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安幫定國(3 / 3)

鄭經 (1642年~1681年),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昵稱“錦舍”,延平郡王,鄭成功長子。曾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鄭成功病逝後,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

[閱讀鏈接]

有一次,父親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在賓友陪同下乘船遊江。船內吹簫彈琴,船外風鼓船帆,很有氣派。鄧芝龍出對子考鄭成功說:“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此聯語帶雙關,“櫓速”影射魯肅,“帆快”隱喻樊噲,意思是“文官不如武將”。

聰敏過人鄭成功很快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語音一落,滿座叫絕。此聯中“笛清”暗指狄青,“簫和”暗指蕭何,意思是“武將難比文官”。

鄭成功邊讀書邊習武,終成文武全才。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戰爭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戰爭,是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複仇並相繼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努爾哈赤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僅僅幾十年中,使女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女真的統一,在我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與鞏固有重大意義,也為後來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初年,散居白山黑水一帶的女真族,經過長期戰爭、遷徙、融合,逐步分化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大部分。

女真各部地相交錯,各自雄長、不相歸一,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加之明朝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牽製的分化政策,更加劇了女真族各部的混戰。

1583年5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以祖父和父親留下的13副鎧甲起兵,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統一戰爭。

努爾哈赤采取先內後外、先弱後強、遠交近攻等策略,首先統一建州本部,繼而奪取東海部,最後征服海西部。

起兵之初,努爾哈赤在建州女真中力量弱小。他雖以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的封職和替父親、祖父報仇的義名興師,但並未得到所有族人的擁護。尼堪外蘭反而被建州各部甚至同族一些寨主所庇護。於是,努爾哈赤首先著手解決建州左衛同族內部的分裂。

1584年初,努爾哈赤攻克兆佳城,俘李岱;6月克馬爾敦城,大敗納木占、薩木占、訥申和完濟漢等,基本上穩定了自己在建州左衛的統治地位。隨著勢力的加強,他不斷出兵。7月,乘董鄂部內亂之機,取甕鄂洛城,降服近鄰董鄂部。

1585年初,努爾哈赤轉兵西向,在太蘭岡擊敗馬爾敦、巴爾達等五寨聯軍,創造了以4個人大敗五寨聯軍800人的奇跡。隨即攻克蘇克素護部的安土瓜爾佳城,殺城主諾謨琿。

1756年,攻略哲陳部的托漠河城,並乘勢攻占尼堪外蘭所居之鄂爾渾城,追斬尼堪外蘭,征服蘇克素護部。

1587年,努爾哈赤攻取克山寨,殺城主阿爾泰,征服哲陳部。1588年,攻克完顏城,斬城主戴度墨爾根,收服完顏部。

經過幾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五部。從1591年始,努爾哈赤揮師東向,攻取鴨綠江路,相繼征服珠舍裏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由於努爾哈赤此前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之後,就引起海西女真的不滿。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卜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發動進攻。九部聯軍紮大營於渾河北岸,南向古勒山一帶推進。

努爾哈赤聞訊,遂令將士安營紮寨,指授方略,鼓勵士氣,與聯軍對峙。同時進行周密的布置:令部將在赫濟格城相對的聯軍必經之地古勒山上,據險設兵;又在入山道路兩旁埋伏精兵;在山險要隘處置滾木雷石等器械。確定了居高臨下,依險固守,誘敵深入,以期伏兵製勝的作戰計劃。

交戰開始,葉赫部卜寨、那林孛羅連續兩天對赫濟格城發動攻擊,雙方損耗極大。在關鍵時刻,努爾哈赤登上古勒山,派大將額亦都率精騎百人,馳至赫濟格城誘戰;令守山各軍做好攻擊準備。

額亦都至赫濟格城交戰不久,即佯敗回退。葉赫卜寨等,督隊疾馳追殺,直至古勒山下,爭功而上。他們背對渾河,仰攻古勒山。

古勒山上滾木雷石齊下,建州兵奮力拚殺。卜寨不及躲避被殺,那林孛羅見狀昏倒。聯軍失去主帥,各自奪路而逃。數萬聯軍擁擠於河邊沼澤或山間狹途,混亂不堪。蒙古明安貝勒,馬陷泥潭隻身而逃。

