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地跨大江南北,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軍隊總人數為23萬,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5000餘艘。而吳國國君孫皓卻不修繕內政,暴虐荒淫,導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孫皓又自恃水軍強大,憑借長江天險,戒備鬆散;吳軍士氣的低落由來已久,這是其政治極端腐敗、人心喪盡的必然結果。這些因素對晉滅吳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晉武帝司馬炎,在滅亡了蜀漢,經過長期的戰爭準備之後,終於以六路大軍,水陸並進,直搗東吳京師建業,一舉滅亡了東吳政權,使我國自東漢末年開始長達90年的戰亂和三國鼎立紛爭的局麵宣告平定,我國又重新統一於一代新的封建王朝治理之下。統一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當時社會前進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旁注]
劉禪 (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或伏龍。生於三國時期的琅琊陽都,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是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魏元帝曹奐 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曹魏最後一代皇帝, 260年至265年在位。265年,曹奐被廢為陳留王,諡號為“元皇帝”。
羊祜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西晉開國元勳。晉代魏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10年裏,羊祜嘔心瀝血,為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
司馬伷 司馬懿第五子。生性純良,年輕時就有才能和名氣,在魏仕官至征虜將軍,西晉代魏後被封為東莞郡王,入朝為尚書右仆射、撫軍將軍,又外放為鎮東大將軍,累遷至散騎常侍,進封東武鄉侯。
王濬 《宋書》作王璿,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諡為“武侯”。
建業 今指南京。曆史上是三國之一的吳,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之一的吳,這幾個政權都在建業建立都城。漢末三國鼎立之初, 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
杜預 字元凱。生於西晉時京兆杜陵,即今陝西西安東南。西晉時期著名的學者、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博學多通,人才罕有,被時人譽為“杜武庫”。他製作的連擊碓,為穀物加工做出了重要貢獻。
交趾 又名交阯,我國古代地名,位於今越南。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後來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七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
孫皓 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
司馬昭 (211年~265年),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弑魏帝曹髦,徹底控製了曹魏政權。其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
[閱讀鏈接]
荊州刺史羊祜有一次回都城洛陽,野王縣令郭奕到縣界去見他,見了後歎道:“羊祜怎麼能不如我郭奕?”
第二次去看他,回來後歎道:“羊祜遠遠超出一般人!”
羊祜走時,郭奕戀戀不舍,一整天啥事都不幹,專門送羊祜,一送就送出了幾百裏路,結果因為離開了縣界耽誤了公事而被罷了官。但他毫不在意,又歎道:“羊祜怎麼能不如顏回呢!”
郭奕癡迷於羊祜的人格魅力,他因此獲得了很多學習機會,使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戰爭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的。
在統一戰爭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雖然麵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他能夠審時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並且身先士卒,臨機應戰,大膽決策,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各個擊破,最後實現了統一。
北魏是拓跋鮮卑所建。拓跋鮮卑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338年,拓跋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立代國,建都盛樂。後為前秦苻堅所滅。
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製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立拓跋燾為太子。拓跋嗣死後,太子拓跋燾即位,是為太武帝,於是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太武帝是北魏一位傑出的君主。他繼位後,雄心勃勃,南征北戰,主要是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對立政權間的矛盾。但太武帝不是一個魯莽的武夫,而是—個善於審時度勢的有策略思想的政治家,軍事家。
太武帝在采取戰爭手段的同時,根據形勢,采取了多項措施,如整頓稅製,分配土地給貧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漢人參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政策和措施,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太武帝還重用漢族大臣崔浩,以其為謀主。崔浩參與了許多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勳,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係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這時正處於十六國的後半期,南方的東晉已為劉裕的劉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則還有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的並立與紛爭。北魏的北邊還有柔然經常南下侵擾。太武帝君臨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議程。但關於先取何方,統治集團內部一直爭論不休。
426年,西秦主乞伏熾磐遣使朝魏,請討夏國。北魏大臣們仍意見不同,有的主張先伐柔然,有的主張先伐北燕,謀士崔浩則認為,夏主土地不過千裏,政刑殘虐,人神所棄,宜先伐之。當時太武帝未作決策。9月,太武帝聞夏主赫連勃勃已死,其子赫連昌嗣位,內部不穩,遂決定先攻夏國。
夏國立於關中,建立者赫連勃勃,屬匈奴族鐵弗部,其父劉衛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敵。赫連勃勃取長安,占關中,隨後稱帝,建都於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當時叫統萬。因赫連勃勃任性屠殺臣民,搞得國力衰弱,民怨沸騰。太武帝決定先伐夏國,應該說是正確的選擇。
太武帝進攻夏國的部署是分兵兩路。一路攻長安,一路趨統萬。426年9月,遣司空奚斤等人率45000人襲擊浦阪,指向長安。
10月,太武帝自率主力攻統萬。11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阪,夏守將赫連乙升即棄城西逃長安。奚斤輕取浦阪後,進抵長安,夏長安守將赫連昌弟赫連助興即與乙升等棄長安西奔安定。12月,奚斤占領長安。但太武帝進攻統萬時,因城堅固,未能攻克。
427年,赫連昌進行反擊,遣其弟赫連定進攻長安,與北魏的守將奚斤對峙。太武帝聞之,便派人大造攻具,再次討夏。他一方麵增兵長安,加強防守,另一麵,部署兵力大規模進攻統萬。
接著,太武帝命司徒長孫翰等率30000騎為前驅,常山王素等率步兵30000人為後繼,南陽王伏真等率步兵30000人負責攻城器械,將軍賀多羅領精兵3000人為前鋒,擔任搜索之務。之後,太武帝親自率軍西進。率輕騎20000人兼程抵統萬城下,馬上分軍埋伏下來。
此時夏主赫連昌堅守不戰,企盼長安赫連定來援,以便實施內外夾攻的計劃。太武帝為誘之出戰,偽作退卻,以此示弱,又遣軍士詐降謊報說,魏軍糧盡,兵力單薄。赫連昌信以為真,開城以步騎30000人列陣,與魏軍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