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佃農風行1(2 / 3)

馬殷 (852年~930年),字霸圖。原籍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任用高鬱、呂師周等人,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獨立和地方安定,發展經濟,使楚國在五代十國中強盛一時。

周行逢 (916年~962年),朗州武陵,今湖南省常德人,出生於農家。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應募為楚主馬希萼部靜江軍卒,與王進逵、潘叔嗣、張文表等人結為“十兄弟”,在10人中最有計謀。行逢積功成為的軍校,後升任靜江指揮副使。

七閩 五代十國時期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閩人,因分為七族,故稱。後稱福建省為閩或七閩。蘇軾在《送張職方赴閩漕》中有“空使吳兒怨不留, 青山漫漫七閩路”句。

契丹 中古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後改稱遼,統治我國北方。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

回鶻 我國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汗國從646年建立,到840年滅亡的近200年裏,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和唐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黨項 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黨項族黨項羌”的稱謂。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部落。

[閱讀鏈接]

柴榮是郭威的繼承者,堅持郭威的改革。郭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黥麵的天子。黥麵就是因為犯罪而被在臉上刻字。

他當政時積極改革。其繼位者柴榮是茶商出身,善於計算,懂得經濟,繼續堅持改革。為了恢複生產,柴榮首先奉行節約政策,自己率先垂範,以身作則。

他把宮內珠寶玉器以及金銀縷裝床幾,飲食之具等數,悉數當眾砸碎,下詔凡過去進貢之宮中衣服、用具、酒,海味、麝香、羚羊角、熊膽、獺肝等百餘種,禁止再貢。

宋代農業經濟與土地製度

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人民休養生息,人口增加很快,因此兩宋時期的農業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宋代不斷擴大土地範圍,創製了不少新的高效農具,大力發展栽培技術,這些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由此帶動了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村副業生產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土地製度是授田和限田,旨在遏製大地主籍沒和購買大量無主荒地。

宋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超過了以往。宋代注重對農業土地的合理使用。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實行淤田法,在黃河中下遊推行淤灌,頗有成就,規模空前,放淤的範圍遍及陝、晉、豫、冀。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了當時開封境內淤灌後,每年增產幾百萬石。可見宋代淤灌的效果相當顯著。

宋代由於人口增加很快,平曠的土地不夠用,除了用淤田法擴田外,還開墾山、澤地進行耕種。土地利用範圍擴大,主要表現有與山爭地的梯田和與水爭地的圩田和圍田。

梯田是經人工蹬削而成,采用等高線法進行耕種,將作物在沿山橫向的等高線種植一二條,苗出以後就可耘鋤。後來發展到多條等高線種植,造成山坡層疊的梯田,既方便鋤草,又便於蓄水。宋代梯田分布很廣,在川、粵、贛、浙、閩等地都有。

圩田是在低窪多水的地區築堤,防止外圍的水浸入的稻田,在宋代發展很迅速,是當時人們與水爭田的主要方式。有圍田、沙田、塗田等多種形式。

圍田就是築土作堤,捍禦外水侵入,並設置圩岸溝河閘門,平時可以蓄水,澇時開閘排出圩內的水,旱時開閘引入外麵的水灌溉。這樣排灌兩便,旱澇保收。

沙田則是利用長在河畔出沒無常的沙淤地來工作。塗田是海邊潮水泛濫淤積泥沙生長堿草,由於年深日久形成大小不一的地塊。

宋代新農具大量湧現,農具應用專門化,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的農具,如割蕎麥用推鐮,割麥用麥綽、麥釤,割水稻用鈸等。

而且從利用人畜力為動力發展到利用水力,由水磨、水碾、水錐進而發展到翻車式龍骨車、筒車等,利用水力運轉以輸水灌田。這對我國一年二熟農作製的改革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南宋時翻車式龍骨車及筒車在江南一帶應用很普遍。翻車式龍骨車就是翻車,又稱踏車,是由連串的活節木裝入木槽中,上麵附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也有利用水力旋轉者,活節木板連環旋轉,溝溪河川的水隨木板導入田中。它起水快,搬運方便。隨地可用,深受南宋農民重視。

