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文韜武略1(1 / 3)

中古時期——文韜武略1

秦漢至隋唐是我國曆史上的中古時期。在這1100多年的時間裏,新舊王朝的更替,統一與分裂的反複,決定了這一時期戰爭活動的高度頻繁和戰爭藝術的發展。

由於南北方不同的地理條件,在北方多以步戰與騎戰結合為主,在南方多以步戰與水戰結合為主,而其間的山地戰、河川戰、叢林戰、荒漠戰、渡海戰等戰法和樣式已應有盡有。

中古時期出現的短暫局部統一和長時間全國統一,標誌著我國古代戰爭藝術的逐步提高。

秦的統一結束割據局麵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

秦國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6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麵,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我國曆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他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製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

秦軍從西麵、西北麵、南麵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麵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

公元前236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占領,從而打開了從西麵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的通道。

秦楊端和軍進攻閼與之北的韓陽,並順利攻克,使邯鄲的西北方向也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

麵對秦軍的進攻,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軍交戰,沉重打擊了秦軍。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製秦由函穀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韓王被俘。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麵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麵的秦軍。

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隻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

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遊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

秦始皇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麵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而此時的趙王喪失鬥誌,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於滅亡。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隔魏國,魏此時雖然已隻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

魏本來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將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

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派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率兵攻楚,並問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複說“不過用20萬人”。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

秦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

王翦因為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人對楚發動進攻。

李信與蒙恬軍企圖包圍楚軍,聚而殲之。但李信於棠溪被楚軍統帥項燕戰敗,損失慘重。多虧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隻有重行起用王翦。

秦始皇親往王翦家鄉頻陽縣,力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接替李信,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誌,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誌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

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數月以來,雙方相持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大量的物力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

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隻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

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

在追擊過程中,王翦斬殺了楚將項燕,隨即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隻經一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公元前227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托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麵進攻。

易水下遊,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遊山地迂回包圍易水正麵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北攻燕。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

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曆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始皇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

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才幸免於難。

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建議積極援趙。齊王竟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誌。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王建不戰而降。經過20多年的戰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

秦始皇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製勝。

與此相反,六國方麵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又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秦朝統一戰爭順應了曆史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麵,並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也因此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旁注]

李斯 (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又名李通古。生於戰國末年楚國上蔡,即今河南省上蔡。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因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2000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

王翦 生於戰國時期關中頻陽縣,即今陝西省富平縣。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秦昭襄王時破趙國都城邯鄲,秦始皇時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 生於戰國時期趙國柏仁,即今邢台。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封“武安君”。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戰功顯赫,生平未嚐一敗仗。

策士 善於運用長策計謀以及獻策遊說術的人,概括為長策建議與獻策技巧。本指戰國時期遊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後泛指出計策、獻謀略的人。

王賁 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公元前221年,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統一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琊。

李信 戰國末期的秦國名將,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後領兵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大破,之後李信是行蹤便不見於史書。為漢“飛將軍”李廣的五世始祖。

蒙恬 祖籍齊國。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收複河套地區,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曾經修築長城,在北部邊陲防禦匈奴多年,威震北方,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齊王建 (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21年),媯姓,田氏,名建,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之君。在位期間,國家因為得到太後太史敫女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麵也因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國、魏國、趙國等三晉,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