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在李自成的兵鋒之下,崇禎皇帝再次想起了紙幣,他設立了內寶鈔局,日夜趕造大明通行寶鈔,希望能夠挽狂瀾於即傾。然而,這時已經沒有人願意再用真金白銀去換這些印製精美的大明通行寶鈔了。
[旁注]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代開國皇帝,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他結束了元朝民族等級製度,努力恢複生產,整治貪官,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馬皇後 (1332年~1382年),名秀英,安徽宿州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秀英。她是仁慈、善良、儉樸、愛民的一代賢後;她敢於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後宮嬪妃,不為娘家謀私利開創了明代後宮和外戚不幹政的風氣。
李文忠 (1339年~1384年),江蘇盱眙人。明代開國元勳。在滁陽謁見朱元璋,被收為養子。李文忠讀書聰穎、敏悟,所學東西就好像以前學過一樣。19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
宋濂 (1310年~1381年)。元代末期明代初期文學家,曾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代初期詩文三大家”。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明宣宗 (1398年~1435年),明代第五位皇帝。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在位期間,限製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實行減輕民困的措施。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各族人民與交阯的交流。
[閱讀鏈接]
馬皇後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裏,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馬皇後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
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後勸止。
馬皇後一直保持過去的儉樸作風,平日穿洗過的舊衣服,破了也不忍丟棄。並教導妃嬪不忘蠶桑的艱難。遇到荒年災月,她體察民間疾苦,帶領宮人吃粗劣的菜飯。
《明史》讚揚馬皇後“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清代紙幣及印鈔技術
清代印刷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多為木版或銅版印刷,與宋、元、明代時相仿。票麵呈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為兩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並不複雜。民間多能仿製。
清代朝廷為了掌握先進的印鈔技術,不惜重金從國外聘請技師到印刷局工作,無疑是對我國印刷業界的一大貢獻,開創了我國古代印鈔技術史上的新時代。
清代朝廷在1853年正式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這兩張鈔票,一為官票,也稱銀票;一為大清寶鈔,均由中國錢幣學會收藏,這樣的票和鈔在浙江省博物館錢幣陳列廳裏也有擺放。
官票是用白色苔箋紙、高麗紙製造,靛藍色刷印,外為龍火紋花樣,內部正中以漢、滿文標明幣名,形製基本一致。
寶鈔鑄銅為版,靛藍色印刷,紙張原似水印,因急於發行而改用白色山西雙抄毛頭紙。兩種紙幣都有多種計量品種,但官票以銀兩為單位而寶鈔則以製錢為單位。
發行時盡管朝廷規定“銀票即是實銀,錢鈔即是製錢”,在使用時,即朝廷各種支出和稅收中搭收一半銀票。但因為各地不認真執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間低價收購充抵關稅,使鈔票迅速貶值成為朝廷累贅,至1862年就停用了。
盡管官票、寶鈔行使10年遂告壽終正寢,但當時人們時常將它們合稱為“鈔票”,這一詞卻一直沿用至現在,隻是如今人們說的鈔票其意義已完全不同於清代的寶鈔、官票。
那時貨幣發行與財政混為一體直屬封建君主,如今則由銀行發行。那時商品經濟不發達,信用不高,加之印刷技術停滯,使紙幣防偽較差,影響了官票和寶鈔的信譽。
而現在我們手中持有的紙幣作為一種信用貨幣,除了有很高的信譽度和防偽技術,較金屬貨幣輕巧的優點外,還能夠促進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調節和融通資金,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清代朝廷發放的戶部官票、大清宋鈔采用了雕版印刷技術,當時社會上流通的各種民間紙幣錢票、銀票、錢帖、兌票、照票也都采用雕版印刷技術。
光緒年間,石印技術的發展使紙幣印刷出現了新的飛躍,民間紙幣由單色或雙色轉向多色,由原本比較單調的傳統豎式轉向橫式、豎式兼用,票麵圖案由比較簡單的雕刻線條構圖轉向比較豐富的多品種圖稿,而且逐步采用底紋圖案。
石印技術印鈔與印刷書籍的過程基本一致。隻是落石前多一個拚大版程序。一般而論紙幣麵積較書頁、圖畫、報紙小得多,每一個印版可多張印刷。因此印刷紙幣的印稿在落石前先要進行拚版。拚版是將多張紙幣的樣稿拚成大版稿,再將大版稿過渡到脫墨紙上,然後進行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