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1(1 / 3)

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1

黃金和白銀作為貴金屬,都曾作為貨幣先後出現在曆史舞台上。

首先是黃金在秦漢前後被廣泛使用,然後是白銀在宋代開始登台唱主角,並且逐漸以合法貨幣的身份登上經濟流通舞台。金、銀在貨幣流通史上的代興,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紙幣始於北宋交子,當時使用的交子、會子和關子,堪稱人類最古老的紙幣。隨著紙幣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涉及文字演變、書法藝術、雕刻和印刷水平等廣泛的領域,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紙幣文化。

我國古代黃金貨幣

從我國5000年的曆史來看,我國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曆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征,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由於我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我國近代曆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至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為重要貨幣之一。

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麵用銅印印為若幹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500克,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隔爰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製、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

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

“郢”是先秦時期楚國都城的名稱,首都郢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江陵,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軍破楚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名為郢。

“爰”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製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塊金鈑的“郢爰”每件約重250克至260克,正麵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隻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它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鈑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

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在我國隻有秦和西漢時出現過。秦始皇統一了全國的貨幣,分一國之幣為3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秦的金餅不同於珠玉、龜貝、銀錫等器飾寶藏,已經是貨幣,擔負著價值尺度、支付手段、貯藏手段等職能。由於黃金價格昂貴,幣值很高,在使用時要求稱量的準確度極高。

金餅是貨幣的原始形式,隻能切割使用,沒有明確的麵值,需要經過天平稱量確定其價值,屬於稱量貨幣而不是鑄幣。

漢初沿用了秦代的貨幣製度,黃金與銅錢並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1000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行量很大。

西漢的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所治理的郡縣內黃金的年平均價為標準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

據《漢書》記載,從高祖以至平帝,帝王對臣屬的賜金,合計達90萬斤,西漢時黃金貨幣的支付,數量很大,一筆支付,動輒千萬斤。《漢書·食貨誌》記載:衛青率兵反擊匈奴後,因功受賜黃金20餘萬斤。像這樣的巨額積蓄和支付,在我國曆史上算是最高峰了。

那時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來,要小得多得多,大概相當於250克或者更少,金子的純度也比較低。

漢武帝時曾經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隻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至王莽時期,從8年至23年,王莽以幣製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金錯刀每枚當五銖錢5000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10000錢算,兩枚金錯刀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

據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70萬斤之多,這可能是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製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

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

自東漢起直至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代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唐代主要的支付手段。

由於唐代實行的幣製是錢帛本位製,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隻不過使用範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出現了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機構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

這種狀況到了元代則得到全麵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50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代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製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代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至明代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朝廷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

明英宗年間,明代朝廷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承認。

明代在法律上由於允許白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製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

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範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的貨幣製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而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1000文一兩上下。朝廷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旁注]

衛青 (?~公元前106年)。生於西漢時河東平陽,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諡號“烈侯”。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反敗為勝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曆代兵家所敬仰。

白金三品 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發行的銀錫合金貨幣。三品是指:圓形龍幣,又名白選、白饌,圓形而有龍紋,重8兩,值3000;方形馬幣,方形而有馬紋,重6兩,值500;橢圓形龜幣,肉圓好方,幣形像龜,以龜甲為幣文,重4兩,值300。

金錯刀 又稱“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漢後鑄的貨幣,主要材料是金屬。刀幣是繼貝幣和金屬貝幣之後流通使用的古代錢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割據小國開始製造並使用這種刀型幣。

元世祖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成吉思汗嫡孫。元代的創建者,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尊號“薛禪汗”。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朝廷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

元寶 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我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是元代之寶的意思,黃金叫做“金元寶”,銀錠叫做“銀元寶”,既有政治含義,也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朱祁鎮,明代第六位皇帝,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即位初大權歸太皇太後張氏,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