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產之地——特產之鄉3(3 / 3)

秦漢時期,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所發展,土家先民以紡織品交納賦稅。《後漢書·西南蠻夷傳》記載,“武陵蠻織績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斕。”

三國時期,在蜀國丞相諸葛亮“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的決策下,土家族地區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漢族先進的染色技術,編織出五彩斑斕的“土錦”。

唐宋時期,隨著土家族地區與漢族經濟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女勤於織,戶多機聲”的社會風氣。當時土家族的“土錦”,被漢人稱為“溪布”、“峒布”或“峒錦”。

元、明、清土司時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絲、棉織峒錦、峒被、峒巾、色彩斑斕,“作鶴、鳳、花鳥之狀”。《大明一統誌》載:“土民喜服五色斑衣。”

在土家族的織錦品種中,西蘭卡普是上乘的織錦,為朝廷貢品,圖案多達200多種。它是以絲、棉、麻、毛線等為原料,一般以紅、藍、青色棉線為經線,自由選擇各色棉線、絲線或者毛線作緯線,用古式木織機、挑花刀,采取通經斷緯反麵挑織的方法手工挑織而成。

明清時期,西蘭卡普工藝進一步發揮,西蘭卡普被稱作“土錦”、“花布”等,且大量用於服飾,逐漸形成獨特的織錦程序。清同治年間編修的《永定縣誌》說:

土錦績五顏經線為之,文彩斑斕可愛,使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筒巾”。

清康熙、乾隆時期實行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西蘭卡普的挑織技藝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從小便隨其母親、姐姐操習挑織技藝。姑娘長大出嫁時,還必須有自己親手編織的西蘭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後生小孩搖籃裏的小兒被麵、蓋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親手編織。因而這種工藝得以發揚光大。此後,這種織錦技藝代代相傳。

土家錦俗稱“花”,主要有西蘭卡普和花帶兩大品種。其中西蘭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西蘭卡普最醒目的藝術特征是豐富飽滿的紋樣和鮮明熱烈的色彩。

西蘭卡普的圖案題材廣泛,內容幾乎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基本定型的傳統圖案已達200多種,有花鳥魚蟲、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還能織出民間故事、寓言等畫麵,題材選用與土家人生活和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是土家人與自然關係的生動寫照。

西蘭卡普的圖案紋樣包括了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案、文字圖案各個大類。這些  裝飾紋樣的風格,是在原始的幾何紋、漢代的雲氣紋、六朝的蓮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鬆竹梅、明代的串枝蓮等各曆史時期的典型圖案基礎上,經藝術變形、技術處理挑織而成。

構圖中多采用浪漫主義的概括、變形、誇張等手法,巧妙地將各種動和靜的形體、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有機地結合,使整個圖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西蘭卡普圖案的色彩鮮明熱烈。在色彩調配上頗有講究,有一首三字歌訣唱道:

黑配白,哪裏得。

紅配綠,選不出。

藍配黃,放光芒。

可見,西蘭卡普喜用對比色,用黑白襯托鉤提。各種鉤狀、鋸齒狀、梳齒狀、縫合狀、連鎖等邊飾,加上各種多角形的小花作為點綴,又以黑色襯底,以白色鑲邊。於是,主次紋樣由於黑白的襯托而顯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連成一體。

西蘭卡普在色彩運用上,既有唐代五彩繽紛的強烈對比,又有清代素雅大方的色調調和。土家人尚紅、黑色,因紅色係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征莊重,故西蘭卡普以紅色為主,以黑色為輔,間之以黃藍白色參差點綴。設色古豔厚重,斑斕多彩,對比中顯調和,素雅中見多彩,華而不俗,素而不單,給人以明快、活潑和生機。

西蘭卡普作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上既體現了以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工藝為內涵的品格,同時又體現了以融合各民族先進文化因素為外延的社會與時代特征。它在傳播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因子來豐富發展自己。如土家西蘭卡普的“福祿壽喜”、“富貴雙全”等漢字題材的織錦圖案,就是體現漢土文化交流的織錦工藝品,使西蘭卡普不斷步入更高的藝術品位。

花帶是土家錦中普及麵更廣的一個小品種,它采用“通經通緯”的古老“經花”手法,幾乎不需專用工具,完全在織造者兩膝間完成。

[旁注]

土家族 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我國三大名錦之一。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腰機 原始的織機是席地而坐的。它沒有機架,卷布軸的一端係於腰間,雙足蹬住另一端的經軸並張緊織物,用分經棍將經紗按奇偶數分成兩層,用提綜杆提起經紗形成梭口,以骨針引緯,打緯刀打緯。腰機織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綜杆、分經棍和打緯刀。我國古代腰機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

諸侯 源自分封製,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土地上的人,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麵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土司 官名。元朝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準。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並按照朝廷的征發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利。

改土歸流 是指改土司製為流官製。清雍正年間的1726年,大臣鄂爾泰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選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製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管轄。

紋樣 提花織物上的花紋圖案。主要題材分為自然景物和各種幾何圖形兩大類,有寫實、寫意、變形等表現手法。設計紋樣要結合織物特點,做到題材新穎、表現上靈活變化。我國傳統的絲綢紋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典雅的東方藝術特點。

[閱讀鏈接]

關於西蘭卡普的起源和發展,史籍中隻有零零碎碎的記載。《後漢書·西南蠻夷傳》所說哀牢夷“織文革綾錦”的“蘭幹細布”,就是西蘭卡普的前身。土家族長於織作的悠久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改土歸流前後,不論男女還保持著“喜斑斕服色”的習俗。

一般文獻上對於西蘭卡普給予了諸種不同的名稱:清同治年間修的《龍山縣誌》雲:土錦“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永順府誌》雲:“斑布即土錦。”所謂“崗巾”、“土錦”等相似稱謂皆指西蘭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