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田賦結合1(1 / 3)

近世時期——田賦結合1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

明清時期的農業在土地開發和技術利用等方麵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後期占主導地位,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

明清時期的農業土地占有方式,與我國曆代封建王朝一樣,有官田與民田之分,從土地所有製關係來看,官田屬封建國家所有,民田屬地主或自耕農所有。明清時期土地製度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深遠影響。

明代農業生產的進步

明朝是從14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一個統一王朝。明代農業盡管在經營方式和技術水準上仍處在比較落後的傳統農業階段,但與前代相比,其進步是十分明顯的。

明朝政府鼓勵農耕,新式農具得到推廣使用,農業肥料的使用,土壤的改良,農作物的引進,栽培技術的創新,家畜家禽的飼養,水利方麵的建設,以及農業生產擺脫了單一的經營方式,商品性農業空前發展。

這一切說明,傳統農業在明代仍是富有活力的,其發展潛力還很大。

明代農業由於受到條件限製,基本上還是自然農業模式,還是小農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元末農民戰爭中,不少地主或死或逃,留下大批荒田。廣大農民進行開墾耕種,得到明政府的認可。

1368年,明太祖下令,各處荒田,農民墾種後歸自己所有,並免徭役3年,原業主若還鄉,地方官於附近荒田內如數撥與耕種。

此外,明政府還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凡移民屯種,官府給耕牛、種子,免征3年租稅,其後畝納稅一鬥。軍屯是讓衛所士兵屯耕自給。軍屯的耕牛、種子、農具由政府供給。大部分是墾荒得來的。

明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類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經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高度。新出現或有所改進的農業生產工具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農具人力“代耕架”的應用。它利用機械原理,省力而效率高。

代耕架由兩個人字形支架和安有十字木橛的轆轤組成。耕地時田地兩頭距離兩丈,相向安設。轆轤中纏有6丈長的繩索,繩兩端固定在兩邊的轆轤上,中間安有一個小鐵環,小鐵環上掛有耕犁的曳鉤,運作時以人力搬動轆轤上的木橛,使之轉動,耕犁就往複移動耕田。

每套代耕器,共用3人,兩麵轆轤各用一人,扶犁一人。轉動轆轤的人,一人轉動時,對方一人休息,如此往複搬動。

代耕架暫可解決耕畜缺乏的問題,然而,使用時人的體力消耗較大,且易損壞,用途單一,製造費用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農經濟條件下不可能大規模推廣使用。但在耕地機械上畢竟是一大進步。

此外還有灌溉農具風力水車。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

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

這類提水機械用於太湖流域排水,有風就轉且可經常工作。稻穀脫粒農具稻床,也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或在以前基礎上加以改進的農用機具。

明代已把積肥列為農家的頭等大事,並認為一切殘渣廢物都是好肥料。如《月令廣義》指出:

田家首務,在於積糞。積糞之方不一,自人糞、六畜糞及塵埃糞、雜物浸漬臭泥及各草木葉皆是糞也。

廣泛使用無機肥料是明代的一大特點。

綠肥和農產品加工的副產品也是當時的主要肥料,其中有棉籽餅、麻餅、豆餅、桕餅、麻餅、楂餅,還有酒糟、糖渣、豆渣、果子油渣、青靛渣、小麻油渣等。

製造堆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袁黃《寶坻勸農書》記載:“有踏糞法、有窖糞法、有蒸糞法、有釀糞法、有煨糞法、有煮糞法。”

明代繼宋元之後在施肥方麵已具有較係統的經驗和理解。

一是認識到了肥料是決定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概括出了“惜糞如惜金”,“糞田勝如買田”的農諺。認識到了施肥量“多寡量田肥瘠”;施肥還必須與深耕相結合,以避免肥料集中於土表而遭致流失或引起作物徒長。

