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青色的頂部,還繪有許多小白點,是宇宙內星辰的代表。下方法地,繪有唐代建築,體現了古代人們的“天圓地方”之說。
婦女形象,是唐墓壁畫中的主要表現對象,處理不好,就會千篇一律。這幅宮女壁畫並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然而,平淡的生活情節,一經畫家巧妙構思,竟妙趣橫生。
這幅壁畫,無論是構圖設計,還是形象塑造、勾線敷彩,均能代表唐代人物畫的高度水平。畫中這群風華正茂的女子,以其特有的風采,閃現著永恒的藝術魅力。
在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青龍、白虎北邊繪有兩幅闕樓儀仗圖壁畫,其闕樓宏偉高大,為三出闕即一母闕、二子闕,天子用三出闕。三出闕是闕這種建築物中等級最高的一種,表現出古代的等級,也是闕這種建築發展到唐代的實物資料。
緊接著是儀仗隊,此畫以濃豔的色彩和工整的線描,表現出太子大朝時的儀仗場麵。畫上的將士身著盔甲,穿戰袍,旌旗獵獵,鼓角陣陣,做行進狀,可以看出分步隊、騎隊、車隊三個部分,氣勢雄渾,場麵博大,洋溢著激昂的旋律。
闕樓儀仗圖背麵的城牆構築精細,可看清女牆、馬麵等,並陪襯以遠山為背景,山上種植鬆柏,筆法細膩,在唐墓壁畫中實屬罕見。
在第一過洞東西壁上,各繪有四隻神駿英武的豹子及牽豹武士,他們身穿黃袍,腳蹬長靴,左手牽豹,其中兩人的腰際帶有鐵抓,當為馴豹工具,豹子朝前警望跨步疾走,長尾斜垂,給人一種凶猛桀驁之感,但馴豹人則顯得悠閑自信。表明豹子已經訓練有素,馴豹人胸有成竹。在人與人之間還繪有樹木、山、石等,這就是蜚聲世界的《八豹圖》。
在第一、二天井的東西壁上,繪有大型列戟圖4架,每架12杆,戟頭下有虎頭小幡,幡下麵有紅、綠、黃各色彩帶。戟架前立兩排儀仗隊,每隊12人。
唐代的列戟製度,表示爵位高低,48杆戟的儀仗,在陝西境內還是首次發現,屬帝王使用的儀衛。
狩獵活動在唐代貴族集團中非常盛行,他們在酒醉飯飽之餘,常遊獵逐獸山林,消遣射禽苑中。有時狩獵活動規模很大。
表現狩獵出行繪於章懷太子墓墓道東邊的《狩獵出行圖》,畫麵上以古樹青山為背景,由40多匹人馬和2隻駱駝組成。前麵有4匹奔馬為先導,在一手持旌旗的騎者後麵,數十騎人馬前呼後擁,中間一騎高頭白馬的人物,神情嚴肅自若,可能是出行中的主人。這些強健的獵手佩弓帶箭,架鷹攜犬,氣氛熱烈,場麵雄闊,生動地反映出墓主人出行的煊赫。
章懷太子墓的《打馬球圖》,氣勢壯闊,共有20多騎人馬,騎馬者均帶襆頭,腰間束帶,黑靴。有的手執偃月形鞠仗。最前麵一個,勒韁躍馬,迅疾反轉,舉仗欲擊飛球。其他幾人驅馬騰空,向前拚爭。其後數十人各乘強壯的駿馬,縱橫馳騁,穿行在古樹青山之間。畫麵以特有的語彙勾畫出疾馳的馬蹄,杖球的聲響,激烈的氣氛,逼真地再現了1000多年前馬球運動的盛況。
繪於同一墓道的《觀鳥撲蟬圖》壁畫,則反映了宮廷生活中的一個遊園場景。一雍容華貴的婦人,一手挽巾,一手執金釵,抬頭仰視飛鳥;一妙齡少女頭梳雙髻著男裝,雙袖飛揚,神情專注地欲撲打樹上的鳴蟬;另一侍女雙手托巾交叉胸前,表情沉靜若有所思。
作者通過觀鳥撲蟬的生動情節,描繪了三個不同性格特點的婦女形象。鳥的飛動,蟬的嘶鳴,舉釵觀鳥,甩袖撲蟬,靜中取動,為畫麵增添了靜動兩相映襯的韻律感。
通過畫匠的神來之筆,無論是3位宮女觀鳥、撲蟬,還是佇立不動,僅憑不同的眼神與注視方向,就淋漓盡致地提示出她們正當青春年華,卻幽居深宮的悲涼內心世界。
唐代長安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當時外國使節、賓客紛至遝來,中外文化、經濟交往十分頻繁。《禮賓圖》形象地記錄了這一史實。
畫麵共有6人,左邊三人為唐鴻臚寺官員,他們頭戴籠冠,身著紅色袍服,手執笏板,氣度不凡,舉止威儀,正侃侃商談,接待友好賓客。第五人頭戴羽冠,身穿紅領袖白袍,腰束寬帶,黃靴。
據《舊唐書》有關日本、高麗的記載推斷,似為日本或高麗使節。其他兩人可能是東羅馬使節和我國東北少數民族來賓。他們彬彬有禮,拱手靜立,等待主人迎接。此畫人物形象各具特點,勾勒精細,筆觸酣暢,是一幅高水平和曆史人物圖卷。
乾陵陪葬墓中的壁畫,是我國民族傳統繪畫的基本形式之一。這些墓壁畫的出現,閃耀著唐代工匠們的智慧才華,不僅是人們了解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窗口,而且能使今人直接觀賞唐代繪畫之妙,感受唐代繪畫之美。
[旁注]
二十八星宿 我國古代天文學說之一,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把天上重要的恒星分成了28個“宿”,這28個星宿,又分屬於代表四個方位的四像。二十八星宿的運行和變化,對我國古代的農業、曆法、占卜都有重要影響。
李世民 (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開創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武周 指唐代武則天一朝。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廢黜唐睿宗李旦稱帝,襲用周朝國號,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後掌權40多年。
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在我國道教中,朝板也是一種重要的法器。
《史記》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萬餘字,記載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曆史,是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嫦娥 本稱姮娥,我國神話人物、大羿之妻。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神話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盜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道教中,嫦娥為月神,又稱太陰星君。
闕樓 由屋頂、屋身、平座、墩台組成。闕者,缺也,人臣將相至此,則思其所缺。闕,又是一種界柱,即沒有門扇的大門。中間闕然為道,意為走過這道闕,就像進入了院落。
章懷太子 (655年~684年),名賢,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李賢自幼得到帝國良好的教育,“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讀,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父皇喜愛。曾召集文官注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
馬球 史稱“擊鞠”、“擊球”等,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蒙古族民間馬上遊戲和運動項目,流行於內蒙古等地。相傳唐初由波斯傳入,唐代非常盛行,是王公貴族喜愛的體育活動。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