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以西安帝王陵和陪葬墓為中心的壁畫墓,雖然繪製未必出自名家之手,但從壁畫的技藝來看,很多皇族外戚、高官顯貴的墓葬壁畫也並非泛泛之筆,年代完整而係統的古墓壁畫,展示了這一時期匠師們在繪畫上的總體水平。
當年陵墓壁畫的匠師們追慕時尚,因而能夠印證像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邊鸞這樣一些畫壇名家的風格與技藝,填補了傳世作品序列中的若幹缺環,對於完整地重構古代繪畫史具有重要意義。
構圖嚴謹的遼陽墓群壁畫
遼陽漢魏壁畫墓始於1700多年前的漢末三國時期。當時諸侯割據,社會動蕩,而公孫氏割據下的遼東郡則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發展較快,喪葬之風盛行。
遼陽在東漢魏晉時為遼東郡,漢魏之際,公孫氏曾割據於此50年,其中一批大型多室壁畫墓,墓主都是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的顯貴。
遼陽壁畫墓群分布在遼寧遼陽北郊太子河兩岸的棒台子、北園、三道壕、小青堆子、東台子、南台子等處,這些墓葬全部以石板構築而成。
遼陽漢魏墓的形製和大小稍有差別,但結構基本相同。墓頂均有高大的方錐形封頂。墓室均用石板建造。大墓長達8米,寬6米多,高2米左右;小墓長寬在3米至5米之間。一般由墓門、棺室、前廊、左右耳室等部分組成。
大墓有回廊。墓室平麵多為“工”字形、“T”字形。各墓除有許多殉葬遺物外,墓室四壁上,都有彩色壁畫,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繪有車騎儀仗、宴飲、樂舞、百戲、鬥雞、倉廩和庖廚等圖。
還有守門武士和連壁流雲等畫麵。有的畫麵上有題字,如“季春之月漢”、“魏令支令張”、“議曹椽”、“小府史”、“公孫夫人”、“大婢長樂”等。壁畫構圖嚴謹,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為解當時遼東地區貴族豪門的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麵提供了珍貴實物材料。
壁畫直接繪在墓內石壁上,墓門兩側、前廊或回廊、耳室及墓室頂部繪有壁畫。既有幾壁相連的大作,也有獨立成幅的小品。壁畫多用墨線勾勒,塗以青、黃、赭、朱、白等顏色,形象地反映了漢晉時代豪門大族的奢侈生活場景。
遼陽壁畫墓群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七類:
一是表現墓主莊園中生產活動場麵的農耕、桑園、放牧、射獵等;
二是表現墓主仕途經曆和身份的車騎出行、任職治所、屬吏、幕府以及塢壁等;
三是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宴飲、樂舞百戲等;
四是宣揚儒家倫理道德、強調人身依附關係的經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類的古代聖賢,荊軻、伍子胥一類的忠臣義士,丁蘭、秋胡妻一類的列女等;
五是神話故事,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一類仙人和表現天上世界的仙禽神獸;
六是在天人感應論影響下產生的祥瑞圖,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七是天象,如日、月、星宿、雲氣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
各類內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前四類內容繪於前、中、後室或耳室,後三類內容繪於墓室頂部和墓門。
壁畫《家居宴飲圖》,堂上朱幕高懸,夫婦對坐宴飲,杯盤前列,三五個奴婢打扇傳食,服侍於左右,生動逼真地表現出豪門之家宴飲生活的場麵。
大青堆子墓的《騎吏儀仗圖》,最能反映出權貴們車騎出行的豪華的場麵。全隊人員172名,馬127匹,車10輛,場麵宏大。那種連騎結隊、路斷行人的煊赫氣勢,儼然為一幅帝王出行圖。壁畫直接描繪在石板上,墨線勾勒後,平塗朱色。
《庖廚圖》有繁有簡。最繁的一幅畫麵上有23人在為主人準備飲食,繪有宰豬、錐牛、解獸、褪鴨、切肉、灸燔、舂糧、瀝汁、汲水、添薪、滌器等一係列繁忙的勞作,食物中有十多種山珍海味。如實地再現了漢晉時代社會生活的一些細節。
壁畫中最令人叫絕的是《舞樂雜技圖》。它分左右兩幅,共有49人登場,在咚咚鼓聲和管弦樂隊的演奏中,雜技藝人載歌載舞,各獻絕技,節目驚險動人,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雜技的成就之高。
遼陽壁畫墓群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因而壁畫色彩曆久不變,發掘時一般都很鮮豔。
造型手法上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寫實誇張傳統,在繪製技巧上,發展了戰國至西漢早期宮廷壁畫和帛畫上所見的墨線勾勒輪廓再平塗施色的手法。
前期技法還比較單一,到東漢晚期,出現了大筆塗刷的寫意法、沒骨法、白描法,有的畫麵如望都1號墓的人物還使用了渲染法。
在構圖上,它已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呆板的圖案樣式,更注意講求比例和透視關係。這些成就,為我國繪畫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遼陽漢墓群壁畫之所以盛行,主要是治國者提倡孝道和厚葬,產生視死如視生的思想。特別是東漢時期實行察舉孝廉的製度,是人們踏上仕途的必經之路。因此,厚葬之風愈演愈烈。很多人竭家所有,為父母或自己修建墳墓,在模擬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麵上,大量繪製表現生前權勢、威儀和財富的生活及曆史神異形象,以期獲得孝子的聲譽,有利於仕途。這也是漢墓壁畫盛行的社會根源所在。
遼陽漢墓群壁畫自身的藝術價值,豐富了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史。這些一千六七百年前的壁畫內容豐富,色彩鮮豔,是古代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品,有著極高的曆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旁注]
百戲 我國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民間諸技的稱呼,尤以雜技為主。
東王公 又稱“木公”,“東華帝君”,原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溯源可追至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稱為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後經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袖,南、北二宗則奉為始祖。
沒骨法 國畫術語。直接用彩色作畫,不用墨筆立骨的技法。分山水沒骨和花鳥沒骨兩種,最初相傳由南朝張僧繇創始,而沒骨花鳥傳為北宋徐崇嗣,實應真正始於清惲壽平。這種畫法打破了前代習用的“勾花點葉”法,以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時代風格。
孝廉 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製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清時期對舉人的雅稱。
[閱讀鏈接]
古墓壁畫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墓室裝飾之一,自漢朝崛起,經過唐代的發展,直到宋朝以後逐漸衰退。自漢至唐,墓室壁畫可謂極大發展。
就遼陽壁畫墓群的壁畫而言,它比較全麵地反映了遼陽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我國曆史文獻中記載的遼陽經濟、文化發展狀況較少,而遼陽壁畫墓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這一不足。壁畫以表現墓主人的經曆和生活題材為主,是研究漢魏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不可多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