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手工業生產如鑄造、陶瓷等,曆經戰亂與複蘇都有發展。鐵製工具已廣泛使用。在東北廣大地區內,都發現了金的鐵器。其中有大量鐵製農具,種類繁多,結構複雜,形製與中原地區相似或一致,這表明已改變了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
陶瓷業因為有遼宋的基礎也比較發達。金熙宗時,原來的北方名窯,如陝西耀州窯、河南均窯、河北定州窯與磁州窯也陸續恢複生產,臨汝等新興窯址,工藝各具特色。金銀業和玉器業也相當發達,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出土。
由於生產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促使商業日益繁盛。會寧府、金中都、開封府與濟南府都是當時較大的商業中心。
金中都在完顏亮時成為國都後,水陸交通發達,人口迅速增加,已經是一座貿易發達的商業重鎮,其中城北三市是商業的中心。
金朝的土地製度給予女真族很大的優惠,這是漢族、契丹族與渤海族所沒有的。女真族的土地製度是一種稱為“牛具稅地”的製度,繼承氏族製度的遺風。
占地多少是以耒牛、人口為依據的,擁有眾多人口和耒牛的女真貴族自然就可以廣占田土。到金世宗大定年間,人、牛、地比例不符的情形已很普遍。
金熙宗時期開始實行的“計口授田”的製度。官府對內遷的屯田軍戶,都按照戶口給以官田,即所謂“計口授田”。
屯田軍戶分得土地以後,大多租給漢族耕種。由於無人願意耕種,土地逐漸荒廢,金世宗時再派官吏到各地去“拘刷良田”,兼並土地為官田。
[旁注]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872年~926年),漢名耶律億,契丹族人。遼開國君主。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製訂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
李元昊 (1003年~1048年),又名曩霄,因先世宋賜趙姓,故又稱為趙元昊。黨項族人。西夏開國君主。建國後多次與宋、遼交戰,奠定西夏在遼、宋兩國的地位。
夏仁宗 (1124年~1193年),李仁孝,黨項族人。西夏第五代皇帝。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製。確立科舉製,封建製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068年~1123年),漢名冥,女真族。金開國皇帝。是女真族的偉大領袖,對金滅遼、統一北方具有奠基意義。在位期間,把猛安謀克製度改為軍事行政組織,頒行女真文字。
完顏亮 (1122年~1161年)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史稱海陵王。金第四位皇帝,金廢帝。金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在位期間頗有政績,遷都燕京之後,完善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統治。在金朝曆史上,完顏亮的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
金世宗 (1123年~1189年),完顏雍,原名完顏褒,女真名烏祿。金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天下小康,實現了“大定盛世”的繁榮鼎盛,金世宗也被稱為“小堯舜”。金世宗對金中期占有相當的重要地位。
金熙宗 (1119年~1150年),女真名合剌,漢名亶,完顏亶。金第三位皇帝。他自幼隨遼進士韓昉學習漢文經史,又常到皇家圖書館稽古殿研讀中原典籍,漢文化程度很深,他還常常同韓昉等人“執射賦詩”。
[閱讀鏈接]
金世宗即位時,金的農業生產有所恢複,但由於攻宋戰爭,造成倉廩久匱的狀況。為盡快發展金國經濟,金世宗減輕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
當時的宰相宗尹建議罷去雜稅,金世宗立即同意。他還實行了“通檢推排”措施。
當時由於賦役不均現象普遍存在,金世宗四次派遣泰寧軍節度使張弘信等24人“分路通檢諸路物力”,以定賦役,有效效地抑止了富戶逃避賦稅的現象,增加了財政收入。金世宗也因此被史家稱為“小堯舜”。
元代農業經濟的全麵發展
元朝是由蒙古族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元代推行了許多重農措施,由此帶動了農業經濟的全麵發展。
元代各地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表現在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提高等方麵。此外,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也有相應的發展。
