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文韜武略3(1 / 3)

中古時期——文韜武略3

隋統一戰爭結束南北分裂

隋統一戰爭是隋文帝楊堅出兵北擊突厥、南滅陳朝的統一戰爭。

它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延續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麵,推動了民族融合,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唐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統一戰爭是隋朝在我國曆史上的偉大貢獻。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在北周和北齊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一係列加強君主集權、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使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日益壯大。

隋朝建立後,停止向突厥輸送金帛,因而突厥統治者常常南下襲擾,威脅隋王朝統治。為鞏固北部邊防,防止突厥攻擾,在邊境增修亭障,加固長城,並命上柱國陰壽鎮幽州,京兆尹虞慶則鎮並州,屯兵數萬以備之。

與此同時,隋文帝也在做滅陳準備,他派大將賀若弼、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抓緊備戰。581年,陳將周羅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隋文帝命尚書左仆射高熲節度行軍元帥長孫覽和元景山,準備率軍伐陳。

就在這時,突厥沙缽略可汗尋找借口,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準備大舉攻隋。

隋文帝根據隋朝新立,邊防不固,實力尚不夠充實等情況,決定變更原來計劃,改取南和北戰,先敗突厥,後滅陳朝的戰略。

582年春,隋文帝調整部署,於並州置河北道行台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台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並不斷調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禦突厥。並又詔令高熲改變計劃,設法與陳朝結好,以便抽回兵力,北擊突厥。

隋文帝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采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後派出使臣結好西麵的達頭可汗和東麵的處羅侯,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582年,沙缽略率本部與阿波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之後,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

在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後,突厥達頭可汗不願繼續南進,引兵自去。隋將長孫晟乘機通過沙缽略之侄染幹詐告:鐵勒等反,欲襲其牙帳。沙缽略恐其後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隋文帝經過3年的對突厥防禦作戰,爭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的分化、離間政策,內部矛盾加深,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

583年,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隋文帝下達詔令,命衛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人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固北部邊防。

隋軍先後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並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不止。

584年春,達頭降服於隋。584年秋,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也向隋求和稱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隋文帝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經濟上頒布均田和租調新令,把荒蕪的土地撥給農民耕種,減輕賦稅徭役,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儲糧備戰。

政治上強化中央統治機構和完善官製,廢除一些酷刑峻法;外交上采取對策,不斷派遣使者去陳朝,表麵表示友好,實則探聽虛實,使之鬆懈麻痹;軍事上,改進北周以來的府兵製,集中兵權,加強軍隊訓練,加固長城,訓練水軍。

在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後,隋文帝遂於588年部署進軍。設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水陸軍50人,同時從長江上、中、下遊分八路攻陳。

八路攻陳的具體部署是:一,楊俊率水陸軍由襄陽進屯漢口;二,楊素率舟師出永安東下;三,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與楊素合兵;四,楊廣出六合;五,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六,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七,蘄州刺史王世積率舟師出蘄春攻九江;八,青州總管燕榮率舟師出東海沿海南下入太湖,進攻吳縣。

前三路由楊俊指揮,為次要作戰方向,目標指向武昌,阻止上遊陳軍向下遊機動,以保障下遊隋軍奪取建康。後五路由楊廣指揮,為主要作戰方向,目標指向建康,其中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燕榮、王世積兩軍分別從東、西兩翼配合,切斷建康與外地聯係,保障主力行動。

隋軍此次渡江正麵東起沿海,西至巴蜀,橫亙數千裏,是我國曆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渡江作戰。

為了達成渡江作戰的突然性,隋在進軍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同時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進行破壞、擾亂活動。

588年,楊俊率水陸軍10餘萬進屯漢口,負責指揮上遊隋軍,並以一部兵力攻占南岸樊口,以控製長江上遊。

江南陳國指揮長江上遊諸軍的周羅侯,起初未統一組織上遊軍隊進行抵抗,聽任各軍自由行動。當看到形勢不利時,又收縮兵力、防守江夏,阻止楊俊軍接應上遊隋軍。兩軍在此形成相持。

楊素率水軍沿三峽東下,至流頭灘,陳將戚欣利用狼尾灘險峻地勢,率水軍據險固守。楊素於是利用夜暗不易被陳軍窺察之機,率艦船數千艘順流東下,遣步騎兵沿長江南北兩岸夾江而進。劉仁恩部亦自北岸西進,襲占狼尾灘,俘虜陳全部守軍。

陳南康內史呂忠肅據守歧亭,以三條鐵鎖橫江截遏上遊隋軍戰船。楊素、劉仁恩率領一部登陸,配合水軍進攻北岸陳軍,經40餘戰,終於在擊破陳軍,毀掉鐵鎖,使戰船得以順利通過。

此時,防守公安的陳荊州刺史陳慧紀見勢不妙,燒毀物資,率兵30000人和樓船千艘東撤,援救建康,但被楊俊阻於漢口以西。周羅侯、陳慧紀也被牽製於江夏及漢口,無法東援建康。

在長江下遊方麵,當陸軍進攻的消息傳來,陳各地守軍多次上報,均被朝廷掌管機密的施文慶、沈客卿扣壓。隋軍進至江邊時,施文慶又以春節將至,拒絕出兵加強京口、采石等地守備。

589年正月初一,楊廣進至六合之南的桃葉山,乘建康周圍的陳軍正在歡度春節之機,指揮諸軍分路渡江:派行軍總管宇文述率兵30000人由桃葉山渡江奪占石頭山,賀若弼由廣陵南渡占領京口,韓擒虎由橫江夜渡。

陳軍因春節酒會,仍處醉鄉之中,完全不能抵抗,韓部輕而易舉襲占采石。正月初三,陳後主陳叔寶召集公卿討論戰守,次日下詔“親禦六師”,委派蕭摩訶等督軍迎戰,施文慶為大監軍。

陳叔寶、施文慶都不懂軍事,隨意將大軍集結於都城,中派一部舟師於白下,防禦六合方麵的隋軍,另以一部兵力鎮守南豫州,阻擊采石韓擒虎部的進攻。

隋軍突破長江之後,迅速推進。賀若弼部於正月初六占領京口後,以一部進至曲阿,牽製和阻擊吳州的陳軍,另以主力向建康前進。韓擒虎部占領姑孰後,沿江直下,陳沿江守軍望風而降。

正月初七,賀若弼率精銳8000人人進屯鍾山以南的白土崗,韓擒虎部和由南陵渡江的總管杜彥部20000人在新林會合,宇文述部30000人進至白下,隋大軍繼續渡江跟進。至此,隋軍先頭部隊完成了對建康的包圍態勢。

建康地勢虎踞龍盤,十分險要。此時,陳在建康附近的部隊仍不下10萬人,陳叔寶棄險不守,把全部軍隊收縮在都城內外,又拒不采納乘隋先頭部隊孤軍深入立足未穩之機進行襲擊的建議。

正月二十,陳叔寶決定孤注一擲,命令各軍出戰,在鍾山南布成一字長蛇陣。但陳軍既未指定諸軍統帥,又無背城一戰的決心,各軍行動互不協調,首尾進退不能相顧。

賀若弼未待後續部隊到達,即率先頭部隊出戰陳魯廣達部,初戰不利,賀若弼燃物縱煙,掩護撤退,爾後集中全力攻擊蕭摩訶部。陳軍一部潰敗,全軍隨之瓦解。

在這同一天,韓擒虎進軍石子崗,陳將任忠迎降,引韓部直入朱雀門,攻占了建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