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真小時候,常與4個弟弟吵架慪氣。有一次為爭奪一頭死鹿,他和幾個弟弟鬧得幾乎動起手來。
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是個有主見的女人,他發現幾個兒子老是頂頂撞撞,心中非常不安。
這天,她把五個兒子叫到身邊,從箭囊裏取出五支箭,用一根皮繩捆在一起,讓孩子們分別試著折斷。大家試了試都折不斷。訶額侖又分給每人一支箭。結果很容易就折斷了。
鐵木真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深受感動。從此,鐵木真兄弟相處得非常和睦。
蒙元帝國對南宋的戰爭
蒙元帝國對南宋的戰爭,以忽必烈建元為界,此前叫蒙宋戰爭,此後則稱為元宋戰爭。
這場戰爭分為3個時期:窩闊台南征、蒙哥南征、忽必烈南征。
這是一場耗時近半個世紀的持久戰,最後忽必烈攻滅南宋,結束了唐末以來多年的分裂局麵,重新統一了全國。
窩闊台繼承蒙古國汗位後,聯合南宋滅金,成為北方統治者,形成了蒙宋對峙形勢。1234年,南宋乘蒙古軍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機,遣軍收複原宋西京、東京、南京,但被蒙古軍擊敗。
窩闊台便與諸王議定,在西征欽察、斡羅思,東征高麗的同時,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由此開始,揭開了對南宋戰爭的序幕。
蒙古聯宋滅金後,南宋仍沿襲禦金部署,實施對蒙古防禦。在四川戰區部署四支禦前諸軍,在荊湖戰區沿邊一線分點屯兵,在兩淮戰區屯兵於諸軍事重鎮。窩闊台針對南宋防禦部署,采取削弱南宋實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兩路大軍,實施連續進攻。
1235年,窩闊台命皇子闊端、將領達海紺卜等率西路軍攻蜀;命另一個皇子闊出、宗王口溫不花等率東路軍攻荊襄。
窩闊台的東路軍破唐州、棗陽,西掠襄陽、郢州、鄧州後北歸。時隔不久,他的西路軍攻占沔州,前出至大安軍,被南宋禦前諸軍都統製曹友聞擊退。
不久,窩闊台再發東路軍攻荊襄,占襄陽,破郢州、荊門。後來東路軍主帥闊出病死,忒木台率軍進逼江陵,被宋軍孟珙擊退。窩闊台的西路軍分兵兩路入川,避開仙人關要隘,迂回至陽平關,全殲曹友聞軍。西路軍攻占成都後,主力退回陝西。
此後,東路軍因進攻荊襄受挫,遂將主攻方向轉向兩淮,先後於安豐軍,廬州被宋將杜杲擊敗。
南宋京西湖北路製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軍收複襄陽、信陽、光化等城。遂以江陵府為基地,大興屯田,訓練軍伍,經理荊襄,策應四川,使荊湖戰場出現轉機。
窩闊台的西路軍統帥闊端,派遣達海紺卜率軍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兩路及重慶周圍州縣。汪世顯部越渠江而東,破萬州,克夔州,企圖出三峽入兩湖,至歸州大埡寨,遭南宋將領孟珙截擊敗退。孟珙乘勢收複夔州。
1241年,蒙古軍再度入蜀,再破成都。就在這時,窩闊台患病去世,蒙古軍留部分兵力屯駐要地,主力北歸,對宋戰爭暫告一段落。
南宋在同蒙古軍作戰中,逐漸形成守長江上遊以固下遊,守漢淮以蔽長江的防禦方針,加強了四川、荊湖、兩淮3個戰區的設防。
四川戰區,餘玠采取守點控麵的防禦措施,建立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梯次防禦體係。
荊湖戰區,宋安撫製置大使孟珙招兵置軍,大興屯田;為阻止蒙古軍過夔門沿江東進,實施了梯次防禦。
江淮戰區,在軍事重鎮和要點加築城寨,增兵守備,並於城寨百裏以內,三裏一溝,五裏一渠,遏製蒙古騎兵長驅奔襲。同時還造輕捷戰船,以水、步混編組成遊擊軍,屯戍長江,擬隨時應援。
窩闊台病逝後,蒙哥繼汗位。蒙哥針對南宋防禦部署,命四川、河南、山東諸軍開辟屯田,與南宋軍爭奪城鎮與堡寨。又鑒於水軍缺少,難以越過長江天險,遂采取戰略大迂回,從翼側及側後攻宋。
1253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軍征大理。忽必烈分兵三路南進,自率中路經滿陀城,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穀2000多裏,三路會師後全殲大理宋軍主力,占領大理城。隨即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台等繼平大理諸部。
蒙哥以對南宋的側後包圍完成後,乃由兩翼進攻。命右翼的兀良合台自雲南,帖哥火魯赤、帶答兒自利州、興元,南北對進攻四川;命左翼的宗王塔察兒、駙馬帖裏垓攻南宋兩淮。
右翼的兀良合台、帖哥火魯赤等會師於合州附近後,各按原路返回。左翼塔察兒軍至山東,因其軍紀不嚴被蒙哥召回。
1258年,蒙哥準備親率大軍攻宋。他命兀良合台自大理經廣西北上策應;命忽必烈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圖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三路會師鄂州後,合兵攻臨安。
蒙哥率軍40000人由隴州經大散關南進。達到利州後,先後克降苦竹隘、大獲、青居、大良平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軍,由紐璘率戰船200艘沿江東進,占領涪州,造浮橋以阻宋軍援蜀,又於銅鑼峽據險為壘,阻扼重慶宋軍北進。