元代土地製度,根據政府法令的規定,主要為官田、民田和屯田三種。屯田的設置和當時的軍事、財政密切相結合,也和當時的移民政策或民族政策有密切的聯係。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指導、督促各地的農業生產,推廣先進生產技術,保護勞動力和耕地,興修水利等,使元代前期農業生產得以恢複和發展。
元朝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我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
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我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係統研究的農書。
宋真宗時推行的占城稻在元代時已經推廣到全國各地。農業生產繼續發展,1329年,南糧北運多達350十多萬石,這說明糧食生產的豐富。
元代前期,經濟作物也有較大發展,茶葉、棉花與甘蔗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江南地區早在南宋時已盛產棉花,北方陝甘一帶又從西域傳來了新的棉種。
1289年,元政府設置了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省木棉提舉司,年征木棉布10萬匹。1296年複定江南夏稅折征木棉等物,反映出棉花種植的普遍及棉紡織業的發達。
元代水利設施以華中、華南地區比較發達。元初曾設立了都水監和河渠司,專掌水利,逐步修複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陝西三白渠工程到元代後期仍可溉田70000餘頃。所修複的浙江海塘,也對保護農業生產也起了較大作用。
元代農業技術繼承宋朝,南方人民曾采用了圩田、櫃田、架田、塗田、沙田、梯田等擴大耕地的種植方法,對於生產工具又有改進。
元代的農具,在王禎的《農書》中有不少詳細的敘述。比如翻土農具鐙鋤、浙碓、耘杷、蹠鏵,水田中除草鬆泥的農具耘蕩,除草和鬆土用的耘爪,插秧和拔秧的工具秧馬,收麥工具麥釤刀、麥綽、麥籠等。
元代的畜牧政策以開辟牧場,擴大牲畜的牧養繁殖為主,尤其是繁殖生息馬群。元代完善了養馬的管理,設立太仆寺、尚乘寺、群牧都轉運司和買馬製度等製度。
元朝在全國設立了14個官馬道,所有水草豐美的地方都用來牧放馬群,自上都、大都以及折連怯呆兒,周圍萬裏,無非牧地。
元代牧場廣闊,西抵流沙,北際沙漠,東及遼海,凡屬地氣高寒,水甘草美,無非牧養之地。當時,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區的優良牧場,廬帳而居,隨水草畜牧。江南和遼東諸處亦散滿了牧場。
內地各郡縣亦有牧場。除作為官田者以外,這些牧場的部分地段往往由奪取民田而得。
牧場分為官牧場與私人牧場。官牧場是12世紀形成的大畜群所有製的高度發展形態,也是蒙古大汗和各級貴族的財產。
大汗和貴族們通過戰爭掠奪,對所屬牧民征收貢賦,收買和沒收所謂無主牲畜等方式進行大規模的畜牧業生產。
元代諸王分地都有王府的私有牧場。元世祖時,東平布衣趙天麟在《太平金鏡策》說:
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
可見,當時蒙古貴族的私人牧場所占麵積之大。
嶺北行省作為元代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為了維護諸王、貴族的利益和保持國族的強盛,元政府對這個地區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畜牧業是嶺北行省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遇有自然災害發生,元代就從中原調撥大量糧食、布帛進行賑濟,或賜銀、鈔,或購買羊馬分給災民;其災民,也常由元廷發給資糧,遣送回居本部。
元代手工業生產也有些進步,絲織業的發展以南方為主,長江下遊的絹,在產量上居於首位,超過了黃河流域。
元代的加金絲織物稱為“納石矢”金錦,當時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片金法織成的,用這種方法織成的金錦,金光奪目。另一類是用圓金法織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較暗淡。
棉紡織業到宋末元初起了變化,棉花由西北和東南兩路迅速傳入長江中下遊平原和關中平原。加上元代在5個省區設置了木棉提舉司,每歲可生產木棉10萬匹,可見長江流域的棉布產量已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