努爾哈赤趁機督伏兵四麵殺出,聯軍紛紛落水溺死。建州兵一直將聯軍追逐至百裏之外,至天黑方收兵。

在古勒山之戰中,努爾哈赤沉著應敵,集中兵力,部署周密,采取因險設伏,誘敵深入之策,斬葉赫部首領卜寨等聯軍將士4000多人,擒烏拉部布占泰,獲戰馬3000匹,一舉獲勝,為統一戰爭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海西女真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與明朝深示臣服,與朝鮮、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時,重點拉攏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與葉赫首領布楊古、錦台失聯姻,椎牛刑馬為盟,以便逐步孤立哈達部和輝發部。

經過幾年的努力,努爾哈赤達到了完全孤立哈達部和輝發部的目的。1599年,努爾哈赤以背盟為由,滅掉哈達部,擒殺猛格孛羅。隨後又以同樣理由,消滅輝發部。

海西女真的削弱,使努爾哈赤得以全力進攻東海部。他連續進兵東海,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占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1616年,努爾哈赤首次派兵進入黑龍江、精奇裏江、牛滿河一帶的薩哈連地區,攻占52村寨。至1618年,東海各部基本上為其所征服。

當年,努爾哈赤即汗位於赫圖阿拉,被推尊為“英明汗”,年號天命。數年之後,努爾哈赤又定國號為後金,表示要恢複女真先世完顏阿骨打的事業。這樣,一個新興的後金政權就在東北地區正式出現了。

隨著東海各部的相繼征服,努爾哈赤轉兵征討海西。自輝發部被消滅,海西僅剩葉赫、烏拉二部。努爾哈赤以布占泰背盟負約為由,率軍30000人征討烏拉部,克其六座城池,盡毀其屯寨糧儲。又攻克烏拉大城,消滅烏拉部。緊接著,以葉赫部藏匿烏拉部首領布占泰為由,出兵攻擊葉赫,克烏蘇等19座城寨。

正當努爾哈赤即將消滅葉赫部時,明朝出麵幹涉後金,並直接出兵駐守葉赫兩城。努爾哈赤認為,如果不排除明朝的插足,統一戰爭就無法進行下去。於是,他從1618年4月開始轉兵伐明。

1619年,明朝大軍88000人,號稱47萬,雲集遼沈。楊鎬製定了作戰方案,即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直搗後金政治中心赫圖阿拉。

具體部署是:西路以山海關總兵杜鬆為主將,率兵20000餘人,由沈陽出撫順關,從西南進攻;北路以總兵馬林為主將,率軍20000餘人,合葉赫兵2000餘人,出靖安堡趨開原、鐵嶺,攻其北;南路以總兵李如柏為主將,率兵20000餘人,經清河堡、鴉鶻關,從南麵進攻;東路以總兵劉為主將,率官軍15000人,會合朝鮮兵15000人,出寬甸攻其東。楊鎬坐鎮沈陽,居中指揮,限令四路明軍於3月初會攻赫圖阿拉。

但明軍出動之前已經泄密,努爾哈赤得知後迅速作出決策。努爾哈赤正確分析判斷敵情,認為明軍東、南、北三路道路險遠,不能馬上到來,遂決定“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采取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他把60000八旗兵集結於赫圖阿拉附近,準備首先給予孤立冒進的明西路杜鬆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明東路劉軍正由寬甸向西開進;北路馬林軍由開原出發,葉赫軍尚未行動;南路李如柏雖已由清河堡出發,但行動遲緩;隻有西路主力杜鬆部進至薩爾滸。杜鬆分兵為二,以主力在薩爾滸紮營駐守,自率萬人攻打吉林崖。

努爾哈赤針對杜鬆分兵情況,派遣大貝勒代善等率兩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擊杜鬆,使杜鬆兩部不能互援,自己親率六旗兵力進攻薩爾滸的杜鬆軍主力。

戰鬥打響後,薩爾滸大營的明軍以炮、銃逆擊抵擋。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奮力衝擊,所向披靡,不多時即破其營壘,斬殺了很多明軍。

