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紙幣——交子與會子2(1 / 3)

最早紙幣——交子與會子2

宋交子由盛轉衰

從商業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貨幣,交子在短短數十年間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具備了紙幣的各種基本要素,將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歐洲遠遠拋在後麵。然而,這也正是宋代交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自從接管了交子的發行之後,形勢急轉直下了。在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的宋代,手工印鈔機開始全速運轉,以提供任意使用的交子。然而,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惡性通貨膨脹和喪失信用的交子的消亡。

宋代交子實行官方發行之後,朝廷突然發現,紙幣實在是個好東西,不用什麼本錢,隻要在一張紙上印上幾個字,就可以當真金白銀使用,換來實實在在的財富,實在是無本萬利的好買賣。

當時的朝廷對經濟規律一無所知。要養兵,便印交子,要打仗了,又印交子,打完仗要犒賞諸軍,還印交子,就算是太平時節,朝廷想要采辦些什麼東西,自然仍是印交子比較好。

宋代朝廷利用交子來彌補財政支出,但並不置準備金而不斷增發,使交子在流通過程中不斷貶值。

到宋神宗熙寧年間時,四川交子開始兩界同時使用,已有通貨膨脹現象。後來的發行量更大。宋哲宗以來,交子泛濫達到高峰,至大觀年間增發多達2000多緡,因為沒有準備金,交子麵額不斷下跌。

至宋徽宗時,交子便惡性膨脹。

1105年,北宋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隻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

1107年,四川的也改為錢引,並改稱交子務為錢引務。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

錢引與交子最大的區別在於其以緡為單位,不置準備金,不許兌換,可以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

至南宋嘉定時期,每緡隻值現錢100文。

南宋時期,在金國勢力控製下的北方,市麵上流通的貨幣依舊是宋錢。而鼓風扇火、鑄造錢幣的鑄錢監都在南方,所以宋錢不斷北流。這對南宋的財政經濟自然是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朝廷不能不設法製止。

此外,由於南宋以來,以錢引供糴本、給軍需,增引日多。據《通考·錢幣考》記載:紹興七年,通行3界,發行數達3780餘萬貫。末年,增至4147萬餘貫,而所有鐵錢僅及70萬貫。”

1110年限製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采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準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複。

1204年,兩界發行5300餘萬緡。

至1208年,每緡值鐵錢不到400錢,有的地方僅值100錢。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及時以金屬幣收兌跌價的紙幣,限製紙幣發行量,規定紙幣使用的界限以及按期調換等,以維持紙幣的購買力。

1256年,朝廷又做了一番整頓,改錢引為四川發行的新幣會子,直至宋朝末期,未再更改。這些調整,就貨幣形態而言,是更加完善了。

1165年,南宋朝廷決定在兩淮地區,實行銅錢、鐵錢、會子、交子同時並用。這樣一來,引起了兩淮市場的混亂,成為南宋貨幣最混亂的地區。

宋代的交子作為一種紙幣,它的產生和流通,體現了紙幣產生和流通的規律。

馬克思在分析紙幣問題時指出:“紙幣是金的符號或貨幣的符號……紙幣隻有代表金量,才成為價值符號。”他進一步指出,“紙幣流通的規律隻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係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

宋代的紙幣交子也是這樣,它本身並無價值,它是代表了實際流通中的鐵錢的價值。交子的發行和流通一定要符合實際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鐵錢的數量,如果超額發行,必然要引起貶值,甚至引起自身的崩潰。

宋代交子的發行和流通情況,充分證明了馬克思所揭示的紙幣流通規律的理論的科學性。

交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幣值的穩定,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以鐵錢作為交子的本位,鐵錢是低賤的錢幣,但唯其低賤,卻對交子的幣值穩定起了良好作用;第二,朝廷采取了維持紙幣購買力的措施,嚴格控製發行量。自天聖初年開始,每界交子的發行額控製在一定數量,絕不濫印濫發。

交子的幣價穩定大約維持了50年。宋神宗時將每界交子行用期延長至4年,兩界並用,實際上就相當於每界發行額增長一倍,這不能不引起貶值。

由於朝廷不能有效地控製紙幣的發行量,當出現巨額財政開支需要時,朝廷往往利用手中的權力,濫用公信力,無限製地發行紙幣,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使紙幣喪失了信用,也就變成了廢紙,很快導致了北宋交子貨幣體係的崩潰,以至於交子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