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夫人繼續講故事,但安萍兒所猜測的高通判並沒有立馬出場。“王氏在把沒生出兒子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後,又時不常地對張老爺說他的那些兄弟子侄族人都是白眼狼、他們現在這樣恭敬張老爺隻是為了奪他的家產。王氏知道張老爺當年是白手起家掙下這份家業的,於是就說老爺你吃苦受累的時候沒有一個族人出來幫忙,現在一個個地跑出來搶家產,太欺負人了,絕對不能讓他們得逞。
張老爺本就對那些總想從他口袋裏掏錢的親戚沒什麼感情,再加上王氏時不常地吹點枕邊風,張老爺就越來越看不慣那幫子蛀蟲親戚了。原本有兩個侄子挺討張老爺喜歡的,後來也不讓他們登門了。
王氏看火候差不多了,就試探著開始勸張老爺悄悄地從外邊抱個孩子回來。張家人口眾多,據說早年間曾立有家規,收養孩子必須是本族中人、不允許從外邊帶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避免玷汙了張家的血脈。”高老夫人冷哼了一聲,說:“張家隻是人口多,沒什麼家境好、有成就的,這血脈不用玷汙就已經夠糟糕的了。
像張老爺這樣守著一份家業但是沒兒子的,百十來年裏僅此一例。那個破家規不知道真假,反正實例是一個都沒有。王氏不想在張家族中選個孩子抱養,孩子的親爹媽就生活在跟前這算哪門子抱養?等孩子長大了很可能還是跟他親生爹娘一條心、而且有張家族中人給他們撐腰,那孩子八成是不會對王氏好的,王氏豈不是白忙活一場?所以王氏一有機會對勸張老爺從外地抱養一個孩子,或者幹脆買個孩子回來。
張老爺以前一直很排斥抱養孩子這事,但後來他也知道自己年歲大了、不可能有親生孩子了,再加上王氏的悉心勸說,張老爺就慢慢地動心了。有時心情好,張老爺還會主動跟王氏商量一下到哪去抱養孩子比較好。
就在那年的秋天,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年輕的女人背著個六歲的孩子來到張家。呃……這個女人姓……”
安萍兒見高老夫人在給故事人物取名字方麵遇到了難題,於是馬上幫忙。“張王李趙遍地劉,張老爺和王氏,這個新來的女人姓李好不好?”
高老夫人笑嗬嗬地同意了。“好,這個女人就叫做李氏。李氏的爹與張老爺年輕時同在軍中,是互相扶持的袍澤兄弟,頗有些交情。張老爺離開軍隊後四處經商,與當年的兄弟朋友們久不聯係,關係慢慢也就淡了。李氏的爹已於幾年前過世了,她也隻是曾聽她爹提到過在福陽縣這裏住著一位當年的戰友,其它的都不知道。
李氏是個苦命人。她丈夫沒有正經營生,就喜歡喝酒、賭錢,喝醉了、賭輸了就打李氏。李氏的娘家有兩個兄弟,但他們根本不管李氏死活;婆家人嫌棄李氏的嫁妝少就更不管她了,每次李氏挨她丈夫打時婆家人還罵她不賢惠、招惹丈夫生氣。
六年前,李氏生下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可因為懷孕期間婆家根本不在意,不但不給她補養身體而且還讓她繼續幹活,所以那孩子生下來身子骨就有點弱,時不常地鬧點小毛病。小孩子生病了難免會哭鬧兩聲,李氏的丈夫聽著心煩就開始打孩子。連打帶嚇唬的,那孩子的身體越來越糟,於是六歲那年就發了一場大病,幾乎要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