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從《道德經》中尋找企業基業長青之路(3 / 3)

斯托拉是人類迄今最長壽的公司,已有750年的曆史了。750年來,公司曆經戰爭、經濟蕭條、技術和政治變革的洗禮,卻似乎總是能夠適時地將自己的觸角伸展開,坦然地麵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斯托拉公司堅守核心理念,積極應對各種社會變動,不斷學習、適應、創新,成就了全球企業之最。斯托拉公司經曆了中世紀,文藝複興、17世紀的戰爭、工業革命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15世紀,在斯托拉公司成立大約270年時,它受到瑞典國王的威脅。但它很快和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協會聯合,從而解除了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一度長期占據斯托拉位於瑞典中部的銅礦和附近的鐵礦,但它又一次展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它的曆史中,斯托拉不斷地轉換著業務,從銅礦到林業,再到冶鐵和水電,最終是紙張、紙漿和化學產品。

斯托拉公司如今已和芬蘭Enso公司合並,基礎更為堅實,願人類能夠有幸看到經營千年的公司。

和諧持續發展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59章)

譯文:治理百姓、養護身體,最好的方法就是愛惜生命能量。愛惜精力,才能做到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不斷地去積天德。重視積累天德就無所不能,無所不能便精氣長久不絕。精氣長久不絕就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大任,掌握治理國家的根本大道,就可以根基永固。這就叫深植於道德之根本,經久不敗之道。

老子在本章中講明了企業要基業長青就要符合天道可持續發展的規律,這樣才可以節省能量,積累天德,拓寬根基,經久不敗。當今企業經營和國家治理恰恰是要遵循這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準則。①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美德,是治國、創業、持家的根本。②持續發展是對大自然給與的回饋和尊重。③節儉才可能維持企業可持續的發展,節省成本就是純利潤。④持續發展才可保持地球的可持續環境,才可以有更好的人類未來,為後代積德。⑤淡泊可以明誌,寧靜可以致遠。⑥人的幸福基於物質和精神的平衡,單一的物質隻能陷入欲望的泥潭。⑦節儉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節省生命能量,鋪平人類邁向健康、快樂、智慧、財富的人生之路。

北京同仁堂藥店,可以說是揚名海內外的百年老字號,創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現在的同仁堂已經相繼在我國的香港地區、台灣地區,馬來西亞、韓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開設了分店,成為中國百年老店的典範。

同仁堂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它正確的經營管理是分不開的。當人們一看到“同仁堂”三個字,便會有一種信賴和親切感。“同仁堂”已成為企業弘揚中華文化德、誠、信、儉的化身。同仁堂的曆代繼業者始終以“養生”“濟世”為己任,對求醫購藥的顧客,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誠相待,對症用藥,一視同仁。300多年間,社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同仁堂養生濟世的宗旨卻雷打不動。如今,在繼承古老創業宗旨的同時,同仁堂又彙入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提出“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經營思想。職工們在日常生產和服務中,自覺地實踐著企業的經營宗旨和道德規範。多年來,同仁堂的優質服務和便民服務一直沒有中斷過。他們不事張揚,默默地為顧客提供各種服務。同仁堂堅持中華文化敬天、尊道、厚德、為民、樸實、節儉、可持續發展傳統美德,曆經朝代更迭,成為中國百年企業之首。

綜上所述,企業的軟實力,即企業的使命、價值觀最終決定企業的前程和壽命,也恰恰是企業的軟實力把企業分成三個等級:一流的企業做文化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做資本;三流的企業做項目做產品。而企業文化的背後就是企業家精神作為根基。企業的基業長青要求企業打好四個基礎:利潤、機製、品牌、文化,也就是要求企業要堅守一個根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並在這個根基上加上兩條腿:企業文化機製、企業經營機製,如此企業才有基業長青的可能。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Gary Hammel出版的《管理的大未來》一書,就已經提到西方表層效益管理走到盡頭時,開始把目光投向古老的東方“天人合一”的自然體係中。《基業長青》的兩個作者也借用了太極陰陽魚加以解釋,通過對部分公司過去的業績進行比較和分析,總結出一些基本的特性。這些總結很有道理,但卻無法形成一個模式指導公司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企業管理、培訓、商學院教育清一色地引進西方的管理理論和體係,而忽視了對人類間最大的管理體係和理論《易經》和《道德經》的研習,實屬企業管理教育的一個嚴重的缺失,當然也是西方管理體係一大缺失。成長中的中國企業一方麵要充分借鑒國外公司多年發展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從而在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另一方麵,正如《基業長青》的作者借鑒中國哲學裏麵的陰陽太極圖融入其分析研究一樣,新的管理理論,必然是在融入了更新的文化元素基礎上的新的創造。中國文化的精髓《易經》《道德經》正是我們的智慧之源,隻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和融合的理念,把對中華文明的縱向承接和對西方理論的橫向吸取有機結合起來,結合國際化的中國市場的特點加以研究和實踐,我們定能創造出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完善世界企業管理體係,指導企業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