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霸主變幻1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夏商周既是逐次更替的朝代,又是交叉並存的部族集團,在政治上都是分封製,在經濟上都是井田製,在王位繼承上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並且分別代表著我國奴隸製的形成、發展和結束。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從原始社會到奴隸製社會的曆史轉折基本完成;商朝的奴隸製已經達到鼎盛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奴隸製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之中。
隨著諸侯兼並的結束,中華民族已經露出“大一統”的曙光。
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代奴隸製王朝,史稱“夏”。
夏朝政權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間,共傳承14代,產生17位帝王。後來,夏朝在末代帝王夏桀時被商湯所滅。
夏朝的建立,開創了我國近4000年君主世襲的先河。
隨著我國古代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遊兩岸的夏部族逐漸興盛起來。夏部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原始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也是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
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在當時,夏部族為了與周圍其他部族爭奪聯盟首領地位,曾發生過頻繁的戰爭。由於夏部落的首領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不斷增強,取得了其他各部族首領的支持,從而順利得到了部族聯盟首領的地位。
禹在取得首領地位後,又對三苗民族發動戰爭,將其驅趕到現在的湖北省西北與河南省交界處的丹江與漢水流域,進一步鞏固了王權。隨著中原及周邊諸族對夏王朝的臣服,禹成功地維護了王權的世襲。
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東方偃姓集團首領伯益,首先起來反對啟,占據王位,結果伯益被啟打敗。
西方的同姓邦國有扈氏也曾起兵反對啟繼承王位,啟親率大軍進行討伐。他與有扈氏在甘地大戰,有扈氏最後戰敗。
啟經過鞏固王位的激烈鬥爭,確立了王位世襲製。於是,眾多邦國首領都聚集到陽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境內,向啟朝會,啟就在禹縣南的鈞台舉行宴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鈞台之享”。
這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第一次“開國大典”和“國宴”。
啟占據王位後,對本部族和邦國進行壓迫與剝削,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在啟去世後,他的兒子太康繼承王位。然而,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竟然遊田百日不歸,致使朝政荒廢。
少康的行徑引起了民眾的極大不滿。
在當時,屬於夏朝統治的山東半島有一個部落叫東夷族,這是一個善射的部族,其酋長後羿利用民眾怨恨少康的情緒,篡奪了夏朝政權,不準太康入國。史稱“太康失國”。
後羿代夏是夏王朝前期一場重大的權力之爭,致使夏王朝的統治麵臨嚴重危機。
太康失國後不久死去,族人立他的弟弟中康,流落於洛水附近。中康死後,其子後相被迫逃往帝丘,即今河南省濮陽。這裏有他的同姓諸侯斟尋氏以及斟灌氏。
後來,後羿被部下寒浞除掉,寒浞代夏。寒浞為防止夏的勢力複興,就加緊了對夏遺臣後相勢力的追剿。最後滅掉後相,並征服了相的同姓諸侯。
然後封自己的兒子澆於過,即今山東省掖縣北,或疑在今河南省太康縣東南;封豷於戈,即在宋、鄭間,約當今豫中偏東部,以控製東方。
當寒浞攻殺後相之時,後相的妻子後緡東逃至魯西南母家有虞氏之地,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後做了河南虞城有虞氏的庖正。有虞氏的君主虞思把二女兒嫁給少康為妻,並把嵩山附近的綸邑這個地方分封給少康。當時少康“有田一成,眾一旅”,他於是積極爭取夏的民眾,準備複國。
少康在斟尋和斟灌餘下民眾的協助下,滅掉了寒浞和他的兒子澆和豷,從而結束了後羿與寒浞40年左右對夏的統治,恢複了夏王朝的政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少康複國”。
夏朝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局麵後,到了第十四位帝王孔甲在位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從孔甲帝王開始,經過了夏皋與夏發兩個帝王,直至夏桀,整個夏朝都內亂不止。
特別是到了夏桀,他是一個暴君。他不用賢良,不憂恤民眾,百姓都難以忍受。後來,夏朝的一方之長湯興兵討伐夏桀。夏桀眾叛親離,最後死去。
至此,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滅亡了。
[旁注]
原始氏族社會 也稱氏族公社。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也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主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
三苗 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據《戰國策·魏策》記載,三苗東麵洞庭,西麵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堯舜時期,三苗作亂,舜派禹降服未果。後來,禹終於平定三苗。從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聯盟 在遠古時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族為了壯大力量,互相保衛或謀求發展,常常通過正式條約或協定的方式建立集團或組織。隻有部族酋長才能進行部族聯盟相關操作。
禪讓 是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王位繼承製度,是上古時期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競爭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
啟 大禹的兒子。我國曆史上將“禪讓製”變為“世襲製”的第一人。啟繼位後,又通過對甘的戰爭,擊敗了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啟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政局動蕩。晚年驕奢淫逸,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桀 又名癸、履癸。夏朝第十六代君主發之子。夏朝的一位帝王,在位52年。商湯把他諡號“桀”,即凶猛的意思。夏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後被商湯擊敗,在今山西省安邑縣西的重鎮鳴條被商湯俘獲,最後餓死。夏朝滅亡。
[閱讀鏈接]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於是鯀來負責治理工作。他采用築堤圍堵的辦法以防洪水,治水9年而沒有成功,最後被放逐了。
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了他父親的治水經驗教訓,改圍堵為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流通向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禹因為治水有功,舜便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還把帝位禪讓給了他,禹因此成為了夏朝第一代帝王。
奴隸製鼎盛的王朝商朝
商朝的建立者是湯,去世後被諡為“成湯”。商朝又稱“殷”、“殷商”,它從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前後相傳17世31王,至商紂王時被周武王所滅,延續600餘年。
商朝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它處於奴隸製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湯姓子名履,世稱商湯、武湯、天乙、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他原來是夏朝的方伯,管理著亳這個地方,亳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由於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所以深得民眾的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
夏末時,夏帝王桀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湯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他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
湯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3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和昆吾。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湯聯合各方國和部落征伐夏桀。在出發前,湯發表了誓師詞。在“鳴條之戰”中,湯俘獲了對戰爭毫無準備的夏桀。
緊接著,湯在3000名諸侯的擁戴下登上帝王之位,在亳建都,宣告商王朝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