蒙哥率軍圍攻東川防禦要點合州時,南宋守將王堅依托險峻地形和堅固壁壘,固守力戰。蒙古軍連攻5個月不克。後蒙哥親臨現場督戰中炮,卒於軍中,進攻四川的蒙古軍撤軍北歸。
正在率軍進至長江邊的忽必烈,雖得蒙哥死訊,仍令諸軍自陽邏堡渡江,圍攻南宋要地鄂州;並派兵接應兀良合台軍北上。忽必烈督軍攻城兩月未克,後得知阿裏不哥準備在漠北稱汗,決定北歸爭奪汗位,遂揚言攻臨安,以迷惑南宋軍。
南宋軍統帥賈似道在各路援軍集結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訊的情況下,不乘機反擊,卻擅自遣使以劃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向蒙古軍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軍北歸。
賈似道隱瞞乞和真相,謊報戰功,竟被擢為右丞相。他唯恐陰謀敗露,極力打擊陷害作戰有功將領。宋度宗趙禥繼位後,賈似道專權,軍政愈加腐敗,民力益竭,將士離心,戰備鬆弛。
在此期間,忽必烈成功繼承汗位,並平定內亂。隨即便著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進行滅宋準備。他製定了先取襄樊,實施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趨臨安的方略。
經過充分準備,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包圍襄樊,後以樞密副使史天澤主掌軍務。鑒於襄陽、樊城城池堅深、軍儲充足,史天澤決定長圍久困,待機而破,並完成了對襄樊的包圍。
此後,蒙古軍多次擊退南宋援兵。襄陽守將呂文煥曾多次出擊未能打破被圍局麵,襄陽、樊城孤立無援。
1271年,忽必烈將蒙古改國號為“大元”,同時令軍隊加緊攻城。元軍水陸夾攻,配以威力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呂文煥以襄陽城降。
元軍破襄樊,忽必烈令征兵10萬,增加攻宋兵力,決定乘勝直搗南宋腹地。他命駐蜀元軍進攻南宋各要地,以阻南宋東援;命淮西行樞密院使合丹、劉整攻淮西,淮東都元帥博羅歡等攻淮東,牽製兩淮南宋軍;以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等率領主力,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趨臨安。忽必烈還告誡伯顏,不要妄殺,以爭取人心。
元軍伯顏率水、步軍進至郢州,繞過南宋將領張世傑的阻截,順漢水趨漢口,以聲東擊西之計,襲占沙蕪口,屯軍江邊。又以搗虛之計,突破宋軍防線,占領鄂州。隨即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戰撫兼施,順江東進,宋沿江州府紛紛歸降。
1275年,伯顏率軍於丁家洲大敗南宋軍精銳,繼而攻占建康、鎮江等重鎮,逼近臨安。
這時,張世傑、文天祥等奉詔率兵入衛臨安。南宋朝廷命文天祥扼守平江,屏蔽臨安;命張世傑率軍向鎮江方向反擊元軍。張世傑率舟師於焦山江麵列陣,欲與元軍決戰,但遭元軍火攻,一時潰不成軍。
忽必烈命伯顏乘勢率主力攻取臨安。為分宋軍兵勢,牽製各地宋軍入援臨安,他令阿術率軍攻揚州;令阿裏海牙攻湖南;令宋都帶等攻江西。與此同時,伯顏分軍三路向臨安進發。
元宋大軍對陣於皋亭山時,南宋朝廷拒絕張世傑、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戰以圖求存的建策,一麵送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一麵遣使向元軍請降。不久,宋恭帝趙顕率百官於臨安降元。淮西製置使夏貴見皇帝投降,也以淮西降元。
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製置副使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在福州擁立益王趙罡為帝,出兵閩北失敗,流亡海上。此時的江西、湖南和淮東,皆已被元軍占領。
1277年,文天祥率軍反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所至大捷,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第二年,趙昰病死,8歲的趙昺繼位,徙至今廣東新會之南的厓山。
忽必烈遣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李恒率軍分水陸兩道追殲南宋殘部。1279年,張弘範、李恒率兩軍在厓山會師,全殲宋軍。這時四川亦平。
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亡。
宋元戰爭持續40多年,忽必烈總結前兩次攻宋的經驗教訓,適時改變主攻方向和發展水軍,采取牽製兩翼、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浮漢入江、直搗臨安的方略,縮短了戰線,割裂了南宋的東西聯係,致南宋軍被動挨打。同時,實行招降安撫之策,形成政治、軍事優勢,終於滅亡了南宋,實現統一。
