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嬴政,一稱趙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7年。他統一了古代我國,結束了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對我國和世界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閱讀鏈接]
秦始皇晚年迷信長生不老,方士徐福聽說渤海灣裏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仙山上仙人的手中有長生不老藥,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秦始皇說。
秦始皇派徐福帶領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帶領艦隊在海上漂流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他所說的仙山,更不用說是長生不老藥。
徐福自知沒有完成任務,回去後一定會被殺頭,於是他就帶著這千名童男童女順水漂流到了日本。秦始皇最後沒吃到長生藥,連秦王朝也在秦二世手裏滅亡了。
楚漢戰爭促成天下一統
楚漢戰爭,或稱楚漢相爭,是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全國最高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形成了我國曆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麵,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秦二世胡亥的暴政,致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愈下,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
9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過程中,陳勝犧牲後,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成為反秦武裝的兩支主力。公元前208年,項羽率50000餘楚兵北上,迎戰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
當年,項羽破釜沉舟,親率20000餘楚兵大敗王離所部20餘萬秦軍主力於巨鹿城外,項羽威震諸侯,遂成為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之兵。第二年,章邯等被迫率餘部20萬人歸降,巨鹿之戰勝利結束。
巨鹿之戰對秦軍主力的牽製並最終獲得勝利,同時也為西路劉邦軍得以順利入關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經此一役,秦朝已名存實亡。
巨鹿之戰後,沛公劉邦乘隙攻入關中,進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依據反秦義軍“盟主”楚懷王與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又聞項羽欲立章邯於關中,號雍王,於是派兵駐守函穀關,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自認為功勞最大,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衝天,於是率諸侯軍40餘萬人入關。項羽軍攻破函穀關,進駐新豐鴻門,意圖消滅劉邦軍。
劉邦軍不足10萬人,自料力不能敵,於是還軍灞上,並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並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並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恃滅秦巨功並憑借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諸侯,恢複封建割據。如分封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九江王黥布、遼東王韓廣、濟北王田安等。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轄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定都彭城。
項羽封劉邦於巴、蜀、漢中三郡,為漢中王,定都南鄭。同時將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製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
劉邦被徙封漢王後,本想立即發兵攻楚,但蕭何等人從楚漢雙方的實力出發,主張以漢中為基地,養民招賢,安定巴蜀,然後收複三秦。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
他在前往漢中的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借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時隔不久,中原諸侯國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未及分封的諸侯均不滿項羽分封,多起兵反楚。劉邦乘項羽發兵擊齊之機,任命韓信為大將,以曹參為前鋒,積極部署東進。
公元前206年,漢軍以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潛出故道,向楚地進軍。楚漢戰爭終於爆發了。
項羽得知劉邦已兼並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齊、趙地都已反叛,極為憤怒。但主力被牽製在齊國,無暇西顧。
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麵鞏固關中,一麵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穀關出陝縣東進。迫降河南王申陽和項羽新封的韓王鄭昌;西魏王魏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卬,迅速占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
劉邦繼而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0000,開辟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
公元前205年,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今河北井陘東南的井陘口。韓信一反作戰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采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公元前204年,楚軍對漢軍正麵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糧道,攻占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
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麵,劉邦采納謀士轅生建議,於5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和葉。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
就在這時,彭越乘機攻占了楚的後方重鎮下邳,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借機迅速北上,收複成皋。
6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占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深溝高壘,阻擊楚軍。
為減輕正麵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0000人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借此機會再次收複成皋。
成皋之戰後,楚漢戰爭進入了最後階段。項羽日益孤立,糧秣得不到補充,韓信又繼續進兵西楚。公元前204年,韓信大破楚、齊聯軍於濰水之濱,平定齊國。韓信隨繼東進2000餘裏,從東、北兩麵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到了楚的大後方。
濰水之戰後,項羽再無能力滅漢,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劉邦則進入全麵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公元前203年8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雙方劃鴻溝為界,東歸楚、西屬漢。
9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這時,劉邦在張良、陳平建議下,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南下合圍楚軍。後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被迫退軍固陵,堅壁自守。
劉邦退軍固陵後,采納張良建議,分別給齊王韓信、魏相彭越割地封王的承諾,約定聯合擊楚。12月,劉邦調集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以韓信為最高統帥,以並本部20萬人共計60萬大軍一同擊楚。戰至最後,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
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麵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於是置10萬楚軍於不顧,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發覺後,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
楚軍渡過淮河後隻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時因迷路,問路一田夫,田夫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最後逃至烏江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上天要滅亡我,我何必還要渡江呢!姑且不說我項籍當初率領8000江東子弟兵起事渡江西征,今天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江東的父老兄弟們同情而擁戴我為王,我哪裏有臉麵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裏不愧疚嗎?”
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在力殺漢軍數人後,自刎而死。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正式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劉邦就是漢高祖。至此,天下歸於一統。
[旁注]
劉邦 (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漢朝開國皇帝,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在位8年。諡號“高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鴻門 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東的新豐鎮鴻門堡村。峭原由於被驪山流下來的雨水衝刷,北端出口處狀如門道,形似鴻溝,故名。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殲滅了秦的主力軍,率軍入關後,在此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
張良 字子房,祖先五代為韓國丞相,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張良在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成皋 春秋時期鄭國之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鄭,戰國之韓,皆為重地,楚漢亦相持於此,漢置成皋縣。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西北有成皋故城。
濰水 今山東濰河的古稱,發源於莒縣箕屋山,入渤海萊州灣。是濰坊的母親河。我國楚漢戰爭中韓信巧妙利用濰水殲滅楚齊聯軍的一次進攻作戰。
鴻溝 我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位於古代滎陽成皋一帶,今河南省鄭州滎陽。楚漢相爭4年時,曾以鴻溝劃地為界,東楚西漢。楚河漢界由此得來“鴻溝”這個名詞到了今天,就引申為兩個人在思想上有分歧,價值觀有距離等。
垓下 古地名,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現在叫霸王城,當年的垓下古戰場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垓下村一帶,現在的垓下村就是2000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定陶 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中原古城。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公元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不久又改為濟陰郡。
項羽 (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年),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著名軍事家、“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之後迅速崛起,舉兵反秦。後在垓下被劉邦打敗,自刎於烏江邊。
蕭何 (約公元前257~公元前193年),生於泗水郡豐邑縣中陽裏,即今屬江蘇省豐縣。漢朝初年丞相,西漢初年政治家。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諡號“文終侯”。與張良、韓信並稱“漢初三傑”,蕭何位居其首。
韓信 (約公元前231~公元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
[閱讀鏈接]
劉邦做了皇帝後,分封了蕭何等20餘人的官職,但眾將領互不服氣,爭功不止。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以後不會封他們官。
劉邦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張良聽後就讓劉邦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不用著急了。
於是,劉邦封雍齒為什方侯。如此一來,眾將就再也不用擔心了。
官渡之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曹操於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主力,實力進一步增強,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官渡戰敗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投靠了烏桓。為了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曹操克服艱難險阻,遠征烏桓,最後打敗烏桓王。至此,曹操終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