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皇權沉浮(1 / 3)

近世時期——皇權沉浮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明清兩代的封建君主專製達到頂峰,統一多民族的形勢得到鞏固。

在明朝早期,國家保持著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實施了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但後期的宦官幹政和官員怠政,引發了一係列社會矛盾。

清朝前期君臣保持了一個經營者的姿態,但從乾隆末年開始,衰象已經顯現。官員牟利,軍務廢弛,財政日虧,階級矛盾激化。在內憂外患之下,改革的新潮仍然不能力挽大廈於將傾。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

怠政幹政毀掉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明朝的存在時間從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國開始,至1644年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為止,曆經12世16帝。

明朝是我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沒有漢唐之和親,沒有兩宋之歲幣,隻可惜官員怠政,宦官幹政,終使天子禦於國門,君主死於社稷。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明太祖稱帝後,派兵南下,相繼消滅了四川和雲南的對抗勢力,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追殲元朝殘餘勢力,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

明太祖即位後,為了發展經濟,積極恢複社會經濟生產,盡量減輕農民負擔,全麵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武之治”。太祖確立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1373年,明太祖下令改元朝禦史台為都察院,設有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左右僉都禦史,下置13按禦史分巡各地,負責糾劾百司、辨明冤枉等。這一措施保證了各級官員對皇帝的絕對忠心和盡職。

1376年,明太祖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擔行中書省的職責,3機構互相製約,直屬皇帝領導。

1380年,明太祖廢除丞相製,規定中央的政務分別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理,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兩人。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意旨。

同年,明太祖還把最高的軍事機構大都督府分成前、後、左、中、右五軍都督府,各自統轄一部分軍隊,並規定都督府隻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而軍隊的調遣和將帥的任免權,則由兵部掌握。

此外,軍中還有皇帝所派的禦史或給事中監軍,直接代表皇帝監督軍務,向皇帝提供情報。

1387年,明太祖派軍進攻遼東,迫降元將納哈出。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明太祖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大業。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

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因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役。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

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設置衛所,並派也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

1407年,也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置奴兒幹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也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製。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裏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在文治方麵,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3時間內即告完成。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

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見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最為慘烈。登基後恢複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製度確立。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明宣宗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幹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事實上,明朝滅亡主要是由於宦官幹政,明朝的宦官勢力極為強悍,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時就定下規矩:宦官不得幹政!

但他的子孫竟然打破這個規矩,以至於使大明前期打下的輝煌偉業最後敗在了宦官手裏。當然,皇帝的昏庸也是其次原因。

1435年明宣宗去世,9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明英宗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對太監王振信任有加。王振擅權7,家產計有金銀60,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20萬禦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

8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50餘人陣亡。

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兵部侍郎於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瓦剌軍進擊北京城時,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瓦剌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多次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1450年,瓦剌軍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明英宗複辟,就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明英宗複辟後,改元天順。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製度。

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明憲宗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也妻也母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製,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鬆。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明武宗的荒遊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他在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駕崩。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明世宗從1534年後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已斷。明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

1566年明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在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慶新政”

明穆宗因中風駕崩後,年僅9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即明神宗,改元萬曆。由於明神宗年幼,張居正輔政10年,推行改革。

內政方麵,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製豪強地主,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

張居正嚴懲貪官汙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汙受賄。他還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10餘口人。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1587年後,明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整日琢磨大興土木,籌建自己的陵園,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

皇帝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隻是人事布局而已。

在軍事方麵,以萬曆年間三大戰事最為功勳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

1619年,明神宗去世。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便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在位期間,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他黨鬥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幹預政治,政治更加腐敗黑暗。

在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占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去世。其五弟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

明思宗即位後,銳意鏟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他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

然而黨爭內鬥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

1629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

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且5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

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也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占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又因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和清兵的掠奪等,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

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占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1644年3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製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製,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他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