二是農業專家發表的見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指出凡落葉腐草、溝泥和豆苗綠肥等皆能做肥料,改良土質,並有利於作物根係的生長,從而加強作物抗風兼耐水、旱的能力。並特別強調施用生泥對於冷漿田的好處。這是明人的又一寶貴見解。

袁黃《寶坻勸農書》也指出,對不同土壤要用不同肥料來加以改良,如用灰和浮沙改良緊土,用河泥改良緩土,用焚草和石灰改良寒土等。

《寶坻勸農書》還指出,基肥能改良土壤,追肥有滋苗的作用,說:“化土則用糞於先,而瘠者以肥;滋苗則用糞於後,徒使苗枝暢茂而實不繁。”

除施肥改土的方法外,還有通過耕作來改良土壤。在明代值得注意的,鹽堿地的改良和利用。在我國曆史上早就不乏化斥鹵為良田的事例,但到明代以後,農民千方百計地找地種,鹽堿地改良利用的意義就不同於過去了。

位於海河流域的曲周縣農民為了求生,總結了多年探索的經驗,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改良和利用鹽堿地:一是趕鹽,在有水利條件的地方,用水衝刷,把鹽趕走。二是壓鹽。在田裏打圍墊,蓄存雨水,用來壓鹽下沉。三是躲鹽。通過耕作,切斷土壤毛細管作用,減少蒸發,並施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結構,設法盡可能避開鹽堿之害。四是挑溝築岸,用造田來改良利用濱海鹽堿地。

還有就是分布在隴中地區的石砂田,也源於明代。它是一種獨特的改良利用土地的創造。砂田建設是先將土地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實,然後在土麵上鋪上粗砂石和卵石或片石的混合體。

每鋪一次可有效利用30年左右。以後再重新起砂、鋪砂,實行更新。因砂石覆蓋具有增溫、保墒、保土、壓堿的綜合性能,砂田產量超過一般田地10%至50%。

明代中後期從海外引進了番薯、玉米、馬鈴薯三種糧食作物和花生、煙草兩種經濟作物。經過多年的傳播,這些都逐漸成為我國廣泛栽培的重要作物。

番薯引進據說是福建長樂商朝人陳振龍於1593年從菲律賓帶回薯蔓,在家鄉試種,次年由福建巡按金學曾加以推廣。

另據《東莞縣誌》和《電白縣誌》記載,大致在此同時,廣東也從越南引進種薯。番薯引進一二十年後就已在閩、粵部分地區普遍栽培,並在救荒中起了一定作用。

徐光啟是最早把番薯從嶺南引種到長江流域來種植的人,並著有《甘薯疏》。黃河流域大約是在18世紀前期從福建和長江流域引種的。

玉米在我國廣泛種植大約是17世紀中後期開始的,主要種在山區。18世紀中葉以後已相當普遍。

馬鈴薯,也叫洋芋、土豆、山藥蛋。約在17世紀前期傳入我國。1650年荷蘭人斯特勒伊斯訪問我國台灣,曾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之為“荷蘭豆”。

19世紀中期以來,我國西南的雲、貴、川和西北的山、陝都已廣泛種植馬鈴薯。

花生過去一般人認為我國是直接或間接從南美洲傳來的。最早記載花生的是江蘇太湖地區的一些著作,如《常熟縣誌》、《嘉定縣誌》和蘇州人黃省曾寫的《種芋法》。

19世紀後期美國大粒花生品種引種於上海和山東蓬萊。由於它的產量較高,逐漸代替了小粒種的地位。

煙草也叫“淡巴菰”。16世紀中後期至17世紀前期由兩路傳入我國。南線,自菲律賓傳入。此外,還有自呂宋先傳入澳門,再傳入我國台灣。

由於傳統選種技術的發展,培育新品種的進度加快,因此這一時期作物品種相當豐富。如《天工開物》記述黍、稷、粱、粟的名稱很多。尤其是稻的品種特別多,質性有粘、不粘的;生育期長短有“五十日早”、“六十日稻”、“七十日即獲”和“二百日方收獲”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