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佃農風行2
遼西夏金農業經濟成果
在宋朝存在的前後,還出現了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3個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西夏金各自在自己民族習俗的基礎上,汲取中原傳統農業的經驗,取得了農牧業、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方麵的成就,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遼是我國五代十國和宋朝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遼原名契丹,後改稱稱“遼”。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36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在建立遼之後,在遊牧地區內營造綠洲,再將農耕民族移居其中,使農牧業、手工業、商業等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並建立了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製。
遼境內農作物品種齊全,既有粟、麥、稻、穄等糧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們借鑒和學習中原的農業技術,引進作物品種,還從回鶻引進了西瓜、回鶻豆等瓜果品種,結合北方氣候特點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物栽培技術。
官府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號召若成功開辟農地,農牧混合,可免租賦10年,遇到兵荒、歲饑之年,也要減、免賦稅。
遼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契丹人的牧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當時陰山以北至臚朐河,土河、潢水至撻魯河、額爾古納河流域,曆來有優良的牧場。
羊、馬是契丹等遊牧民的主要生活資料:乳肉是食品,皮毛為衣被,馬、駱駝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爭和射獵活動中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備。
羊、馬也是遼向契丹諸部和西北、東北屬國、屬部征收的賦稅和貢品,是遼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受到統治集團的重視。
遊牧的契丹人,編入相應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領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從事牧業生產,承擔著部落和國家的賦役負擔,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領的允許,不能隨意脫離本部。他們是牧區的勞動者、牧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部落貴族的屬民。
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製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東是遼產鐵要地,促進遼冶鐵業的發展。
遼瓷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
隨著農、牧、手工業的發展,交換逐漸頻繁,商業活動也日益活躍。遼與周邊各政權、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往來多以朝貢和互市的方式進行。
遼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兩類。在沿邊設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種的在官閑田也是公田,百姓領種10年以後,要對朝廷繳納租賦。
至於所說的“占田置業入稅”則是私田了。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邊,私田則多在遼南境。
西夏是我國曆史上,由黨項人在我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早在唐代,黨項族的首領拓跋思恭占據夏州,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
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黨項族是遊牧民族,其農業較畜牧業晚發展,農牧並重是西夏社會經濟的特色。李繼遷時期陸續領有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如靈州、興慶、涼州和瓜州等地後,由於這些地區五穀豐饒,稻麥最豐。
西夏主要的農產品有大麥、稻、蓽豆和青稞等物,當發生戰亂或天災時隻能以大麥、蓽豆、青麻子等物充饑,並且等待自靈夏所運來的糧食。
藥材中比較有名的有大黃、枸杞與甘草,皆是商人極力采購的重點商品之一。其他還有麝臍、羱羚角、柴胡、蓯蓉、紅花和蜜蠟等。
黨項族向漢族學習比較先進的耕種技術,已普遍使用鐵製農具和牛耕。西夏領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來不易,所以十分重視水利設施。
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興州和靈州,其中以興州的漢源渠和唐徠渠最有名。李元昊興修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
在甘州、涼州一帶,則利用祁連山雪水,疏浚河渠,引水灌田。在這些水源中,又以甘州境內的黑水最為著名。橫山地區則以無定河、白馬川等為水源。
夏仁宗時期修訂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鼓勵人民開墾荒地,並規定水利灌溉事宜。
西夏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官府還設立群牧司以專屬管理。牧區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區,重要的牧區有夏州、綏州、銀州、鹽州與宥州諸州,還有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額濟納草原及河西走廊草原,都是興盛的牧區。
畜類主要以牛、羊、馬和駱駝為大宗,其他還有驢、騾、豬等。馬匹可做軍事與生產用途,並且是對外的重點商品與貢品,以“黨項馬”最有名。駱駝主要產於阿拉善和額濟納地區,是高原和沙漠地區的重要運輸工具。
在西夏辭書《文海》中對牲畜的研究十分細致,有關喂養、疾病、生產與品種的區分都有詳細的說明,表現出西夏人對畜牧的經驗十分豐富。
除畜牧業外,狩獵業也十分興盛,主要有兔鶻、沙狐皮、犬、馬等,其規模不小。狩獵業在西夏中後期時仍然興盛,受西夏大臣所重視,西夏軍隊也時常以狩獵為軍事訓練或演習。
西夏手工業分官營、民營兩種,主要以官營為主。其生產目的主要是供西夏貴族使用,其次則是生產外銷。手工業以紡織、冶煉、金銀、木器製作、采鹽、釀造、陶瓷、建築、磚瓦等為主,兵器製造也較為發達。
西夏與宋、金間的貿易,貿易方式包括:在雙方邊境設立榷場,進行大宗貨物交易;宋朝利用開閉榷場貿易,對夏方進行牽製,以期達到安邊綏遠的政治效果;和市在沿邊開設小規模榷場;通過貢使進行貿易等。西夏從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為繒、帛、羅、綺、香藥、瓷器、漆器、薑、桂等。
西夏的土地占有製,大體上是國有或皇室所有、貴族和官僚所有、寺院所有和農牧民小土地所有幾種形式。
皇帝代表國家除直接掌握規模龐大的“禦莊”和其他廣大的閑田曠土,具有國有性質。河渠、水利也主要掌握在國家手中。
黨項貴族首領都占有大量土地,一部分來源於原部族所有的土地,一部分是皇帝的賜予。貴族官僚們也多乘勢豪奪。一些漢人士子、吐蕃首領與回鶻上層人物被西夏授予官職,也因此獲得一定份額的土地。越到後來,官僚占地的數量就越大。
西夏崇佛,境內寺廟林立。上層僧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起著特殊的作用,成為統治者有力的助手。寺廟從夏廷得到豐厚的布施,擁有大量土地,並開設質房,發放高利貸。
西夏存在有個體小衣牧民以至中小的庶民地主或牧主。夏仁宗時修訂的《天盛年改定新律》規定:生荒地歸開墾者所有,其本人和族人可永遠占有,並有權出賣。這證明農牧民的小土地所有製是得到法律承認的。
金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統治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封建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即黑龍江省阿城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金把發展農業作為軍事擴張的基礎,視其隆興之地東北地區為糧倉,將中原地區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逐漸傳播到落後的東北地區。由於鐵製農業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農作物品種也日益增多。
金初,不種穀麥,隻種稷子春糧。以後農作物品種日益增多,農作物有小麥、粟、黍、稗、麻、菽類等;蔬菜類有蔥、蒜、韭、葵、芥、瓜等。官府又鼓勵墾荒,規定開墾荒地或黃河灘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開墾農田麵積有所增加。
由於女真族屬於東北民族,其畜牧業也十分發達。完顏亮時原有9個群牧所。在南征時,征調戰馬達五十六萬匹,然而因戰事大半損失,到金世宗初年僅剩下4個群牧所。金世宗開始複蘇畜牧業,當時在撫州、臨潢府、泰州等地設立7個群牧所。
從1168年起,金世宗下令保護馬、牛,禁止宰殺,禁止商賈和舟車使用馬匹。又規定對群牧官、群牧人等,按牲畜滋息損耗給予賞罰。經常派出官員核實牲畜數字,發現短缺就處分官吏,由放牧人賠償。
對一般民戶飼養的牲畜,登記數額,按貧富造簿籍,有戰事,就按籍征調,避免征調時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對各部族的羊和馬,規定製度,禁止官府隨意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