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雄兵征戰(1 / 3)

近古時期——雄兵征戰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這一時期的戰爭態勢,鮮明地體現了特定時期的戰略方略。五代十國時期沒有形成統一意義的政權。北宋主要在今河北到寧夏一線的戰爭,消滅了藩鎮割據。

成吉思汗在北方草原上掀起一股勁猛的雄風,全世界為之側目。而元滅西夏、金,尤其是滅南宋的戰爭,使戰爭遍布中原各地。

中古時期的統一方略,促成了戰爭格局的不同態勢,但同樣創造了相對統一新局麵。

北宋統一結束藩鎮割據

北宋統一戰爭,是宋朝建立後,對五代十國剩餘的割據政權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的統一戰爭。

北宋為消滅藩鎮割據,實現天下統一,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略,舉兵平荊湖,滅後蜀、南漢、南唐、北漢諸割據政權,實現了局部統一。北宋統一戰爭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960年,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後,藩鎮割據的局麵依然未變。

當時,除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外,尚有江漢的南平,湖南的武平,兩川和漢中的後蜀,嶺南的南漢,江淮地區的南唐,兩浙地區的吳越,河東江州的北漢等割據政權。麵對嚴峻局勢,北宋統一戰略是否得當便成為統一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為實現統一,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製,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襲占荊南和湖南,攻滅前、後蜀,攻滅南唐,滅亡北漢,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麵。

962年,宋太祖部署兵力,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統一戰爭開始了。

荊南和湖南地處長江中遊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占領荊南和湖南,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

962年,湖南衡州刺史張文表兵變占領潭州。湖南武平節度使周保權向宋求援。宋太祖遂決定在出師湖南之際,假道荊渚,先滅南平高繼衝政權,再接著滅亡武平周保全勢力。

963年初,宋太祖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安、複等10州兵馬,以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向武平進軍。

接著,宋軍到達荊門。慕容延釗一麵殷勤招待荊南使者,一麵密派李處耘率數千輕騎乘夜向江陵急進,乘高繼衝惶恐出迎之機,迅速搶占城內要點,高繼衝被迫請降,荊南政權遂亡。

之後,宋軍繼續水陸並進,經三江口澧州南等作戰,殲滅湖南兵,占領朗州,俘周保權,湖南周氏政權遂亡。

宋軍並滅荊南和湖南,使北宋勢力伸入長江以南,切斷後蜀與南唐之間的聯係,為爾後入川滅蜀,進軍嶺南南漢和東滅南唐創造了有利條件。

宋太祖滅荊南和湖南後,占據長江中遊戰略要地,切斷了後蜀與南唐的聯係,遂策劃攻蜀。令張暉為鳳州團練使,得蜀國虛實及山川險易;加緊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命諸州造輕車,以供山地輸送之用;設西南麵轉運使,做攻戰的物資準備。

963年11月,宋太祖發兵50000人,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營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0000人,自鳳州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西川行營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0000人自歸州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

後蜀主孟昶為抵禦宋軍,命王昭遠為北麵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率兵30000人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劍門等要地;另以韓保正、李進為正副招討使,率兵數萬趨興元,加強北麵防禦;東麵仍由昭武節度使高彥儔等扼守夔州。

12月中旬,宋北路軍進入蜀境,攻克興州,敗蜀軍7000人,繼克石圌、魚關等20餘城寨。蜀將韓保正聞興州失守,棄興元,移師西縣,以數萬人依山背城,結陣自固。

宋馬軍都指揮使史延德率軍乘勝進攻西縣,擊潰蜀軍,擒獲韓保正、李進等人,繼而穿越三泉,直趨嘉川,俘殺甚眾。

韓保正和李進的餘部為了阻宋軍南進,燒斷棧道,退保葭萌。此時王昭遠、趙崇韜率軍據守利州城及其以北的大、小漫天寨諸要點,阻擊宋軍。

利州在嘉陵江東岸,群山環繞,地形險峻,是入蜀的咽喉要地。王全斌鑒於棧道斷絕,難以直進。命崔彥進率兵一部搶修棧道,進克小漫天寨;自率主力由嘉川東南的羅川狹徑迂回南進。兩路軍於深度會師,並奪占橋梁。又分兵三路夾攻大漫天寨,大敗蜀軍精銳,俘義州刺史王審超等。

