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夜間燃放,金花四濺,五彩繽紛,或旋轉竄躍於地麵,或飛騰閃耀於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賦予“瀏陽花炮震天下”的美名。
曆史上對鞭炮的起源曾有很多記載,傳說爆竹的發明者為唐代的李畋,被奉為鞭炮業的祖師。據唐代的《異聞錄》記載:
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看來,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經火燒竹子所發出的爆裂之聲;待火藥發明之後,才有了紙卷爆竹。
瀏陽花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爆竹種類,產生於唐宋時期,包括鞭炮和煙花。據《中國實業誌》記載:
湘省爆竹之製造,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也。
花炮與焰火的製造源於別出心裁的燃放爆竹的方式,如將未燃的爆竹掰開,斷口處的黑硝見火則噴出一股火焰,將相連的一圈折斷的鞭炮引燃,會蓬起一團藍色的火焰,讓一顆顆小小的火花漫騰起來,炸出來的情趣是多姿多彩的。
置於容器中蓋著炸,聲音甕聲甕氣;丟在水裏炸,會炸得孩子滿臉泥水,滿臉傻笑。放鞭炮的花樣,也名目繁多,往空中一甩者為“衝天爆”,將爆竹裹在泥團裏扔在空中,泥雨四濺者名曰“龍王送雨”,將點燃的鞭炮丟進水塘,水花四濺,曰“蘊著發”。
這些別出心裁的燃放方式所引發的想象,已具有了花炮和焰火的雛形。自然,製造花炮主要還是滿足官府慶典的需要。
傳說清雍正皇帝登基時,為改元正朔,要在元年元宵佳節燃放響炮、花炮,傳旨鞭炮行業,要創新花上京。其時瀏陽官吏誠惶誠恐,四處張貼告示,廣納良才,並指令鞭炮能手李泰限期創出新花進貢,致使李泰寢食不安。
有一天,李泰路過鐵匠鋪,見錘下星火四射,有長有短,有紅有白,有粗有細,有粒有絲,頓生靈感。隨後李泰掃了一些鐵屑,回到家中把其錘得粉碎,再摻以火藥和米湯攪和在一起。鐵砂、火藥拌和得大小粗細不等,再以黑硝作動力,裝於底部導火線處。於是,便造出了噴射花色形態各異、或梅或菊的花朵來。
待李泰的新花在紫禁城上空高升鑽天,落下繽紛的花雨,雍正皇帝看得眼花繚亂。從此,瀏陽便享有“花炮之鄉”的美名。
瀏陽花炮的生產采用傳統的手工技藝,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紙、土硝、硫磺、炭末、紅白泥土等作為加工原料,總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
瀏陽花炮的品種名目繁多。按燃放效果分,主要有13大類:噴花類、旋轉類、旋轉升空類、火箭類、吐珠類、小禮花類等;具體又可分為冷光煙花、禮花彈、盆花、羅馬燭光、火箭、電光花、舞台煙花、冷焰火、瞬間煙花、火炬煙花等3000多個。
另外,瀏陽生產的大型煙花,主要供大型焰火晚會欣賞而製造。主要種類有“焰火字幕”、“禮花彈”、“盆花”、“火箭”、“大彩火輪”、“架上煙花”6種,每年都有數十至上百個品類、規格。
其中,冷光煙花又稱冷焰火、冷煙花,無毒無味,燃點低,燃放時甚至可用手觸摸,是最流行的煙花產品。此類煙花在各種喜慶婚慶晚會、慶典、舞台表演、焰火晚會中大受歡迎,是一種美觀實用的喜慶禮儀用品。
玩具煙花是以其色彩、音響、運動和煙霧造型取勝,被外商譽為“有聲有色”的好煙花。如“全家樂”就以其特有的聲、色組合受到人們的喜愛,可謂瀏陽花炮,縱橫馳騁,響徹四方。
此外,瀏陽又被稱作夏布之鄉。瀏陽夏布,又叫苧麻布,是馳譽中外的傳統產品。據地方誌記載,以苧麻、大麻為原料的瀏陽夏布,曾以織工精巧、質地特別細膩而稱雄於世,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曆來有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之說,清中葉已負盛名。
[旁注]
春節 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火藥 又被稱為黑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係火藥。黑色火藥在唐代時候正式出現。火藥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藥發傀儡。
雍正皇帝 (公元1678年~1735年)即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在位13年,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力行改革,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
焰火晚會 為節日、慶典等活動舉辦的以燃放禮花彈、組合煙花、架子煙花等為主的晚會稱為焰火晚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更追求美的享受。焰火晚會已經成為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歡。
苧麻 我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栽培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苧麻也稱白葉苧麻,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其單纖維長、強度最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脫膠後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棉、絲、毛、化纖等混紡。
[閱讀鏈接]
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它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
我國煙花爆竹的誕生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以“爆竹祖師”李畋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展示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織錦之鄉——湘西
湘西位於湖南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湘西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其中,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區是土家錦的原生地和最後一塊熱土,也是全國土家族中仍保留民間織造風尚的唯一區域。
土家織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種古老的腰機,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織成的手工藝術品。土家錦以獨特的方式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不同時代的文化積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因此,湘西被譽為“土家錦之鄉”。
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曆史悠久,自成形以來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體現了我國少數民族織錦技藝體係的基本特征。
土家織錦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至少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代巴人時期。作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善於紡織,其“桑蠶、麻”成為貢品。據史籍記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