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鑄新淘舊3(1 / 3)

近古時期——鑄新淘舊3

金代的行政區劃與戶籍管理

金代的行政區域采用路或府、州、縣三級管理。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路或府是成平行機構,下轄州、縣兩級。

金是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其人口民族結構的多元化,加上女真與漢、渤海等族又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使得金代的戶籍製度與其他朝代比較起來具有某些特殊性。

金原來都城是上京,1151年金帝完顏亮頒布詔書擴建遼燕京為中都,於1153年遷至中都,至此中都在很長的時間為金的首城。

1214年金宣宗受蒙古帝國掠奪與威脅,宣布南遷汴京。1232年三峰山之戰金軍戰敗,蒙軍圍攻汴京後,金哀宗先奔歸德,即河南商丘,後逃到蔡州,即河南汝南。

金太宗時,其疆域東到混同江下遊吉裏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與路以北火魯火疃謀克。蒲與路即黑龍江克東縣,火魯火疃謀克即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上遊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與西夏毗鄰。南部與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與宋為界。

金的行政區域采用路或府、州、縣三級管理。金國設有5京19路,“路”是金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路府則成平行機構,下轄州、縣兩級。

金的州分為三類:節度州設節度使,防禦州設防禦使,刺史州設刺史。

金的縣以縣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長的猛安,百夫長的謀克,合稱“猛安謀克”。屬於邊戍的官叫詳穩,部落墟砦的首領叫移裏菫。

金的戶籍製度包括戶口類別、戶等製、戶口統計與戶籍管理措施等方麵的內容。金的戶口類別包括課役戶、不課役戶、監戶、官戶、二稅戶、州縣民戶、猛安謀克戶、乣戶。

課役戶、不課役戶的劃分依據是其物力,這是金賦役製度的一個最大特點。金的物力可分為“地土物力”和“浮財物力”兩大類,浮財物力還包括奴婢。

自金世宗時起,民戶物力均由定期進行的通檢推排來加以確定。由於物力是征派賦役的唯一依據,因此確定課役戶和不課役戶的標準就是有無物力。

課役戶與不課役戶是相對穩定的,金的通檢推排大致每10年進行一次,每次通檢推排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據民戶資產變化情況重新核定其物力總額,在此基礎上對課役戶與不課役戶進行調整。

監戶是宮籍監戶的簡稱,官戶是太府監戶的簡稱。金的宮籍監戶最初是由遼的諸宮衛內的“宮戶、宮分人”轉化而來的。在金代,宮籍監戶的主要來源是以罪被沒入官的人口。

官戶雖然與監戶一樣同屬官府奴婢,但由於他們在被沒入官前的身份就是奴婢,因此其法律地位似乎比監戶還要低一等。

監戶和官戶除了身份、地位的差異之外,其所服勞役的性質也不同。總之,監戶和官戶便成為了金代的兩個法定戶類。

二稅戶本是遼的法定戶類,其名稱雖然一直沿襲了下來,但這種僧道奴婢在金代已不再具有合法的地位。

二稅戶在金代的處境是很微妙的。一方麵,二稅戶在通檢推排時也和其他私奴婢一樣被納入寺觀的物力,這表明他們的存在已得到了默許。另一方麵,金代對放免二稅戶的態度始終是明確的,限製直至取消這種僧道奴婢是金朝廷的一貫政策。因此二稅戶從未獲得過官方的正式承認。

州縣民戶主要由漢人和渤海人構成,其分布區域遍及全國19路。金代的州縣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是三類戶口中最主要的一類。

金建國之初,曾將猛安謀克推行到渤海人中,但由於這種帶有明顯的部落製痕跡的行政製度與渤海人的社會發展階段不相適應,所以熙宗時詔命廢除諸渤海猛安謀克,以州縣製取而代之。

猛安謀克戶以女真人的為主,而雜以契丹、奚等族人戶,猛安謀克內的非女真族戶口,主要是在太宗天會以前歸降的部族。

乣戶是指生活在金代北境和西北邊境地區的諸遊牧部落,通稱“乣人”。金代的乣,主要是指歸附金代的北方各遊牧部落,意為“雜戶”、“雜類”。

乣戶的組成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部族,二是諸乣,三是群牧,他們都分屬於東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討司。

乣戶主要以遊牧生活方式為主,但其中也有一些部族已進入農業社會。金世宗以後,諸乣中的某些部分相繼被改為猛安謀克,因而這部分乣戶也就變成了猛安謀克戶。

金代的戶籍製度中也分戶等,是戶籍製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劃分戶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征發賦役,所以金代的戶等隻是針對課役戶的。

金代的三等戶製與唐、宋製度都沒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它是與遼代的戶等製一脈相承的。金代戶等製明顯沿襲遼代的製度,隻是不再分別士族、庶族罷了。

金代也采取了相應的戶口統計與戶籍管理措施。金代人口統計對象是包括女口、非丁口在內的全部人口,這是金代戶口數字的前提。金代的戶口統計有一套完善的措施,保證了統計結果的準確性。

戶口統計數字是按縣、州、路、戶部、尚書省的係統逐級申報的,而金代的路分為總管府路、轉運司路、按察司路三套係統。因此,戶口統計的實際執行情況未必與這套規定全相符合。但總的說來,這套製度基本是得到嚴格執行的

金代對於戶籍管理也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在金代有關戶籍編製及統轄的一整套製度中,最基礎的一項措施就是保伍製。

保伍製要求民戶必須聚居,而不能散居獨處。而金代完整的鄉村組織鄉、裏、村、社四級,對戶籍製度的執行起到了行政上的作用。

[旁注]

完顏亮 (1122年~1161年),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嚴肅吏治,能夠聽取臣下的某些有益建議。遷都燕京之後,完善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統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

金宣宗 (1163年~1223年),完顏珣,初名吾睹補,又名從嘉。金朝第八代皇帝。在位年間,成吉思汗大軍壓迫,金宣宗遣使向蒙古求和。在內外交困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病死於南京。

金太宗 (1075年~1135年),完顏晟,名吳乞買。1123年即位,在位12年,進行了經濟,軍事改革,並且他本人非常節儉。他下詔在女真舊地實行賦稅製,不得私役百姓;規定權勢之家不得買貧民為奴;多次下詔敦勸農功和派遣使臣到各地勸農。

詳穩 遼國官名。詳穩非專指某一職官,為將軍、長官的一種通稱。遼許多機構中都設有詳穩。遼後期,主要邊防機構亦多用漢製稱謂,基本上不再用以稱呼高級將帥和官員。

金世宗 (1123年~1189年),完顏雍,原名完顏褒,女真名烏祿。金代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革除海陵王統治時期的弊政。實現了“大定盛世”的繁榮鼎盛,金世宗也被稱為“小堯舜”。

庶族 又稱“寒門”、“寒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由於士族長期擁有政治特權,庶族地主便以武職為升官階梯,立了軍功,掌握軍權之後,進而取得了政權,這樣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魏晉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與庶族勢力消長的過程。

[閱讀鏈接]

金人口在1141年紹興議和後,從“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增長。到1207年金章宗時期,金人口達到5300多萬人,金史稱此為金代的人口最盛時期。

而當時與南宋、西夏等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1.36億人,我國人口從1083年的1億增加至1120年的1.324億人。

金代的四次準確的人口統計,每戶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代的每戶規模較大,客觀地促使金朝廷及時製訂了相應的戶籍製度,成為了朝廷賦稅和徭役的依據。

元代行省製的創設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