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紡織技術方麵,由於當時工具簡陋,技術低下,成品尚比較粗糙。1295年前後,婦女黃道婆把海南島黎族的紡織技術帶到鬆江府的烏泥涇,提升了紡織技術,備尊稱為“黃娘娘”。
元代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進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產品。青花瓷器,造型優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元代透過專賣政策控製鹽、酒、茶、農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貿易,但元代幅員廣闊,交通發達,所以往往鼓勵對外貿易政策,因而終元之世對外貿易頗為繁盛。
元代土地,大致可分為屯田、官田、寺觀田和民田四大類。屯田和官田都是國有土地,統稱“係官田”;寺觀田和民田為私有土地。“係官田”的顯著增多是元代土地製度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屯田,實際上就是由封建政府直接組織農業生產,元代屯田十分發達,其規模之大,組織之密,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
屯田的方式,主要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元代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其類型有二,一是鎮戍邊疆和內地的軍隊屯種自給,二是設置專業的屯田軍從事屯種。
這是元代軍屯不同於以往曆代軍屯的顯著特點。屯田軍戶,主要來源於漢軍和新附軍,他們專事屯種以供軍食,一般情況下不任征戍。在元代統一之前,專業的屯田軍便已出現。
民屯是組織民戶進行屯種,其組織形式帶有濃厚軍事性質。從事民屯的人戶另立戶籍,稱“屯田戶”。內地屯田戶,或來源於強製簽充,或來源於招募。
邊疆屯田戶,則主要通過遷徙內地無田農民而來。屯田戶的生產資料,如土地、牛種、農具等,或由政府供給,或自備。民屯的分布範圍也很廣泛,規模亦大。
元代屯田的管理,分屬樞密院和中書省兩大係統。軍屯總隸樞密院,分隸各衛、萬戶府和宣慰司,各衛和萬戶府之下設立專門的屯田千戶所和百戶所以管屯種。
民屯總隸中書省,分隸司農司、宣徽院及各行省,具體管理或由所在地的路、府、州、縣,或由專門設立的屯田總管府、屯田署等。
元代大規模實行屯田,促進了荒地的墾辟,擴大了可耕地麵積,對邊疆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尤為有利。
元代官田,是指屯田以外所有的國有土地。元代官田的數量頗為龐大,超過了前代。官田種類不一,主要有一般官田、賜田、職田和學田四大類。
一般官田,即封建國家直接占有的官田。元代的一般官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元政府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以及多種名目的提舉司,專責管理官田事務。
元政府在逐漸擴大官田的同時,不斷地將官田賞賜給貴族、官僚和寺院,這便是“賜田”。元代賜田之舉十分頻繁,賜田的數量也很大,動輒以百頃、千頃計。元代賜田,是元代土地製度中較為突出的現象。
職田即官員的俸祿田。元代職田隻分撥給路、府、州、縣官員及按察司、運司、鹽司官員,其他官員則隻支俸鈔和祿米,不給職田。官員職田的多寡,隨品秩高下而定。
1266年,元政府定各路、府、州、縣官員職田:“上路達魯花赤、總管職田16頃,同知8頃,治中6頃,府判5頃;下路達魯花赤、總管14頃,同知7頃,府判5頃;散府達魯花赤、知府12頃,同知6頃,府判4頃;中州達魯花赤、知州6頃,州判3頃;警巡院達魯花赤、警史5頃,警副4頃,警判3頃;錄事司達魯花赤、錄事3頃,錄判2頃;縣達鮮花赤、縣尹4頃,縣丞3頃,主簿3頃,縣尉2頃。
政府規定的諸官員的職田數,隻是一個給付標準,實際上,官員違製多取職田和職田給付不足額,甚至完全未曾給付的情況都是存在的。職田的收入歸現任官員所有,官員離任須將職田移交給下任。
學田,即官辦各類學校所占有的土地。元代在中央設置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在路府州縣設置儒學、蒙古字學、醫學、陰陽學等。
此外,各地還有大量的書院。除國子學沒有學田外,上述其他學校都占有數量不等的土地,其中各地儒學是學田的主要占有者。
上述元代各類官田,基本上都采用租佃製的生產形式。大多數情況是出租給貧苦農民耕種,但元代一般官田和學田中包佃製興盛,是這些土地上封建租佃關係繼續保持其發展趨勢的一種反映。
元代寺觀土地名義上屬於封建國家所有,但除去政府撥賜的土地外,寺觀從前代繼承來的土地及通過各種途徑續占的土地,其所有權都在寺觀,新增田土還要向政府納稅,所以,寺觀土地一部分是私有土地。
元代尊崇宗教,隨著佛道二教社會地位的上升,寺觀的土地占有也顯著擴張,尤其所謂“佛門子弟”更充當了土地兼並的突出角色。
許多寺觀,在前代便占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入元後這些土地仍歸其所有,並受到元政府的保護。元政府又把大量官田撥賜給一部分著名寺觀,動輒數萬甚至十數萬頃,急劇擴增了寺觀的土地占有。
寺觀土地基本上采用租佃製進行生產,寺觀佃戶的數量很大。一般寺觀的田地都分設田莊,派莊主、甲幹、監收等管理佃戶和收取田租。
元代民田,包括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占有的土地,地主土地所有製在民田中占有絕對支配地位。金和南宋時期,大地主土地所有製已經充分發展,入元以後地主的土地兼並活動並未受到遏止,且有變本加厲之勢。
由於地主占據了絕大部分土地,元代自耕農、半自耕農的人數甚少,所占土地亦十分有限。大部分農民沒有土地,或隻占有極少的土地,因而成了封建國家和各類地主的佃戶。
[旁注]
元世祖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名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魯明善 名鐵柱,高昌,今新疆吐哈拉和卓堡人。元代傑出的畏兀兒農學家。編纂刊印了《農桑衣食撮要》又名《農桑撮要》、《養民月宜》二卷,按“月令”體裁撰寫,列有農事208條。對元代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禎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王禎製造30000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著成《王禎農書》或稱《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占城稻 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原產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我國福建地區。根據我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50餘日。
趙天麟 元代法學家。他曾以一介布衣身份向皇帝上了62篇奏折,後編為《太平金鏡策》、《寬逃民策》等,內容涉及元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包括田製、農桑、賦稅徭役、戶計、義倉、冗官、服章祭祀、軍事等方麵,其中以法律方麵的立法動議見多。
黃道婆 (約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鬆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紡織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國子學 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晉武帝時始設。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稱國子監。國子學一般設有博士5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
佃戶 通常是指封建地主製經濟下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每年都要向地主交田租。在我國,不同時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莊戶、佃戶、佃農等稱謂。
[閱讀鏈接]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旌德縣尹任內,為老百姓辦過許多好事。據《旌德縣誌》記載,他生活儉樸,經常將薪俸捐給地方興辦學校,修建橋梁,施舍醫藥,教農民種植、樹藝。
有一年碰上旱災,眼看禾苗都要旱死,農民心急如焚。王禎看到旌德縣許多河流溪澗有水,想起從家鄉東平來旌德縣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種水轉翻車,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裏。
王禎立即開動腦筋,畫出圖樣,召集木工、鐵匠趕製,就這樣,水轉翻車使幾萬畝山地的禾苗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