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2
明代紙幣大明寶鈔
明代300年間,僅發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而且寶鈔的印製和發行始終是集中於朝廷,這種統一性是前代不曾有過的。
大明通行寶鈔不兌現,不分界,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規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不改幣名和形製,幣製始終如一。明代中葉以後,寶鈔已無人使用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後,為了在全國實行統一的銅錢流通製度,於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製,規定除了京城寶源局外,各省均設寶泉局鑄造洪武通寶。按照朱元璋的願望,是準備從此行用銅錢的。
但是事情並沒有按照明太祖希望的那樣發展。
一方麵,由於朝廷財政力量不足,銅源短缺,銅錢鑄造數量有限,出現供給困難,同時官府為了得到足夠銅材,令人民以私鑄錢及銅器輸官的做法,引起民間的不安。
另一方麵,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貿易用錢量增大,不便攜帶的銅錢成為商業周轉的弊端,已經習慣於用紙幣交易的商賈們不願重為銅錢所累。
在這樣的情形下,明太祖決定改用紙鈔。“大明通行寶鈔”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始行於1375年。
大明通行寶鈔是明代朝廷統一印製並在全國發行流通的紙幣。在開始流通的20年間幣值比較穩定,以後不斷貶值,至成化年間一貫隻值銅錢一文,至弘治、正德年間,鈔法實際上廢止不行。
盡管大明通行寶鈔的流通越到後來越不盡如人意,但明代隻使用大明通行寶鈔一種紙幣,為曆代所獨有。個中緣由,除了始終集中由朝廷統一印製、發行和管理外,其防偽之功也不可沒。
大明通行寶鈔上采用了前代紙鈔所沒有的防偽措施。為防範紙鈔偽造,曆代都采用特殊的材料,並摻有其他物質來製作鈔紙,盡量使造假者難以仿製。
如北宋的交子,就是采用楮皮製造楮券;元代製鈔主要用桑皮紙;明代鈔紙也用桑皮造,是取用長纖維紙漿桑穰為主料,同時,大量使用廢棄的公文紙打漿作為配料。
在11種不同麵值的大明通行寶鈔中,票幅最大的就要屬一貫鈔了。一貫鈔票長33.8厘米,寬22厘米,它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票幅最大的紙幣。
關於大明通行寶鈔,它的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而且,這個故事還與明代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皇後。
馬皇後是今安徽省宿州人,元代末期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郭子興的養女。朱元璋投奔義軍郭子興後,郭子興以她相嫁。
戰爭期間,馬皇後組織婦女製作軍衣、軍鞋,支援前線。太祖稱帝後,她被立為皇後。她曾勸說朱元璋:“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使李文忠、宋濂等免於死罪。
馬皇後一生雖未有過驚天動地之舉,但她卻以“賢德”著稱,這一點在大明通行寶鈔的印製過程中也得到了印證。
傳說朱元璋剛開始製造紙幣時,屢次試製都不成功。一天,他夢見有人告訴他說,如果想製成紙幣,必須取秀才的心肝來才行。
夢醒之後,朱元璋心裏想:“這難道是讓我去殺讀書人嗎?”
馬皇後聽他說了這個夢,就對他說:“照我看來,秀才們所作的文章,就是他們的心肝了。”
朱元璋聽了很高興,立刻命主管的官署找來秀才們進呈的文章加工來用,紙幣果然就製造成功了。
通過這個故事,使人們對馬皇後其人不禁更加肅然起敬。如果用“一代賢後”來評價她,當是恰如其分的。
明代紙幣製度也存在一些漏洞,倒鈔法便是其中之一。1376年,明代朝廷曾定倒鈔法,在各地設行用庫收換破舊的昏爛鈔。
1380年又規定了調換昏爛鈔的界限,凡票麵金額、文字可以辨認的都可以繼續使用,不許對用舊鈔買貨者提價,但實際上,朝廷收稅隻收新鈔,而民間對舊鈔則降價使用或拒用。這就形成了新舊鈔的差別價格,造成了以後的通貨膨脹。
明代紙鈔的發行,推行隻出不進政策,即隻投放不回籠或是多投放少回籠。朝廷發紙鈔支付俸給軍餉,而向民間收取物資和金銀財貨,收租稅卻隻搭收少量新鈔或幹脆不收鈔。
明代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即每戶大人配食鹽一斤,收鈔一貫。而“門攤課程”即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朝廷令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鈔,但收效不大。
大明寶鈔在發行流通過程中不斷貶值,雖然在從成祖至明宣宗的二三十年間曾采取過措施來維持寶鈔的購買力,但也未能挽留住它行將退出曆史舞台的腳步。至弘治年間寶鈔在商品貨幣經濟中已無意義,民間隻用銀和錢進行交易。
明代中葉以後,寶鈔已沒有人使用了。
至明代中葉弘治年間,鴉片戰爭之前我國使用的最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