王昭遠、趙崇韜率兵出戰,三戰皆敗,遂於桔柏津渡江,焚浮橋,退保劍門。宋軍占利州。

12月下旬,劉光義率東路軍,入三峽,連破三會、巫山等寨,殺蜀將南光海等,擒戰棹都指揮使袁德弘,殲滅水、步軍12000餘人,奪戰艦 200餘艘,乘勝向夔州急進。

夔州為巴東之咽吭,蜀軍於城東設鎖江浮橋,上置木柵三重,夾江列炮,防禦甚嚴。劉光義軍進至浮橋東30裏處,為避實擊虛,舍舟登陸,奪取浮橋,水陸配合,一舉攻破蜀軍防線。

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認為宋軍涉險遠來,利在速戰,當堅壁固守。監軍武守謙不從,率所部千餘人貿然出戰,大敗而歸。宋馬軍都指揮使張廷翰率軍追擊,突入城內。高彥儔力戰失敗自焚。

宋軍占領夔州後,沿江西上,收降萬、開、忠、遂等州,直逼成都。

965年正月初,孟昶聞王昭遠等敗,驚懼之餘,遂命素不習武的太子孟玄喆為元帥,率甲兵萬餘,增援後蜀的重要屏障劍門。此時宋北路軍已占劍州以北的益光。

王全斌知劍門天險,不易強攻,命史延德率兵一部,經城東南來蘇小徑迂回至劍門南,自率主力從正麵進攻。

王昭遠聞宋軍將至,僅以偏將守劍門,自率主力退保漢源坡。宋軍前後夾擊,速克劍門,並趨漢源坡。王昭遠驚懼,戰守無方。趙崇韜布陣迎戰,戰敗被俘,損兵萬餘。王昭遠亦被宋追兵俘獲。

宋軍乘勝占領劍州。孟玄喆到了綿州,聞劍門已失,棄軍倉皇逃回成都。宋軍兩路先後進抵成都。

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後蜀亡。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臣服宋。969年,宋太祖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南漢的物資準備。

970年,宋太祖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10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興王府,以誘殲南漢軍主力。南漢主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

9月,宋軍圍困賀州,隨軍轉運使王明率護送輜重卒百餘、丁夫數千,挖土填塹,直抵賀州城下。最後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

宋軍占領賀州後,潘美為誘南漢軍主力北上,乘機殲之,遂揚言順流東下,直趨興王府。

劉鋹急忙起用被解職多年的宿將潘崇徹為馬步軍都統,領軍30000人,北上截擊。潘崇徹進抵賀江,適逢潘美率軍西進,遂擁兵自保。

10月,宋軍於昭州西南敗南漢軍,昭、桂二州刺史棄城遁走,宋軍遂得二州。宋軍繼而轉兵東向,11月攻克連州。12月,宋軍直逼興王府的北部咽喉要地韶州。

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10餘萬,於蓮花峰下,以象隊置陣前,每象載十數人,皆執兵器,梯次向宋軍推進。宋軍設拒馬為障,以強弩猛射,象中箭回奔,反踐南漢軍。宋軍乘勢奮力衝殺,俘斬數萬,遂取韶州。

971年,宋軍攻克英、雄二州。隨即進至馬徑,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60000兵。宋軍乘勢急攻,大敗南漢軍。郭崇嶽死於亂軍中,劉保興逃歸興王府。宋軍兵臨城下,劉鋹被迫出降,南漢亡。

在此戰中,宋軍長驅直入,運用奇兵設伏、弩射象陣,火攻柵欄等戰法,逐次攻破南漢軍防線,直搗其都城,迫其投降。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麵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加緊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宋太祖誌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974年9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麵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10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製湖口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10月,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占領采石。於11月,在采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975年,宋軍破溧水,繼與10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10萬救援軍,於11月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

