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從《道德經》中尋找企業基業長青之路(1 / 3)

第十篇 從《道德經》中尋找企業基業長青之路

基業長青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追求的一個目標,人類曆代帝王無不希望自己的王朝世代相傳,直到永遠。當今世界各國也更加關注企業的良性發展及持久經營。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可見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企業如何持續長久發展是當今人類的一大課題。

針對公司長久發展的秘密,《基業長青》一書一時很受追捧。書中總結出高瞻遠矚的企業既有遠大的戰略願景、堅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持續學習、變革和自我超越,所以盡管麵對殘酷的市場競爭、突如其來的危機,他們仍可以跨世紀地實現持續發展,最終成為世界級偉大企業。作者使用了對立統一、無限循環的太極圖,但整體方法上還是采用西方歸納和推理的方法。他們經過大量的分析、比較,總結出一套能夠使企業長久發展的原則。這些法則是建立在過去企業發展業績的總結之上的,對未來企業的指導作用是有局限的,因為世界是動態的,不斷更新的,隻有站在事物發展普遍性規律的角度,從根本上分析,才可能對企業持久良性發展有更精確的認識。

《道德經》闡述了宇宙從無到有,以及人類應該如何感悟和效仿自然之道治理人類社會及其組織,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學習《道德經》可以幫助我們找尋基業長青之路。

尊道奉德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樂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23章)

譯文:讓百姓感悟並遵道奉德就行了。疾風難以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又能永恒不變呢?宇宙時空場都無法持久地刮風下雨,又何況人呢?尊道的人,就合於道源;奉德的人,同於德能;背道離德的人就失道悖德。對於奉德的人,道也同樣會用德能滋養、幫助他們;對於背道離德的人,道同樣會疏遠他們。

老子在本章中告誡人類,尊道奉德者才能得到自然規律的護佑。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①宇宙間有兩層道德和智慧:宇宙道德和智慧、人類道德和智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人類的道德與智慧是源於天道、天德的,人類的善惡與法也是源於天道、天德的。③良性的企業發展首先是要建立企業的使命和價值觀,而非謀求一時的輝煌。④企業一定要有一個超逾金錢的使命,回答我們為什麼在一起,要共同完成什麼的問題。⑤企業要以特有的價值觀發展特有的企業文化,並以此構建遠景規劃。⑥企業要按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培養接班人,以保持企業核心理念的傳承。⑦知其為何而做,才可以激發激情。

有一次,張瑞敏在哈佛大學演講,與會者向他請教海爾經營成功經驗。張瑞敏說他請了三位著名的老師:第一位老師是老子,老子教會他戰略性的思考;第二位老師是孫子,孫子教會他策略性的思考,是戰術;第三位老師是孔子,孔子教會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接下來他表示最喜歡老子的《道德經》,他經營海爾主要是應用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抓的隻是大事:文化、組織和戰略。海爾今天的輝煌成就正是張瑞敏深悟老子的管理智慧,帶領一個團隊建立深厚的天德基礎,不斷地根據市場規律一次次地創新才取得的。

不斷更新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

譯文:在有形的物質世界形成之前,就有一個渾然一體的宇宙時空場存在了。這個渾然一體的宇宙時空場寂靜無聲,而廣闊無形,它循環往複,永不停息。它就是宇宙萬物本源,我也不知它的名字,就把它稱為“道”。

老子在本章中告訴我們,在有形萬物顯現之前就有一個根本的規律存在,這個規律周而複始,無限循環才有宇宙萬物的運行體係。企業的經營當然也離不開這一根本的規律。①企業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動態平衡。②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發動機,不創新,注定要在擇強汰弱中消亡。③企業的發展創新要符合自然規律、保持核心價值觀與不斷更新平衡發展。④企業的發展要有膽大包天的遠景規劃,並以此激勵團隊成員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⑤企業的發展永無止境,終點就是起點。⑥企業更新主要的是以領導為首的全員思想、謀略、知識、技能的更新和生命的成長,培訓是終生的。⑦企業的發展是過程中的持續完善和精益求精,微利時代精細和完善就是成本的節約,是結果的保證。

⑧企業的創新要順勢發展,符合規律才可能事半功倍。

3M公司曆經百年滄桑,至今依然散發著生機勃勃的青春氣息,從口罩到汽車零配件,從記事貼到通信設備,地球上至少有一半的人直接或間接地使用著它的產品,3M的產品種類目前已經超過6萬種。3M以為員工提供創新的環境而著稱,長期名列世界500強。

3M的無限創新體現在公司全員創新傳統和體製上。在3M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標誌公司創新傳統的故事:發明膠帶的是3M的一位小人物卓爾(Dick Drew)。1925年的一天,技術員卓爾到一家汽車噴漆廠去辦事。當時美國流行雙色汽車,但是噴漆是個麻煩事。卓爾無意間聽到工人們的抱怨,有心發明一種既能牢牢貼在兩種顏色接頭處,又可以很容易撕下來的膠帶。

卓爾回去後一個人私下裏就研究起膠帶,老板看到他“不務正業”也沒說什麼,由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快,卓爾就發明了一種不幹膠帶,取名為Scotch,原意是惡搞他的蘇格蘭(Scotchland)老板,想不到這種膠帶和它的名字從此在全世界流行。從此,膠帶成為了3M公司的主要業務,並且研製出各種各樣適用於不同場合的膠帶。從卓爾小小膠帶的發明,3M公司鼓勵每一個人開發新產品,公司有名的“15%規則”允許每個技術人員至多可用15%的時間來“幹私活”,即搞個人感興趣的工作方案,不管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於公司。每年,3M公司都會把“進步獎”授予那些新產品開發後3年內在美國銷售額達200多萬美元,或者在全世界銷售額達400萬的風險小組。正是這種創新精神使3M曆經百年風雨還仍生機勃勃,為人類提供高質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