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1(2 / 3)

[閱讀鏈接]

王莽當政時宣布實行黃金國有政策,發出禁令,從列侯以下不準私藏黃金,必須送交國庫換回等價物品。

然而等價交換的承諾並未兌現,一斤黃金隻能換回兩枚銅製的“金錯刀”。短短幾年中,王莽皇宮內就藏數百噸黃金。

私有財產得不到法律保護,民間財富積累的通道被阻斷,社會動亂由此而生。到了各路義軍直逼長安後,這時的未央宮內還儲存著大量黃金。幾天後,未央宮被大火焚燒坍塌,王莽儲藏的黃金從此去向不明。

我國古代白銀貨幣

我國古代以銀作為流通貨幣始於宋代,曾先後在各地被鑄成各種形狀,各種重量,各種含量的銀餅、鋌、錠和牌等各種版本的銀塊。

明清以來,由於各地鑄造的銀兩的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統一。銀兩交易時,人們都必須都通過稱重量驗成色等計算手續,為交易帶來諸多不便。

隨著西方貨幣和金融製度進入中國,銀兩的使用受到銀鑄幣銀元的大力衝擊,舊式的銀幣漸漸被近代貨幣銀元等所取代,舊式銀幣才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礦開采和冶煉技術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經濟發展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金銀逐步取代了成色不一、來源不定的珠玉,隻是遠不如銅幣那樣廣泛。

到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統一貨幣,定國之幣為三等時,隻有上幣的黃金和下幣的銅錢,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則不為幣。其中的白銀沒有進入貨幣流通領域。

“王莽改製”時,在公元10年推行過“寶貨製”,鑄有少量的銀幣,但銅錢仍然獨霸天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銅礦比較好找,冶煉技術已相當成熟,能夠跟得上當時經濟增長變化的需要。

直至唐玄宗時,另立“通寶”,取代曆代“五銖”,也沒有動搖過銅本位的堅強地位。

使白銀重新進入流通領域是唐宋以後的事情。有學者認為,唐代白銀登上了曆史舞台,由一般的貴重物品或裝飾品而迅速地轉變為正式貨幣,完成了我國貨幣史上又一次重大變革,這就是銀本位製度的初步確立。

作為貨幣,白銀在唐代的出現和使用範圍,應當與其海外貿易有關。但還不足以成為支撐當時我國經濟全局的貨幣本位。因此,唐代銀本位製度還處於始發階段。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規模更上了一層樓。盡管鼓鑄銅錢的規模空前,但仍然不能滿足當時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備戰用兵的費用。以致雖有“大錢”、“小錢”之爭,但仍屢有“錢荒”之困。

為解決“錢荒”之難,1048年,朝廷改革原有的解鹽法,實行鈔鹽製度。同時,大額貨幣也呼之欲出,這就是金、銀作為貨幣職能的實施。

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的《財賦》記載,宋太宗在997年白銀稅課近15萬兩,而宋徽宗時年入已經達至180多萬兩。於是,宋徽宗除了鑄金錢外,又鑄銀錢21萬餘兩,其後銀又增90萬餘兩。

金、元入宋,也延其形製,鑄造銀錠,以解州鹽稅銀為例,每錠為50兩。《金史·食貨誌》記載:“舊製銀每錠50兩,其值100貫”。

從此以後,更大麵額的貨幣,也隻能是紙幣了。最初是以“交子”為券,後來解州鹽引也參與了交易,金、元兩代延續下來。

忽必烈定鼎中原,元帝國空前龐大,不但打通了我國南北東西阻隔已久的通道,而且中西陸海商道上是駝隊踵繼,舳艫相望。貿易規模的空前增長,帶來的必然是貨幣需求的激增。

元代是用紙鈔來解決這個困難的,但其間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紙鈔的貨幣單位銅錢製“貫”,可以直接換算成白銀製的“兩”。