而後,努爾哈赤又馳兵與代善會師,包圍進攻吉林崖的杜鬆。杜鬆雖奮力拚殺,無奈寡不敵眾,力竭戰死,部隊潰敗。

次日,努爾哈赤又揮師攻擊進至尚間崖的明北路馬林軍。當時馬林已知杜鬆被殲,遂在尚間崖一帶就地駐紮防禦。馬林分兵為三,形成牛頭陣,互為犄角。

後金軍隊集中兵力,逐個擊破。八旗軍奮勇衝擊,短兵相接,使明軍炮、銃失去威力。明軍勢不能敵,馬林僅帶數騎逃往開原,餘眾大潰。這樣,北路明軍又告失敗。

擊敗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移兵南下,迎擊明朝東路劉軍。當時,劉不知西、北路失利,已進軍至距赫圖阿拉50裏地方。

努爾哈赤自率4000兵守城,派遣主力設伏於阿布達裏岡,另以少數兵卒冒充明軍,持著杜鬆令箭,詐稱杜鬆已逼近赫圖阿拉,要劉速進會師。

劉中計,輕裝急進,在阿布達裏岡遭到後金軍伏擊,全軍慘敗,本人陣亡。然後,努爾哈赤乘勢迫降了協同作戰的朝鮮軍隊。

楊鎬坐鎮沈陽,聞聽三路喪師後,急忙傳檄南路李如柏軍撤兵。李如柏軍在回師途中,為後金的小股哨探所騷擾,軍士驚恐逃奔,最後總算逃脫被聚殲的命運。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戰役。努爾哈赤以劣勢兵力,在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主動權,為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而明軍自遭此慘敗,在戰場上完全陷入被動,被迫采取守勢,遼東局勢日趨危急。所以,整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後來稱為“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戰役後,努爾哈赤乘勝進行了開原、鐵嶺數次大戰,使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葉赫部也由此勢成孤立。

1619年8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圍困葉赫部東西兩座城池,一舉攻克,消滅葉赫部。至此,努爾哈赤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

努爾哈赤的統一戰爭,結束了女真族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麵,順應了曆史的發展,對滿族的形成和發展,對東北地區的統一和多民族祖國的壯大,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旁注]

尼堪外蘭 又作尼康外郎,尼堪外蘭有“漢人秘書”或為“掌漢文之小官吏”意,可見此名隻是稱呼,並非本名。我國明朝後期女真領袖之一。後被努爾哈赤擊敗。

女真族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17世紀初建州女真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至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後來滿洲人又融合了蒙古族、漢族、朝鮮族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古勒山 位於遼寧新賓縣上夾鄉古樓村西北。1593年,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中,在古勒山一帶大敗海西女真葉赫等9部聯軍。古勒山之戰對統一戰爭的勝利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赫圖阿拉 我國滿洲後金政權都城。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橫崗”之意。故址在今遼寧省新賓縣。1603年,努爾哈赤始建城堡於此。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定都於此。

完顏阿骨打 (1068年~1123年),漢名冥。女真族。金代開國皇帝。諡“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是女真族的領袖,對金朝滅亡遼朝、統一北方具有奠基意義。

楊鎬 字京甫,號風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明末將領。在薩爾滸之戰中,敗給努爾哈赤。其後不久遼東北部邊防重鎮開原、鐵嶺相繼失守,禦史交章劾奏楊鎬,因此下獄,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經略。

八旗 八旗製度是努爾哈赤於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貝勒 皇室爵位,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兩宋時金國貴族稱號,如金兀術稱金國貝勒。

努爾哈赤 (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氏。滿族。建立大金政權,創建八旗製度,是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後,追尊他為太祖。

[閱讀鏈接]

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貴族家庭。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的官員。

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10歲那年,母親死去,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努爾哈赤不得不離開家庭,和當地小夥伴在一起,在莽莽林海裏打獵、挖人參、采鬆子、拾蘑菇,然後把這些山貨帶到撫順去賣掉,掙錢過活。

艱苦的生活錘煉的努爾哈赤頑強的性格,後來,他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了後金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