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文韜武略1(3 / 3)

東漢末年,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私人武裝,占據地盤,他們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等。

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隨著雙方勢力的擴張,利害衝突也跟蹤而來。於是,袁、曹兩大勢力之間的對立顯得更加突出,便不能不以戰爭相見了。

199年,袁紹挑選精兵10萬人,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曹操迎獻帝到許都後,為開創統一大業,在此周圍推行屯田,號令軍民開荒播種,以適應戰爭的需要。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做出了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領齊、北海、東安等地,牽製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麵襲擊許都;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令於禁率步騎2000人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並以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的正麵進攻。

200年,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隨即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袁軍潰敗。

曹操在初戰勝利之後,仍舊按照原定計劃,退到官渡,集中兵力,築壘固守。這樣,既免遭敵人包抄,又縮短了軍糧供應線。也使得袁軍遠離後方,給自己以更多伺隙出擊的機會。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200年7月,袁軍進軍陽武,準備南下進攻許昌。8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裏。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9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10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的烏巢。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人,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麵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麵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

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其他將士也不再聽從袁紹指揮,紛紛逃命。袁紹大敗。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我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經過這次戰役,袁紹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曹操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牢靠的軍事基礎。

曹操在官渡擊敗袁紹後,冀州城邑,多降於曹操。隨後,曹操采納荀彧先定河北,後圖荊州的建議,乘袁紹新敗士眾離心之機,出兵北上,占有冀、青、並州,進攻幽州。

在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其次子袁熙及三子袁尚,均因兵敗而投奔烏桓。

袁紹曾與烏桓關係密切。活動於遼西的烏桓在其首領蹋頓的主張下,曾經與袁紹聯盟,共同消滅了公孫瓚。袁紹為此拜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皆為單於,並授印、車、華蓋、羽旄等。並幫助烏桓人建立起了正規的軍隊,始設千夫長、百夫長統領,還親自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三郡烏桓首領蹋頓為妻。

在曹操實施荀彧計劃的過程中,袁紹的兩個兒子跑去和烏桓勾結,遲早是個大禍患,怎可不除?曹操決定北伐烏桓。

此時曹軍將領都認為不值得為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而遠攻烏桓。在眾議一致的反對聲中,曹操的謀士郭嘉力排眾議,認為遠征烏桓必獲全勝,不征則遺患無窮。因為征烏桓曹軍有充分的理由,不必擔心劉表、劉備等人的乘虛而入。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開始了遠征烏桓的戰役。

北征烏桓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挑戰。自古以來,從薊到遼西就隻有兩條路。人們最常走的一條就是“濱海道”,位於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這條路從河北出發,經玉田,豐潤,出山海關取錦州。

這條路在無風無雨的情況下,塞外遊騎就可以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內地郡縣。而一旦遇到夏秋季節的大雨,這條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曹操偏偏就遇到這種情況。

另一條路就是田疇說的“盧龍塞”,從盧龍塞到烏桓的都城柳城有800裏,由於荒棄多年,少人行走,這800裏中有500多裏是沒有路的路。可以說是曹操北征烏桓之後,這條路才重新成為路。

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郭嘉再次幫曹操下了前進的決心:“放棄輜重、輕裝前進!”戰車不要了,每個人隻帶10天的幹糧,除了馬匹、武器,其他的一概扔掉。郭嘉在病榻上的諫言,頗有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魄力,實令曹操為之動容。

既然是傾家蕩產的豪賭,就得有壯士斷腕的氣概。曹操相信郭嘉,更相信自己,堅信能夠在這條絕境中殺出條路來。

臨走前,曹操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複進軍。”表麵是通令全軍的路標,其實是為了麻痹敵人。烏桓人哪是曹操的對手,他們還以為曹操大軍離去了呢!

