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條法就是將植物枝條壓入土中,使土中的部分產生不定根,然後將它從母株切斷獨立成株,優點在於切斷前,壓條能接受母株營養,易於成活。
插條法則是將植物斫下的枝條插入土中,使它入土的部分不定根自行生長。
埋條法是將樹的幹或其萌條留其樹身或條身有芽的埋入預置的坑內,一方麵使其根係發育,另一方麵使其身不出土,但周圍的芽成長成條。
南宋時盛行桑的嫁接,技術水平已相當高。另外,湖桑是南宋時由魯桑南移到杭嘉湖地區,通過人工和自然選擇,高產優質。它的出現是蠶桑業的一件大事。
宋代的蔬菜、花卉、果樹也已成為農業的重要行業,不僅表現在種類增加和優良品種不斷大量湧現,栽培技術也有很大發展。
宋代蔬菜種類增加不少。據《夢粱錄》記載,南京杭州就有蔬菜30多種,絲瓜最早記載於宋《老學庵筆記》,菠菜在宋已發展為主要蔬菜之一,而南宋時白菜品種多,品質好。
蔬菜的栽培技術也有不少發展。最早見於宋元間《務本新書》,其中談到茄子開花,削去枝葉,再長晚茄,就是用整枝打葉來控製生長發育,可使之分批結果而增產。
花卉的發展也是空前的,北宋首都汴梁、南宋首都臨安都有花市,洛陽和成都的牡丹、揚州的芍藥都是當時的名產。
果樹的佳種在宋代大量出現,據宋韓彥直《橘錄》記載,僅溫州一地就有橘14種,柑8種,橙5種,並對它們一一做了詳細的性狀描述。
宋蔡襄的《荔枝譜》中記載福州荔枝有32個品種。《夢粱錄》記載了當時杭州的柿子就有方頂、牛心等10多個良種。這說明宋代果樹已出現大量良種。
果樹的栽培技術有嫁接、脫果、除立根、套袋等。脫果法是一種無性繁殖方法。據宋溫革《分門瑣碎錄》介紹,農曆八月用牛糞拌土包在結果枝條像宏膝狀的彎轉處,狀如大碗,用紙袋包裹,麻皮繞紮,任其結實。到第二年秋開倉檢視,如已生根就截下再埋土中使其持長。這在當時是重大創造。
兩宋時期,由於江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殖,在木材、役畜、淡水養魚、農產加工等方麵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促進了林、牧、漁等副業技術的改進和提高。
南宋的林業生產、造林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農業的許多生產技術創造出來的,造林、樹木移栽的方向、時期和方法,苗圃育苗及嫁接法等。
在我國古代,耕牛一直作為主要動力。因此耕牛飼養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田的開墾數量和耕種及產量的增加。如果耕牛病弱或死亡,將極大地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宋代從耕牛的衛生、飼養、使用、保健、醫療幾方麵進行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宋時浙東多鑿池塘養魚,投放的魚苗不到3年就能長到尺餘長。宋代還發展了多種魚混養的技術。周密在《癸亥雜識》中就曾記敘,浙江漁民春季從江州魚苗販子處買來魚苗,放入池中飼養。
按池搪的大小環境,放入一定數目的青、草、鰱、鱅魚苗進行混合飼養,綜合利用天然水體中的天然食料,並按魚苗的生長期分期予以不同種類的餌料,至第二年養成商品魚出售。當時人們對草魚食草、青魚食螺已有認識。
兩宋時期農村的副業生產主要有養蠶、豬、牛、羊、養蜂等。在農產原料加工方麵的,如做豆豉、做酒、做醋等,還有就是紡織原料加工,有繅絲、剝麻、紡織原棉等。
宋代的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在土地製度方麵,宋代以國家“授田”為主要形式。這是古代專製社會中生產關係的一次調整。
北宋統一全國後,鑒於當時有很多土地棄耕撂荒,急望人們墾田務農,以求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宋太宗根據太常博士陳靖的建議,實行“授田”。
據《宋史·食貨誌》記載:
田製為三品:以膏腴而無水旱之患者為上品;雖沃壤而有水旱之患者,確瘠而無水旱之患者為中品;既確瘠而又水旱者為下品。
上田,人授百畝;中田,百五十畝;下田,二百畝。五年後收其租,亦隻計百畝,十收其三。一家有三丁者,請加授田如丁數。
五丁者從三丁之製,七丁者給五丁,十本者給七丁,至十十、三十丁者,以十本為限,若寬鄉田多,即委農官裁度以賦之。
這就是所謂“計丁授田”。
由於兩宋的大地主多係皇族、貴戚、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地主、豪強,他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優越地位,他們獲取了土地的方式有官府的賞賜和贈與、巧取豪奪和購買兼並。
為了限製土地兼並,宋仁宗時曾下詔“限田”:公卿以下不得過30頃,衙前將吏應服役者,不得過15頃,而且限於一州之內,否則,以違律論。
[旁注]
王安石變法 是北宋針對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陳旉 (1076年~1156年),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南宋農學家,所著《農書》詳細總結了我國南方農民種植水稻以及養蠶、栽桑、養牛等生產技術的豐富經驗,並且指出通過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可使地力“常新壯”。
湖桑 魯桑的變種。是我國主要栽培桑樹。原產浙江省湖州一帶。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枝條粗長,葉形大,全葉,卵圓或心髒形,葉肉較厚,葉色深,中晚生。
魯桑 桑樹的一種,屬桑科桑屬,為落葉喬木。枝條粗長,葉卵圓形,無缺刻,肉厚而富光澤。原產山東,為我國蠶區的主要栽培桑種。
周密 (1232年~1298年),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其詞遠祖清真,近法薑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一生著述較豐,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頻洲漁笛譜》等。
宋太宗 (939年~997年),趙炅,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太常博士 古官職名。正七品。太常寺屬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經任職,如《詩》,分魯、齊、韓三家,各置一人;國有疑事,則備谘詢,其職相當於後世的國子博士。
宋仁宗 (1010年~1063年),初名受益,立為皇太子後賜名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在位時候宋朝麵臨官僚膨脹的局麵,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
[閱讀鏈接]
宋代農業生產很注意施肥和積肥。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在人多地小的地方,土壤肥沃而產量高的原因就是靠積肥、施肥和灌溉。所謂“用糞如用藥”。
為此,宋代農民對積肥非常重視,並且開始注意保存肥效。為了積肥,當時京師杭州有專門載垃圾的船隻,農民將垃圾成船搬運而去做肥料,甚至還有經營糞業者,專門收集各戶糞便,並各有範圍而互不侵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