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田賦結合1(2 / 3)

形狀有長芒、短芒、長粒、尖粒、圓頂、扁麵的;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有品質特別好的“香稻米”,還有“深水稻”、“鹹水稻”等。水稻品種的多種多樣和適應性較強,有利於種植品種的搭配,也為改進種植製度提供了條件。

明代農業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麵積植棉區,蠶桑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福建、廣東等地則利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顏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茶樹、花卉、果木、蔬菜、藥材、煙草等也在各處因地製宜地發展起來

棉花的栽培方法有著名的“張五典種棉法”,這是總結民間植棉經驗得出的新法。從棉花的製種、栽種氣溫、土壤選擇、根株行距、田間管理、定苗鋤耘、打葉掐尖等生產技術,在《農政全書》中都有科學的規定。

明代大田作物的無性繁殖技術也有發展和創造。如在番薯引進我國300多年的曆史中,其無性繁殖技術,除藤蔓扡插外,還創造了從種薯育苗結合扡插到溫床育苗的技術。

據文獻記載,番薯主要有4種育苗繁殖方法,即露地自然育苗、越冬老蔓育苗、切塊直播育苗和催芽畦種育苗。

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小城鎮的紛紛興起和擴大,刺激了園藝業的發展,促進了栽培技術的提高。果樹栽培種類和品種增加,《農政全書》所著錄的果樹種類達40種,較元代《農桑輯要》和王禎《農書》所著錄的20餘種大大增加。

北方梨產區的主栽品種萊陽梨和秋白梨,以及上海水蜜桃都是在明代選育出來的。繁殖栽培技術在許多方麵比起以前也有不少提高。

明代蔬菜種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白菜、蘿卜開始成為主要的栽培菜蔬,再就是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下半葉,南瓜、辣椒、番茄、馬鈴薯、菜豆等南美原產的蔬菜以及球莖甘藍引種到我國。

在明代,我國家畜家禽已有相當多的著名品種,如馬,北方和西北有蒙古馬和與之有血緣關係的西寧馬、伊犁馬、三河馬、焉耆馬等;西南則有四川建昌馬、雲南烏蒙馬和貴州的水西馬。牛有秦川牛、南陽牛。羊有湖羊、洮羊、蒙古羊、同羊、封羊等。

生長於嶺南的豬,大者可長到二三百斤。這個豬種骨質細致,易熟易肥,耐粗飼,繁殖力高,抗病力強,18世紀傳入英國,與當地約克夏地方品種雜育成大約克夏豬。

雞有遼陽雞、矮雞、泰和雞、長鳴雞、壽光雞、九斤黃、狼山雞。鴨有番鴨、北京鴨和淮鴨。

在家畜家禽飼養方麵,有幾種家禽的肥育法是很有特色的:

一是棧雞易肥法。以油和麵擀成指尖大塊,日與十數食之,並將土硫黃研細,用餞許與硬飯拌而喂之,數日即肥。

二是棧鵝易肥法。與棧雞相似,不同者在於須用磚蓋成小屋放鵝在內,勿令轉側,門以木棒綁定,隻令出頭吃食。日喂三四次,夜多與食,勿令住口,隻如此5日必肥。

三是填鴨法。在食用之前21日,白米做飯後,以鹽花和之成團,做棗核狀,每日減去一團,至期宰食,其味鮮嫩無比。

明初,政府多次組織農民大規模興修水利。廣西的靈渠、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間先後修複。陝西洪渠堰疏浚後,可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田200餘裏。寧夏衛所修渠道灌田數萬頃。浙江定海、鄞縣疏浚的東錢湖也能灌田數萬頃。

1395年,全國府縣計開塘堰40900多處,浚河4100多處,修陂渠堤岸5000多處。這對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灌溉技術方麵,徐光啟針對北方農業少水幹旱的特點,利用一種仿製的“龍尾車”取水,據說“物省而不煩,用力少而得水多。其大者一器所出若決渠焉,累接而上,可使在山,是不憂高田”。

距離河數十裏的稻田、棉田、菜地皆可得到灌溉,比笨重的舊式水車效率大增。“龍尾車”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機械法引水工具。利用活塞汲水的機械壓水工具,所謂“玉衡車”,也同時引進。

明代的農業發達地區逐漸擺脫單一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利用農產品商品化和商品市場的擴大等條件,進行多種經營,這種經營方式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水平。

當時吳人譚曉、譚照兩兄弟,以當地湖田多窪蕪,被人遺棄的田地甚多,遂以低價買入,利用當地賤價的勞動力,進行土地改良,過窪的田地,鑿為魚池以養魚,稍高的田地,圍堰造田,糧食收獲比他田高3倍。

這是一種較高水平的經營,既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又獲得副業生產的高收益。譚氏兄弟的農業經營方式,在當時江南經濟發達地區並不是偶發的或例外的方式,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太倉州的龔姓人家就利用農村的廉價勞動力,除糧食生產外發展牧畜業、養魚業、果樹蔬菜生產,而且產品都進入市場。

一些土地所有者,不滿足於農業的自給型生產而進行整體的農業多種經營,一部分地區的農業已經與商品市場比較緊密聯係起來,生產的目的在於銷售。這類活動本身,其商業意義已經很明顯了。

[旁注]

小農經濟 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明太祖 (1328年~1398年),朱元璋,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他結束了元朝民族等級製度,努力恢複生產,整治貪官,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宋應星 (1587年~約1666年),字長庚。奉新,今江西人。明末科學家。在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宋應星的著作還有《論氣》、《談天》、《思憐詩》、《卮言十種》等。

袁黃 初名表,字坤儀,號了凡。嘉善魏塘鎮人。1565年知縣辟書院,令高材生從其受業。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在培養、發現和提拔人才方麵做出了貢獻,閃著耀眼的光輝。

徐光啟 (1562年~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明朝南直隸鬆江府上海縣人。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科學研究範圍廣泛,其中以《農政全書》影響最大,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我國古代農業的百科全書。

陳振龍 (約1543年~1619年),福建省長樂縣人。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可食,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是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黃省曾 (1490年~1546年),字勉之,號五嶽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學者。交遊極廣,王陽明講學越東,往見執子弟禮,又請益於諶若水,學詩於李夢陽。長於農業與畜牧,詩作以華豔勝。

衛所 明代軍隊編製實行“衛所製”。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閱讀鏈接]

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有著濃厚的興趣。20歲考中秀才以後,他在家鄉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常常默對孤燈,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

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長期的努力使他在農業方麵取得了成就,著成《農政全書》等。

明代屯田製度與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