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佃農風行1(1 / 3)

近古時期——佃農風行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業特點是,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帶動農藝及各種農產品加工技術不斷發展演變,總體趨向是提高生產效率。

雖然這一時期農業技術的主流仍然是傳統的精耕細作,但各地區各民族農業發展不平衡,呈現出綜合經營的廣大農區與以遊牧為主的廣大牧區同時並存,農林牧副漁商諸業共同發展的態勢。

而各王朝旨在發展生產的土地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力我國近古時期農業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五代十國時的農業經濟

五代十國時期處於唐宋變革之際,在社會經濟領域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在農業方麵以經濟作物的生產變化最大。農業經濟是改善生存環境和向生產的深廣度進軍的第一要項。

這一時期農業經濟的主要表現,就是以水稻種植為主,桑柘、茶樹等多種經營為輔的生產經營模式。

這一模式漸漸成型,標誌我國農業經濟重心南移新格局在南方區域形成,以此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漸漸顯示出新鮮的活力。

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雖然五代戰亂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經濟。

後梁太祖朱溫稱帝後重視農業,他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複河南地區的生產。908年又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後唐明宗執政期間,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

後周時,後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壓力,於952年直接將兵屯的營田賜給佃戶,以提升稅收;並且廢除後梁太祖實行的“牛租”,使農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負擔。後來實行均田製,按實際占有田畝征稅。

與五代相比,南方十國的經濟型農業卻能夠繼續發展。當時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增加了那裏的勞動力,再加上華南地區被細劃分數國,各國為了提升經濟實力莫不細心經營,這使得十國的經濟力遠勝於五代。

南方十國提倡發展經濟,並且重視興修水利,防水治害。吳越、南唐獎勵農桑;閩及南漢促進海外貿易;前蜀和後蜀亦能發展農耕絲織,此均能令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

巴蜀地區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國之譽稱。經曆戰亂後,在前蜀王建與後蜀孟知祥父子的經營下,政治相對穩定。他們又注重興修水利,廣泛耕墾,在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使得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後蜀時期,“百姓富庶”、“鬥米三錢”,米便宜到一鬥三文錢。

吳與南唐、吳越所在的兩淮、江南與太湖地區在隋唐時期十分繁榮,是唐代的糧食重鎮。曆經龐勳之變與黃巢起義後也逐漸回複,當地朝廷支持大規模開墾荒地,並且修築水道。

吳和南唐在丹陽疏浚練湖,在句容疏浚絳岩湖,在楚州築白水塘,在壽州築安豐塘,少者溉田數千頃,多者溉田萬頃以上。

吳越境內錢塘江一帶,遭受海潮侵襲,成千上萬畝農田被淹。吳越國王錢鏐組織人力修造海塘,使錢塘江附近成為富庶的農業區,人們感激他,編織出了“錢鏐射潮”的神話,反映了人與自然作鬥爭的英勇氣概。

南唐和吳越的農民還修建了一種圩田,即圍田。旱則開閘引水灌田,澇則關閘拒水,把低窪的澇地變成良好的耕田。

福建地區在唐代後期經濟力不強,王潮、王審知兄弟領有閩國後,他們勸民農桑,在連江縣車湖周圍築堤,可溉田40000餘頃。

湖廣之地,在東晉南朝以來也十分興盛。馬殷據湖南建國楚國後,不斷提升湘中、湘西的糧食產量。在周行逢據有湖南時,人民盡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這些都使得長江中下遊一帶成為著名的餘糧區,到宋朝更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說法。

南方除了糧食作物興盛之外,在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也十分興盛,且進入專業化的地步。當時種植麵積最廣泛的就是茶樹,除了種於山區之外,也有建立於平地丘陵製之上。

在南方十國,茶樹等經濟作物出現了生產規模擴大、新品種增多、生產技術改進、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的發展趨勢。

在南唐統轄地區,楚州山陽縣出茶陂,舒州出土產開火茶,廬州出土產開火新茶,和州、蘄州、安州、信陽軍、鄂州、興國軍、廣德軍、歙州、池州、筠州、饒州、吉州、撫州出土產茶。茶樹的種植,普及全境。

在吳越統轄地區,常州出土產茶,宜興出紫筍茶,顧渚在唐代就是著名的茶產地,越州餘姚縣瀑布嶺出仙茗。在七閩統轄地區,福州、建州、漳州、汀州出土產茶。在湖南楚國統轄地區,潭州、邵州、衡州、思州出土產茶,播州出土產生黃茶。當時湖南的茶利,非常可觀。在南平國所轄地區,荊州鬆滋縣出碧澗茶,峽州出土產茶,歸州出土產白茶。

在前蜀、後蜀的統轄地區,植茶更是普遍。彭州、眉州、邛州、蜀州、雅州、渝州、瀘州、巴州出土產茶。

茶樹類經濟作物在南方的普遍種植,不僅表明農業的發展,而且也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方的製茶、絲織等行業都有了新的發展,蜀繡、吳綾、越錦等絲織品馳名全國。

南唐製茶業最為發達。南唐國家農桑之盛,前所未有,農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南北無出其右者。當時的揚州蜀崗茶,常州紫筍茶聞名於世。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製茶業在南唐興盛起來。南唐僅官府就有茶葉坊38處之多,專門生產高級茶品,供皇家和貴族使用。民間製茶作坊更多,境內私茶作坊有1000多處。

農業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和製茶業的發展,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農業經濟商品化的進程。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

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絲織品、戰馬等。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

北方諸國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的吳越、南唐、楚、南漢等國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等。

南方十國的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我國的茶葉、絲織品等遠銷海外,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明州、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富有特色的農業經濟,為兩宋時期農業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旁注]

後梁太祖朱溫 (852年~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後又改名朱晃,原豐縣人。朱溫一生,在治理國家方麵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朱溫的濫殺無辜,荒淫無恥也是曆史上極為突出的,為曆代人所不齒。

後周太祖郭威 (904年~954年),字文仲,小名“郭雀兒”。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後周的建立者。在位期間,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王建 (847年~918年),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省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省舞陽人。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

孟知祥 (874年~934年),字保胤,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建立者,在位一年。934年,他趁後唐內部皇位爭奪之機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國號“大蜀”,史稱“後蜀”,改元“明德”。

王潮 (846年~897年),原名王審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人。秦名將王翦的後代。唐代將軍,曆任泉州刺史、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等。

王審知 (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王潮弟,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人。五代閩國創建者。在位期間,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