此戰是繼晉滅吳之戰和隋滅陳之戰後,我國戰爭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江河作戰,宋軍在長江下遊成功地架通浮橋,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創舉,使大軍克服天險,分兵擊破南唐守軍,攻占江寧,迫降南唐。

曆史再一次證明,在南方作戰,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水軍的較量。水軍強大並預有準備者,贏得戰爭的勝算會更大。晉滅吳、隋滅陳都是如此,宋滅南唐也是如此。南唐後主李煜過分依賴長江天險,欲以“堅壁以老宋師”的防禦戰法,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時機,終於失敗。

976年8月,宋太祖準備收複燕雲。正在調兵遣將之時,不料宋太祖去世,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因國喪之故,遂於12月召回北伐之師。至此,宋太祖遣軍進攻北漢的戰爭,均因遼軍援阻,未獲成功。

宋統一江南後,實力倍增。宋太宗繼承太祖趙匡胤的未竟之誌,決意繼續攻北漢。

979年初,宋太宗采取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製置使,率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軍攻太原;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北石嶺關都部署,阻擊從北麵增援的遼軍;命田仁朗、劉緒負責偵察太原城四麵壕寨並檢查攻城的各種器材;命孟玄莆為兵馬都鈐轄,駐泊鎮州,阻擊從東麵增援的遼軍;命河北轉運使侯陡、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分掌太原東、西路轉運事,並命行在轉運使劉保勳兼任北麵轉運使;宋太宗親率主力一部出鎮州,牽製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

2月,宋太宗率軍由東京出發,3月進至鎮州,分兵攻盂縣、沁州、汾州、嵐州等外圍州縣,以牽製這些地區北漢軍對太原的增援。

北漢主劉繼元聞宋大兵壓境,急遣使赴遼求援。遼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兵援救北漢。耶律沙打算等後續部隊到齊後再戰,敵烈等認為立即進攻有利,於是在白馬嶺搶先渡澗進攻宋軍。

郭進軍乘敵烈部半渡,突然出擊,斬敵烈等五員大將,殲萬餘人,遼軍餘眾倉皇逃走。此時,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趕到,萬箭齊發,宋軍方始退。

北漢再次派人向遼求援,但使者被郭進軍捉住殺掉。北漢潛師出擊,又被宋軍擊敗,遂據太原城固守。

宋軍打援獲勝,乘勢全線進攻。4月,宋軍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區後,宋太宗率軍至太原,以數十萬大軍,集兵圍城。宋太宗巡城撫慰諸將,並致書招降北漢主劉繼元,但被拒絕。

5月,北漢主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鬥誌的情況下,出城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北宋統一戰爭以消滅北漢之戰的最後勝利而結束。

北宋在削平南方諸國後,按照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戰略,收複幽雲便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後於1004年12月,宋遼講和,簽訂“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實,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從此,宋遼兩國維持了100餘年的和平通好關係。

北宋雖未完全統一中國,但也實現了局部統一。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旁注]

陳橋兵變 趙匡胤建立宋朝前夕所進行的一場政變。960年,大將趙匡胤借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至陳橋驛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此次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動了曆史的發展。

周保權 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先被宋任命為武平節度使。在宋太祖統一戰爭中被俘,不久被帶往宋京開封,宋太祖釋其罪,任命其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居住京師。遷右羽林統軍。

孟昶 初名仁讚,字保元。後蜀末代皇帝。即位初年,勵精圖治,後蜀國勢強盛,但在位後期,朝政腐敗。在北宋統一戰爭中投降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後鬱鬱而終。

劉鋹 原名劉繼興,五代時期南漢君主。在位期間,荒淫無度、統治昏庸,將朝政交予女巫,政事紊亂。971年為北宋所滅,劉鋹投降,被北宋封為恩赦侯。

興王府 位於鍾祥城區北部。五代十國時,嶺南節度使劉隱建立南漢國, 917年在今廣州設置興王府為國都。南漢曆4主55年不變。971年,宋滅南漢,廢興王府,設清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