忽必烈通過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爭,成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他結束了中華民族的分裂局麵,重新統一了全國。他建立的行省製度沿用至今。
[旁注]
孟珙 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嶽飛部將.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抗金抗蒙名將。曾以一人之力統禦南宋2/3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蒙哥 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即位後主要致力於攻滅南宋、大理等國。並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廟號為憲宗,諡號“桓肅皇帝”。
厓山 今作崖山,位於廣東新會縣南大海中。與湯瓶嘴對峙如門,形勢險要。為扼守南海門戶。宋朝末期宋軍曾在那裏和元軍交戰。這場戰役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以全軍慘敗而收場,曆史上稱崖山海戰。
阿裏不哥 又譯阿裏布哥,蒙古貴族,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幼子。他素來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忽必烈自立為大汗後,阿裏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蒙古國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曆時4年。後被忽必烈幽禁。
宋度宗趙禥 (1240年~1274年),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榮王趙與丙子,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子。繼位後改年號為“鹹淳”。宋度宗在位10年,死後葬於永紹陵,諡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昰 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在位兩年,享年11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湣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
趙昺 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南宋於1279年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於廣州崖山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他的死去,標誌宋王朝滅亡。
宋恭帝趙顕 宋度宗次子。南宋第七位皇帝。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端宗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韓林兒上諡“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陸秀夫 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漢族,楚州鹽城,今江蘇省建湖縣人。南宋左丞相,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窩闊台 (1186年~124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國可汗,史稱“窩闊台汗”。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窩闊台廟號為太宗,諡號“英文皇帝”。他繼續父親的遺誌擴張領土,南下滅金朝,派拔都遠征歐洲,在位期間成功完全征服中亞、華北和東歐。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即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成吉思汗嫡孫。元朝的創建者,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堅持抗元。兵敗被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3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指南錄》等。
[閱讀鏈接]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後,次年其弟阿裏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
於是阿裏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