北宋時人應用水磨、水碾,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創造了自轉水輪的簡單裝置,吸水、運水、覆水都用一輪。到南宋時為提高其載水量,用若幹竹筒係在輪上,增加輸灌水量,這時才有筒車的名稱。元代進一步發展為上輪、下輪,可適用於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的情況。

筒車,在岸上立一轉輪為上輪,在河中立一轉輪為下輪,兩輪間用筒索連起來,筒索裝許多竹筒或木筒,水流激動轉輪,輪上的筒就依次載水注入岸上的田裏。覆水後空筒複下依次載水而上,循環不止。

宋代農具在改進中,為提高效率,根據不同的作物創造出許多新的類型,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整地農具有踏犁、鍘刀和耥。

《宋會要輯稿》中說它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鑊耕之功則倍。宋代因缺少牛,曾多次推廣過踏犁。

鍘刀又稱裂刀,宋代用它開荒。其形如短鐮,刀背特厚,一般裝在小犁上,在犁前割去蘆葦、荊棘,再行墾耕;或將它裝在犁轅的頭上向裏的一邊,先割蘆葦,再行墾耕。

此外還有耥、秧馬、耬鬥、耬鋤、推鐮等。耥是金代為適應東北壟作特點而創製的,能分土起壟和中耕。

秧馬是用來拔秧的農具,可以減輕勞動強度。蘇軾曾在《秧馬歌》及序中記敘人騎在小船似的秧馬上,兩腳在泥中撐行滑動的情景。

耬鬥是施肥工具,耬鬥後置篩過的細糞和拌蠶沙,用耬播種時隨種而下覆於種上,同時還有施肥的功效。

耬鋤是北方沿海地區出現的畜力中耕器,形如木屐,長一尺餘,寬3寸,下列推列鐵釘20多枚,背上裝一長竹柄,可用手持著在稻苗行間來往鬆土、除草。

推鐮用來收割蕎麥,是當時的新創,推鐮是在頂端分叉的長柄上裝上2尺長橫木,兩端又裝一小輪,兩輪間裝一具半月形向前的利鐮,橫木左右各裝一根斜向的蛾眉杖,可以聚割下的麥子,用大力推行,割下的麥子倒地成行,工效較高。

宋代在土壤肥料理論和技術方麵有重大突破。以陳旉為代表的農學家提出了地力常新論,擴大了肥源,改進了積肥方式,出現了保肥設備,提高施肥技術。

兩宋時期旱地耕種技術的提高主要表現在犁深、耙細、提出秋耕為主,以及套翻法的創始等方麵。淺耕滅茬和細致耕耙,可以保墒防旱,提高耕作質量;隨耕隨耮,就能減少耕種過程和土壤水分損耗;反複耙耮,能使土壤表層形成一個疏鬆的覆被層,減少水分的氣態擴散;強調秋耕為主,有利於大量接納秋雨,蓄水保墒等。

由於兩宋時經濟重點轉向南方,南方水田地區施行一年二熟栽培,不但能雜植北方的粟、麥、黍、豆,而且引入新作物的產品的製造技術,並發展了南方原產作物的栽培技術。

當時南方經濟作物發展極為迅速,茶、蔗、棉栽培擴大。茶、蔗、棉都實行直播,而茶多種在丘陵地、傾斜地,不做畦,采用穴播叢植法。蔗、棉要做畦,不需移栽。

當時國內外大量需求蠶絲製品,絲出於蠶,蠶依於桑,而桑的生苗生產需3年,這就出現了營養繁殖快速成苗的方法。以前的壓條法得到更進一步的充實,並創造了插條法、埋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