曹軍行走在荒草與亂石之間,見兩旁危崖高聳,風聲鶴唳,似乎隨時都會有敵人的伏兵殺出。張遼等將士曾於途中勸曹操不要輕信田疇進軍“盧龍塞”的建議,及早回軍,以免中計。

曹操拔劍在手,說:“有再敢此言者,我必誅之!”遂令全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邊開邊走。雖軍中不斷有人生病,有人掉隊,但曹操麵色如鐵,劍鋒始終向前。

曹軍突然出現在距離柳城不足200裏的白狼山附近。袁氏兄弟與烏桓首領蹋頓萬沒想到曹軍會從這裏殺出,集結數萬騎倉皇迎戰。

白狼山之戰是場遭遇戰,也是場生死決戰。曹操戰敗,全部曹軍將覆沒於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烏桓戰敗,整個烏桓將臣服曹操,他們同樣也沒有退路。

表麵看烏桓的優勢是以逸待勞,兵馬盛眾,但他們麵對曹軍的到來卻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烏桓騎兵單兵能力強,但整體作戰弱。

曹操的優勢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百戰餘生的精銳“虎豹騎”,不過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裝主力步兵在後麵。

麵對烏桓騎兵鋪天蓋地、來勢洶洶,數量幾倍於自己。曹軍陣中有些慌亂,一些士兵麵露恐懼。此時猛將張遼主動請戰,他大呼道:“主公平時厚待我們,此時不戰更待何時。”言畢,撕下帥旗,挺矛策馬,疾速下山。

張遼直衝敵陣,曹軍的精銳騎兵隨之傾瀉而下,與烏桓騎兵展開廝殺。烏桓軍士本來就畏曹軍虎威,現在見這般陣勢更加慌亂。

張遼拍馬直取蹋頓,大戰20餘回合,未分上下。張遼佯裝敗走,等蹋頓趕來,猛然撥馬回身,乘其不備,刀光一閃,斬蹋頓於馬下。

烏桓兵見主帥已死,慌不擇路,拚命逃生。袁尚、袁熙見勢不妙,急領數千騎兵奪路而逃。

曹軍中徐晃、張郃、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奮勇爭先,數萬騎兵混戰。原本就倉皇迎戰的烏桓軍群龍無首,立刻潰不成軍。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並一舉平定了烏桓的“親袁勢力”。白狼山之戰後,曹操並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頭。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他們送來了。

原來,樓班、蘇仆延、烏延與袁尚、袁熙逃跑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懼曹操勢力,就將他們全部斬首並獻給了曹操。

曹操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征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並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麵臨危局,臨陣若定,善於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製敵,終於取得內線作戰和戰略性決戰的勝利。

東漢末年是個軍閥混戰的年代,曹操統一了北方,諸多割據悉數退出曆史舞台。這樣,江淮以北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免受戰爭之苦。北方歸於一統之後,也就恢複了中央對北方的統治,社會秩序也進入正軌。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百裏無雞鳴”的情況一掃而光,客觀上使得塞北地區獲得了一定時期的相對穩定。此外,曹操統一北方,為晉國最終統一全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旁注]

袁紹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出身名門望族,有“四世三公”之稱。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先後占據冀州,青、並二州,幽州,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

官渡 位於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裏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荀攸 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的五謀臣之一,荀彧從子,被曹操稱為“謀主”。官至尚書令。244年被追諡為“敬侯”。

許攸 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

荀彧 (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被曹操稱讚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郭嘉 (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初為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諡為“貞侯”。

田疇 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省玉田縣人,東漢末年隱士。好讀書。初為幽州牧劉虞從事。曹操北征烏桓時為向導,因有功,封亭侯,不受。後從征荊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拜為議郎。

柳城 漢代柳城,在今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鄉。曹操親征烏桓,大破塌頓於柳城。西漢時置柳城縣,治所在柳城,屬遼西郡。東漢末年廢置。

白狼山 位於遼寧省喀左縣境內的大陽山。大陽山漢代稱白狼山,北魏時稱白鹿山,清時稱大羊石山。在山的主峰以西分水嶺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遠看像一隻綿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山上還有“白鹿山祠”遺址,是曹操北征烏桓時所登的白狼山。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為統一我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曹操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閱讀鏈接]

曹操曾經發布“唯才是舉令”,招賢納士。曹操的高級謀士戲誌才是荀彧推薦的,戲誌才去世後,曹操對當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說:“誌才死後,沒有可以與我共同商談國家大事之人。”

曹操要求荀彧繼續為他推薦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與曹操兩人初次見麵,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十分投機默契。

曹操十分高興地對眾人說:“能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此人!”郭嘉果然為曹操策劃很多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