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上,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並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
文學方麵,我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金瓶梅》就是出於明朝。
除了小說外,戲曲、書法、詩文和繪畫也有豐碩成果。如湯顯祖的戲曲《牡丹亭》,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的書法,詩文方麵的“台閣體”、“唐宋派”和“公安派”,畫壇上的“吳門四大家”,以及徐渭的潑墨花卉和以董其昌代表的鬆江派等。
明朝的科技成果包括各個方麵。有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的《幾何原本》,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還有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徐光啟撰《農政全書》,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
明朝疆域最廣時,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即今烏第河流域,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雲南,東南到海並及於海外諸島。
明朝的外交為我國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
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7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18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
[旁注]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在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 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原漢族發動侵略的根據地。
捕魚兒海 稱清水泊,湖泊名,位於明奴兒幹都司哈剌孩衛境內,即今貝加爾湖。1387年9月,遣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進攻北元。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裏禿妃並公主等120餘人,官屬3000人,男女70000人,馬牛駝羊15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
六部尚書 六部,是我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是我國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尚書,是我國古代官職名之一。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削藩 始於西漢文景時期,是當時削減諸侯封地和權力的措施。明朝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當時的藩王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為了解除這一心腹大患,明建文帝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
奴兒幹都司 就是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明官署名,1409年置。是明成祖時在東北黑龍江出海口一帶,即今俄羅斯境內所設立的一個軍事統治機構。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永樂大典》 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我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錦衣衛 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東廠 官署名。即東緝事廠。1420年設,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曆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土木堡之變 又稱土木之變,發生在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太師也先的部隊進攻明朝,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反對,鼓勵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結果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
西廠 官署名。即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
一條鞭法 是明代中葉後賦役方麵的一項重要改革。初名條編,又名類編法、明編法、總編法等。後“編”稱作“鞭”,間或用“邊”。主要是總括一縣之賦役,悉並為一條。代表了16世紀明代管理者試圖獲得一種理想狀態的各種努力。
東林黨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顧憲成等修複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言論被稱為“清議”,形成了廣泛社會影響。有許多人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寧遠大捷 是1626年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戰勝後金軍。在寧遠之戰中,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閹黨 明代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明朝宦官專權十分嚴重。英宗時的宦官王振,憲宗時的宦官汪直皆曾樹有黨羽,但至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閹黨勢力始形成。
張居正 (1525年~1582年),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湖北省江陵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諡號“文忠”。我國曆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戚繼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省登州人,祖籍安徽省定遠。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諡號“武毅”。率軍之日於浙、閩沿海抗擊倭寇,曆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我國譽為民族英雄。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氏。滿族。建立大金政權,創建八旗製度,是清朝的奠基人,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後,追尊他為太祖。努爾哈赤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皇太極 (1592年~1643年),也稱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愛新覺羅氏。滿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溫寬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他在位期間,整頓內政,對外開疆,是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
張獻忠 (1606年~1647年),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曾建立大西政權。與李自成齊名。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其人多有奇聞逸聞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王陽明 (1472年~1529年),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人稱王陽明。生於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即今浙江省餘姚市。諡號“文成”。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
宋應星 (1587年~約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代表著作《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科學技術著作,也有人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閱讀鏈接]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臣宋濂在家設宴,第二天上朝時,明太祖問他請了哪些人飲了哪種酒。
宋濂如實回稟,跟朱元璋知道的一樣,就誇獎他老實,不講假話。另外有件事,大臣宋訥因公務繁雜,回到家中悶悶不樂。
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你昨晚生什麼氣呀?”
宋訥據實說了。
朱元璋這才扔下一張畫像,告訴他,昨天他生氣的時候,錦衣衛的人無法稟報,隻得把他生氣的模樣畫了下來送進了皇宮。
宋訥一看,嚇得趕快匍匐在地,叩頭請罪。
君主製頂峰的清朝
清朝由滿族統治者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清朝從大金建立開始算起,曆經12帝, 296年。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在此前的1583年,他曾經以上輩遺留的13十三副鎧甲做最初的裝備,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
然後構築城池,設置大臣,製訂法律,受理訴訟,並建立八旗製度,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1618年,努爾哈赤公開反叛明朝政府,明朝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70餘城。
後來相繼攻占遼陽、沈陽,首次遷都於遼陽,其後又遷都於沈陽。沈陽由此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
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也就是女真,定族名為“滿洲”。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努爾哈赤時的大金國號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1640年,明清兩軍的鬆錦之戰爆發,結果明將洪承疇在鬆山被俘,另一員明將祖大壽在錦州投降。鬆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係的完全崩潰,在關外隻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沈陽後宮。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位,年號順治。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清世祖。
1644年,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見明朝形勢急轉直下,就向清軍投降。清攝政王多爾袞趁機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進占北京。
同年,清世祖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清朝入關後,剿殺農民軍,鏟除明朝殘餘勢力。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曆經20多年的戰爭,清朝基本統一全國。
1662年,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台灣回歸祖國懷抱。
他還在1685年和1686年,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製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此外,還平定了回疆、準格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
自康熙時期至19世紀中期,我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複和發展生產,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的措施。
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後來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
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康熙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
康熙適應了曆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係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係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人民過上了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曆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平定了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叛亂,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
雍正帝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製度方麵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