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紙幣——交子與會子2(2 / 3)

[旁注]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趙頊,宋英宗趙曙長子。宋代第六代皇帝,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他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變法失敗後,宋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20年。

錢引 北宋的一種鈔票, 可用以兌換金銀錢幣。1105年令諸路更用錢引,準新樣印刷,四川如舊法。1107年,宋朝廷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他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

鑄錢監 宋代,在盛產銅鐵的地方各州、縣普遍設置鑄錢監,以某某監為名,役使工匠開鑿礦山,鼓冶鑄錢。鑄錢監為少府監屬官,也領於諸路監司。南宋,置提領諸路鑄錢司代替少府監統領諸州鑄錢監。

紙幣流通規律 這一規律體現的是紙幣和貨幣金屬之間的比例關係,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等於流通中所必需的貨幣金屬量。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流通中紙幣數量過多,就會引起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稱這就是通貨膨脹。

[閱讀鏈接]

張詠是北宋太宗和真宗兩朝的名臣。早在湖北做縣令的時,發現一個管錢小吏偷了一枚錢藏在頭巾裏帶出庫房,於是令打板子作為懲戒。

小吏嚷道:“我不過是偷了一文錢,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夠殺我嗎?”

這種激將法對張詠倒是管用,張詠寫了4句判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隨即拔劍殺掉了他。

這起事件震動全縣,從此當地治安大為好轉。今天換個角度來看,“水滴石穿”這個成語竟是用一個狂妄小吏的性命換來的。

會子的誕生與消亡

會子是我國南宋時的一種紙幣。大約在1150年前後,會子發展成為兼有流通職能的銅錢兌換券。

會子之法經南宋朝廷曆次整頓,始臻完備。但朝廷財政的困難,使得南宋君臣不久便破壞了自己製訂的會子的兌界和界額。至1247年,會子的惡性膨脹使造新換舊已不可能。至此,會子的貨幣職能自難保持。

會子,是南宋由朝廷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是兩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彙票、支票。

1161年,南宋朝廷設置會子務。1162年,宋孝宗即位。

1164年宋金達成和議,宋孝宗立即著手整頓會子。1165夏,宋孝宗命戶部開始印製麵額分別為200、300、500和一貫的會子,規定隻能在兩淮流通,不得過江。

由於當時限製會子流通,這使得民間買賣感到不便。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南宋朝廷解除了兩淮銅錢、會子不能過江之禁,允許民間會子做現錢輸官。經過對會子的整頓,南宋的經濟秩序趨於穩定。

1166年,南宋用皇宮的府庫內庫和南庫儲藏的錢幣100萬兩收兌會子,第二年又以內庫銀200萬兩收兌會子焚毀。這兩次的收兌資料出處不一,可能後者包括前者。

從1161年至1167年,南宋共印造會子200多萬貫。規定州縣不許民戶輸納會子,外地商人低價收買會子,運到臨安兌錢或向各地榷貨務兌物,造成六榷貨務的供應緊張。

1175年,辛棄疾曾在奏疏中談到會子貶值的情況,大概達一成以上。於是,朝廷采取貨幣回籠措施,用金銀銅錢等收回,出現了商旅往來,競用會子的情況。商人用會子的好處是免除了金銀的商稅,節省了運費。貶值情況大大改觀。

1176年以後,會子的發行不斷增加。至1189年已達到4000多萬貫,超過了規定兩界發行額的一倍以上。雖然發行額大大增加,而會子幣值卻繼續保持穩定。

宋孝宗年間的會子流通,曾被南宋代臣們譽為“楮幣重於黃金”或會子“重於見錢”。紙幣重於黃金或現錢雖是溢美之詞,但反映了當時會子確有相當的穩定性,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宋孝宗是我國曆史上最重視紙幣幣值穩定,並留下了不少紙幣管理言論的皇帝。他管理紙幣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是實行錢會中半的製度,使人民手中的會子能保持對朝廷的一半的法償能力。

所謂“錢會中半”,是指封建朝廷收入與支出中所實行的銅錢與會子數量對等的製度與原則。

錢會中半製度與原則的確立是有一個過程的。又由於情況的複雜多變,在實行錢會中半製度與原則時,也不能不有一些必要的變通。

早在會子初行不久的1161年,宋朝廷便下詔對會子的法償地位作了如下規定:

新造會子許於淮、浙、湖北、京西路州軍行使。除亭戶鹽本錢並支見錢外,其不通水路州軍上供等錢,許盡用會子解發。沿海諸州軍,錢會各半。其諸軍起發等錢,並以會子品搭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