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皇權沉浮(3 / 3)

這些改革措施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

一是整頓吏治。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連續頒布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

二是完善密折製度。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折。

三是設軍機處。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

四是全麵實行“改土歸流”製度。

五是攤丁入地。實行“攤丁入地”製度之後。

六是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

1736年,25歲的弘曆登基,這就是乾隆帝。他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麵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準格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

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92年,清朝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製訂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麵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該章程是我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曆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麵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9億多畝,恢複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我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3億大關。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的現象非常突出。

在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在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等農民起義。

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貿易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布禁煙,此即虎門銷煙。

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1841年,清政府戰敗,被迫求和。

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並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撚軍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回變為主。

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1861年,鹹豐帝去世,其6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讚襄政務,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後獲得實權。

在當時,奕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製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係、現代郵政體係、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培育出唐紹儀與詹天佑等人才;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麵,史稱“同治中興”。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係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

對外方麵,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也就是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布建省。

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

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和租界。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麵瓦解,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隻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清朝於八國聯軍入侵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

革命派希望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1894年孫文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於上海成立光複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

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

1907年,清政府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谘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谘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谘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製政體,成立代議會。

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政府宣布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1911年5月,清政府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在清政府組成“責任內閣”的同時,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政府急派新軍入川鎮壓。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

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一方麵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麵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標誌著我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製度正式結束。

自此之後,我國進入了民主時期。

清朝采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麵,改工匠的徭役製為代稅役製。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至收回台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麵采銀銅雙本位製。

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清朝的科技在醫學、地理、建築、農學、鐵路取得了成果顯著。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康熙時製成了《皇輿全覽圖》,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清代的園林建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北京西郊的圓明園,著名的還有承德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北京的雍和宮等。清代的農書約有100多部。

清朝末年,我國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是個我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

清朝的文化事業成功輝煌。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聊齋誌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清朝的京劇源於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

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旁注]

女真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現今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從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開始,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容納了蒙古族、漢族、朝鮮族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圈地令 我國清朝入關後滿洲貴族為掠奪土地而頒布的命令。1644年頒布,1685年廢止。清朝入都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決定強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將近京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占,分給東來諸王兵丁人等。

伊犁將軍 全稱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清朝乾隆帝平定準部和回部之亂後設立的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駐伊犁惠遠城,即今霍城東。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額爾齊斯河上遊,天山南北兩路,直至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

洋務運動 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君主立憲 君主立憲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製。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製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製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揚州八怪 是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8個人的名字互有出入。一般認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

吳三桂 (1612年~1678年),字長伯,一字月所。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並於1678年農曆八月十七病死。

羅卜藏丹津 青海厄魯特蒙古首領,顧實汗的孫子,達什巴圖爾的兒子。1723年,他發動武裝割據叛亂。清軍很快將叛亂平定。羅卜藏丹津逃往準格爾部避難。清政府平定叛亂後,對青海地區的行政建製作了重大改革,使青海完全置於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之下。

林則徐 (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人,即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他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我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華人的敬仰。

詹天佑 (1861年~1919年),字眷誠,號達朝。原籍安徽婺源,即今屬江西省,生於廣東省南海。我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造“豎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有“中國鐵路之父”和“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閱讀鏈接]

努爾哈赤一生幾次危險都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有一次,他來到吉林長白山,在深山老林,經常遇到野獸的威脅。於是,他每天手中都拿著一根索撥棍,走到哪裏帶到哪裏,形影不離。

據說這根索撥棍,幫助他渡過不少難關,一遇到困難,他就用索撥棍祭天,請天公保佑。

努爾哈赤當政後,為了不忘過去在長白山受的苦,就在沈陽故宮的清寧宮前立了一根索倫杆子。後來滿族人家大門左側都立有索倫杆子,求天保佑平安。

這就是滿族立索倫杆子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