《元史·食貨誌·鈔法》記載,忽必烈規定,當時印行的“中統元寶交鈔”和“中統元寶鈔”,每貫等於絲鈔一兩,二貫等於白銀一兩,而且銀鈔可以互易兌換。研究者認為,中統鈔主要是與白銀相聯係。

這就是說,直至元代,我國貨幣才真正實現了銀本位。

橫越亞歐的汗國以及稍後的印度莫臥兒王朝,與元帝國是銀本位的實行者,連接歐亞大帝國的財政紐帶,也必然是金銀一類的貴金屬貨幣。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元代銀本位製度的確立,是世界性貿易擴展的結果。

至明代,白銀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明代末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段,其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處在一個重要的曆史轉折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開端和經濟全球化的開端,在這其中,白銀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白銀作為一種金屬貨幣,在明代中後期曾被大量使用,是我國最主要的通貨。明代是當時國際白銀市場的國際購買者。

在明代,大規模使用白銀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了重要作。

明代將白銀作為貨幣是自民間開始,經曆了自下而上的發展曆程,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後,才為官方所認可,自上而下地展開。

因此當我們翻開明代史籍,有關典章製度的記載中,唯見“鈔法”和“錢法”,並不見白銀,或者說“銀法”。這說明了白銀不是明代的法定貨幣。

隨著朝廷財政收入慢慢白銀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朝廷財政支出相應的白銀化,主要表現在皇室日常開支,官員俸祿的發放,軍餉的調撥等。至此,白銀作為從民間發起的貨幣行為才被朝廷所接受。

清代初期,在朝廷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除小額零星支付用銅錢外,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準。

白銀成為我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當時的外國人卻非常喜歡我國的茶葉、生絲和瓷器等商品,這就使得我國商品能夠大量進入外國市場。當時我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這些外國商人常常是“開著滿載銀元的商船來到中國”,然後“購買滿船的中國貨物回去”。

當時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入我國最早的外國銀元。

[旁注]

王莽改製 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采取的一係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製改革、商業改革等。但王莽的改製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銀本位製度 是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貨幣製度。有銀兩本位和銀幣本位兩種類型。銀兩本位是以白銀重量“兩”為價格標準實行銀塊流通。銀幣本位則是朝廷規定白銀為貨幣金屬,並要求鑄成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銀幣。

宋太宗 (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其兄長趙匡胤登基後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北宋開國君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北宋第二位皇帝,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在位期間,加強朝廷集權,滅北漢,基本完成統一。

鹽引 是又稱“鹽鈔”,是宋代的取鹽的許可證,鹽商必須向朝廷支付費用以取得鹽引,始可以合法販售食鹽。鹽引最早始於北宋,南宋沿用。鹽引法沿用至明清兩朝。

莫臥兒王朝 名蒙兀兒王朝、莫臥兒帝國。是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一個蒙古突厥化的軍事貴族帖木兒建立的王朝。是1526年至1858年統轄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

西班牙本洋 舊時對流入我國的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幣頭像銀元的俗稱。明代萬曆年間開始流入我國,清代中葉流入最多。曾為我國長江流域的主要貨幣。後來墨西哥所鑄“鷹洋”等大量輸入,逐漸取代“西班牙本洋”地位。

[閱讀鏈接]

外國銀元的大量流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貨幣改革,但由於資本主義侵奪擴張的本性,這些銀元的流入對我國的民族經濟造成了重大的負麵影響。

清代後期,由於各種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我國逐漸由國際白銀市場的國際購買者變為被動求購者。

元代紙幣製度的確立

元代是我國古代史上紙幣的鼎盛時代。成吉思汗時代,以白銀為市貿流通,其後受宋、金影響,開始在占領區內發行紙幣。

整個元代以中統元寶交鈔為主,它於元代始終通用。各種支付和計算均以之為準。統鈔的發行,標誌著元代紙幣製度的確立,具有作為支付手段與金、銀有同樣的價值。

元代紙幣的發行,以時間和流通特點可大致分成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其間共30多年。當時蒙古人尚未取得對全國的領導權,被征服區發行的紙幣名稱各異,互不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