就是一團白色的煙氣,古人稱它“積屍氣”,相對於其他恒星,這個星團在不斷地移動,儼然一副“鬼相”,不過它的移動速度非常緩慢。

東方蒼龍左後爪處的一顆紅色的星是心宿中的“大火星”,它非常重要,整個漢墓的星圖中,隻有這一顆紅色的星。

在古人眼裏,大火星被擬為“明堂”,就是天子祭祀天神的殿堂。不僅如此,大火星在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每年春天,隻要大火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人們便知道:這一年的春耕要開始了。因為大火星升起後,氣候便開始逐漸回暖,不會再有大的寒潮了。

隋唐是在經曆南北朝長期分裂之後建立起來的統一王朝,西安作為隋唐的都城,前後長達300多年。隋朝因立國短暫,所有有隋代紀年的壁畫墓發現的並不多,主要有西安東郊韓森寨發掘的隋開皇年間的呂武墓,白鹿原隋大業年間的劉世恭墓和李椿夫婦墓等。

唐代國力強盛,帝王崇尚厚葬,自唐太宗李世民營建昭陵,開創了因山為陵的先例之後,唐朝各代帝王的陵寢多依山構築,在西安周圍的乾縣、禮縣、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東西綿延百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唐朝18座帝王陵墓。

唐代壁畫墓的發現,主要集中在獻陵、昭陵和乾陵的範圍內。唐高祖李淵的獻陵陪葬墓為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親,經發掘的壁畫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鳳墓,高祖第六女房陵公主墓等。

其中李鳳墓墓室頂部繪星象,甬道兩側在長廊建築中的各間內繪女侍,過洞西壁繪有牽駝圖,是陪葬墓中年代較早的實例。

在西安地區,唐代的壁畫墓除上述的帝王陵及陪葬墓外,在西安市郊和毗鄰的京畿地區,還發現了大量的唐代壁畫墓。重要者有武周天授元年金鄉縣主與其夫於隱的合葬墓,天寶四年蘇思勗墓,興元元年唐安公主墓,顯慶三年執失奉節墓,景龍二年韋浩墓,景龍四年韋泂墓,中唐的韋氏墓,貞觀四年淮安王李壽墓,景雲元年節湣太子李重俊墓等。

李壽墓墓址在陝西三原縣,是唐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道東西兩壁,上層繪飛天、狩獵圖,下層繪騎馬出行圖,由42匹馬和81人組成,隊伍嚴整,氣勢顯赫。過洞及天井東西壁下層繪步行儀仗隊12幅。

第四天井東西壁下層各繪大型戟架兩副,旁有儀仗隊三列。第一、二、三、四過洞及甬道南壁均繪有重樓建築。第三天井上部脫落下的壁畫殘片,有牛車、牛耕、播種、飼養家禽、推磨、擔水、膳事等畫麵。

甬道口東西壁上部各繪一飛天,下部兩人,一佩劍,一持弓。甬道中部東西壁繪人物眾多的內侍圖、侍女圖。甬道後段,東壁繪一寺院,西壁繪一道觀,均有人物活動於其中。墓室西壁是部繪馬廄及草料庫。北壁東部繪一庭院,內有貴婦和侍女在遊園及樂舞一組。南壁墓門兩側下部繪侍女圖。壁畫基本用鐵線描,旗幟著色用平塗法,人物麵部、服飾用暈染法。

唐代李爽墓壁畫殘存壁畫25幅,較完整的有16幅。墓道進口處東壁,殘留6個著烏皮靴的人的下半身。甬道口外東西牆壁上用朱紅色繪宮殿。由甬道口向內,東壁畫麵依次為:執笏躬身男文吏、執笏直立女子、執拂塵女子、吹簫男樂人、執拂塵女子、執團扇女子。

北壁畫麵由東向西依次為:吹笛女樂人、吹排簫女樂人、雙手捧盤女子、雙手捧壺女手。西壁畫麵由北向南依次為殘存頭部、捧盤女子、捧黑色杯子女子、男子殘像。南壁畫畫已脫落淨盡。

甬道西壁畫麵由北向南依次為:女子、執笏躬身文吏,麵郎顴骨染一塊紅色。墓頂繪有日月、星辰、銀河等。墓室壁畫全用彩繪,墓道壁畫都用墨畫。

乾陵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夫妻合葬陵。在陵園東南方向有17座陪葬墓,如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永泰公主李仙蕙等五座墓,其墓室裏的壁畫更為清麗,達1200多平方米,內容豐富,反映了皇宮內的現實生活氣氛較濃,與宋以後脫離現實的文人畫迥然不同。

在陪葬墓,壁畫幾乎布滿了墓道和前後墓室的四壁及頂部,進入墓道仿佛到了一個地下畫廊。

永泰公主墓入口處以飛騰於流雲中的青龍和白虎為首,後麵緊隨一組威武雄壯的儀衛隊伍。左青龍、右白虎在這裏不僅是吉祥的象征,而且還表示方位。在我國古代有“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它是用來象征天空的。

古人把星空分別劃成了固定的區域。《史記·天宮書》裏把星際天宇歸納成四大區域,即東宮、西宮、南宮、北宮,四宮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代表。這樣,天空宇宙便通過“四神”的形象呈現在古人的腦海中了。

儀仗出行圖是這一時期唐墓壁畫的重要題材。永泰公主墓東西兩壁中就繪有30人的步行儀仗隊。以東壁為例分為5組,每組6人,這種儀衛形式可能是模仿皇後儀仗中之諸衛,而超越了公主一級的儀仗製度。

因為永泰公主於706年由洛陽遷來陪葬乾陵,其父李顯已複位,在埋葬時格外優厚的實施了“號墓為陵”的埋葬製度。

前墓室東西兩壁的宮女圖,久享盛名,為人稱道。整個畫麵繪有30個麵色紅潤、身著宮裝的唐代婦女。其中以東壁南側的一幅宮女圖最為精彩。  左起第一人雙手托著披巾,挺胸趨步前行,姿態雍容華貴,似為領導,嗣後宮女麵向和神態各異,服飾與發式不同,分別捧盤執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塵,或端蠟燭,由九人組成向同一方向徐徐行進的隊列。

這是一些站立人物的排列,作者巧妙地利用空間的效果,給人物以正、背、轉、側的前後穿插,使她們左顧右盼,相互呼應。

整個畫麵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又從不同角度畫出人物默頷、凝視等神態,表現了宮廷婢仆所特有的端莊、拘謹、豪華而空虛的外貌與心理特點。

這幅宮女圖雖然沒有故事情節,隻是一群生活在宮廷裏麵侍奉主人被人呼喚的宮女奴婢,但畫家還是通過高度美化的藝術構圖,使這些美女薈萃一起,流光溢彩而妖豔動人。

這些宮女蓮步輕移,婀娜多姿,為整個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圍。其端杯侍女頭梳螺髻,麵頰豐潤,娥眉朱唇。袒胸、紗巾披繞雙肩,長裙曳地,“S”形宛轉著窈窕的身姿,雙手托高足杯,顯出柔美的體形曲線,風韻殊豔,神采奕奕。

整個前後墓室,上圓像天,繪有日、月、星、辰,東邊繪有一輪冉冉升騰的紅日,下邊襯托著連綿不斷的群山和波濤洶湧的海水,紅日內挺立著一隻三足鳥;西麵一輪清輝冷豔的明月高掛太空,月內隱約可見“桂樹簷宮”“玉兔搗杵”“嫦娥起舞”“吳剛釀酒”,給人以無盡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