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文韜武略3(2 / 3)

藏匿於枯井之中的陳叔寶被隋軍俘虜。正月二十二,楊廣進入建康,命令陳叔寶以手書招降上遊陳軍周羅侯、陳慧紀等部。同時遣兵東下三吳,南進嶺南等地,先後擊敗殘存陳軍的抵抗。

至此,隋文帝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長期分裂的局麵,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隋統一戰爭在戰略運用上的特點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兩麵作戰。當決定先南後北時,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針,先鞏固北部邊防,並部署一定數量的戰略機動部隊,以保障南進時後方穩定。

當突厥突然大舉進犯,對隋王朝構成嚴重威脅時,立即變更戰略,改為先北後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針,撤回南進大軍,與陳結好談和。待以政治分化瓦解和軍事打擊擊敗突厥後,再轉兵攻陳。

在攻陳作戰中,隋文帝更是根據情況變化,靈活確定戰略打擊目標。並且做到了軍政並舉,對陳先以外交等手段,使之麻痹鬆懈,繼之以軍事手段使其疲誤消耗,在條件成熟時突然集中兵力給以打擊。加之戰爭準備充分,保證了渡江作戰的順利進行,使陳迅速土崩瓦解。

隋王朝統一全國,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自西晉末年以後,我國南北長期陷於分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南北之間的聯係日趨密切,統一成為時代的需要。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注意爭取人心,獎勵生產,在政治上較為鞏固,經濟上較為富裕,軍事上較為強大,因而具備了統一南北的條件,並最終完成了統一。

[旁注]

突厥 中亞和西亞等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建立了官製,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亡於回紇。

高熲 名敏,字昭玄。生於隋代渤海蓚,即今河北省景縣東。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戰略家和謀臣。隋朝開國元勳。他在宰相任上執政近20年,對隋代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曆史貢獻。被譽為“隋朝第一賢臣”。

可汗 又稱大汗,或簡稱為汗。最早出現於3世紀鮮卑部落。古代北亞阿爾泰語係遊牧民族鮮卑、回紇、柔然、高車、突厥、吐穀渾、鐵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國,其君主或政治首領皆稱可汗。

府兵製 我國古代兵製之一。該製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時停廢,曆時約200年。

楊素 字處道。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出身北朝士族,與隋文帝楊堅深相結納。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卒諡“景武”。

建康 今南京的古稱。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先後在此建都。六朝時期,建康是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曆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陳叔寶 (553年~604年),字元秀,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

三吳 曆史名詞,指的是東晉南朝最為重要的地理範圍。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指的是吳、吳興、會稽三郡,而廣義除吳、吳興、會稽三郡外,還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楊堅 (541年~604年),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尊號“聖人可汗”。他統一天下,建立隋朝,社會各方麵都獲得發展,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我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時期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楊廣 (569年~618年),一名英,小字阿麽。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縣,生於長安。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 604年繼位。他在位期間,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後在江都被部下縊殺。

[閱讀鏈接]

隋文帝不但重視製定法律,而且執行法律也非常嚴格,就是對待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楊俊。楊俊在全國統一後被封為秦王,他違反製度,偷偷放債取息,實際上是敲詐勒索。而楊俊手下的一些官員也乘機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隋文帝得知消息後,派專使進行調查,處罰了100多個與這件事有牽連的人,並撤銷了楊俊的一切官職,不許他再參與政事。消息傳出,朝野震動。

統一戰爭造就唐朝盛世

隋朝滅亡之後,稱王稱帝者數不勝數,相互之間爭戰不休,天下麵臨再一次大分裂危機。

唐朝在基本統一中原後,又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最終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一了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此統一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後他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偉大的唐朝盛世。

隋朝在農民起義戰爭的衝擊下四分五裂,貴族、官吏、豪強地主紛紛擁兵割據。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反隋,奪取都城長安,於618年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

唐初割據政權主要有: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林士弘、竇建德、杜伏威等。於是,唐朝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李淵為了統一全國,采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他一麵采取措施爭取民心,一麵派兵擴大領地,先後攻占南陽、安陸、荊襄等地。

李淵在關中站穩腳跟後,首先對威脅關中的薛舉、李軌和劉武周采取武力征討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各個擊破。

薛舉據有隴西之地,擁兵13萬,自稱西秦霸王,不久稱秦帝,早與李淵爭奪關中,但未得逞。618年,金城的西秦霸王薛舉進攻唐朝。

唐軍與秦軍在高摭對陣。不久由於統帥李世民生病,唐軍被秦軍打敗。不久,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李淵乘機派使赴涼州封李軌為涼王,以孤立薛仁杲,同時派出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軍。

兩軍在淺水原交戰。李世民取堅壁疲敵戰法,挫傷了秦軍銳氣,擊敗了秦軍,一舉殲敵10萬之眾,俘虜了薛仁杲。唐占隴西地。次年,唐軍擒獲割據在西北的另一個割據首領涼帝李軌,完成了對西北的統一。

在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在攻守上的不同優勢,在長期的正麵堅壁挫銳之後突然加以狂風暴雨般的背後突襲,從而獲得會戰的勝利,而此後又趁破竹之勢以騎兵快速突擊,攻滅敵人的老巢。

李世民的這套兵法成為後來他連破強敵的典範之作,如後來擊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所采用的戰術與淺水原之戰都不無相似。利用騎兵奇襲敵軍側背,當己方占有騎兵優勢時還不困難,但如淺水原之戰那樣,唐軍在騎兵上全然占劣勢,卻仍然能取得全勝,這不能不歸功於李世民過人的軍事才能。

619年,馬邑定楊可汗劉武周發兵南下,打敗了留守太原的李元吉,第二年攻占太原,繼派大將宋金剛揮軍南下,攻陷唐朝數州。不久又打敗裴寂,致使關中大震。

李淵想棄河東,被李世民勸止,遂派其率軍渡河進擊,與宋金剛對陣於柏壁。

李世民以主力堅壁不戰,待劉武周士氣低落,以少量兵力擾敵,斷其糧道。切斷了劉的退路。兩軍相持5個月之久,宋金剛終因糧盡兵疲而引軍北撤。

李世民率軍窮追,將軍秦叔寶、殷開山在美良川打敗劉武周的大將尉遲敬德,日行200裏,連敗宋軍,斬數萬人。劉武周、宋金剛逃奔突厥,不久被殺。

經過3年征戰,唐已擁有西至隴右,南擁巴蜀,北據河東的鞏固的根據地。從此唐朝統一了北方。

在唐朝的統一戰爭史上,柏壁之戰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這是唐朝建立以後遭遇的最大規模一場戰爭,是秦王李世民平定北方割據勢力劉武周、宋金剛的關鍵戰役。

李世民采取先疲後打方針,以主力堅壁蓄銳,待機破敵,遣偏師襲擾敵後,斷其糧道,逐漸削弱敵之力量,積極創造戰機,適時轉入進攻,在進攻中力排眾議,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全勝,且收服大將尉遲敬德。唐軍奪回河東,對鞏固關中,爾後爭奪中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