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
開元通寶版製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唐初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而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
開元錢和其他唐代錢的背部,有的有一個突出的圓點,有的有一條或幾條彎曲的凸錢,有的甚至還有浮雲的標記,這種圓點和凸錢,錢幣學稱之為“星月紋”。
錢背星紋分穿上星紋,穿下星紋,月紋上彎叫仰月,下彎叫俯月,穿旁側立稱側月。關於開元錢的月紋和浮雲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以至於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有“元”字左挑右挑、雙挑之分。最初鑄的開元錢元字不挑,武德年間所鑄,元字左挑出現。右挑開元錢應是貞觀年間及其以後所鑄的;雙挑開元數量極少,應是高宗時的紀念幣性質,有大事件發生時所鑄。
唐玄宗李隆基以後的元字仍有挑筆的情況,但因其銅質、重量、輪廓等均與以往不同,分辨起來比較困難。
與開元通寶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會昌開元及“飛錢”等其他幾種貨幣。
唐高宗李治即皇位後,武則天涉理朝政時,在泰山舉行規模空前的封禪盛典,參加的人竟排數百千米,在我國曆史上是絕對的罕聞。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雙束碑”,意在武則天與高宗共創天地。
有人認為是封禪活動花費太大了,朝廷想通過鑄大錢補補虧空。因此,朝廷下令鑄造乾封泉寶錢,取代開元通寶。
這次不光是鑄大錢,還修改了幣製,連貨幣的名稱都改了。為了確保新錢流通,唐高宗還下詔嚴禁私鑄,違者立判死刑。
但新錢出來後,商人拒絕使用,根本流通不了。第二年就隻好下詔把這大錢廢了,並昭告天下:開元通寶為“萬世之法”,今後不再進行貨幣改製。乾封泉寶禁止流通後,仍然有儲值功能,可以兌換。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時,為了籌措軍費,填補財政虧空,唐肅宗李亨根據禦史中丞兼鑄錢史第五琦的建議鑄造乾元重寶錢,但開元通寶依舊通行。
758年,乾元重寶發行。乾元重寶錢徑2.6厘米至3厘米,重約6克至10克,每吊重10斤。錢文為隸書,直讀,“乾”字的“乞”字成釣魚鉤狀。
版別分狹緣、闊緣、光背、背星、月、祥雲、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當十的比價與開元通寶並行流通。
在朝廷財政開支重壓下,唐王朝又發行了乾元重寶當五十的大錢,該錢背麵的外郭為重輪,俗稱重輪乾元錢,這種大錢3.6厘米左右,重約20克,每吊重20斤,但是對開元通寶作價則為一當五十。
這樣,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開元通寶三錢並行流通僅半年,市麵出現了混亂。理財家第五琦因推行貨幣減重政策,引起物價狂漲,被貶職。接替第五琦為鑄錢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禦史劉晏,他擔任新職務後立即改行新的貨幣政策,注意了調整開元通寶與重輪乾元錢。
唐代宗李豫繼位後,鑄錢史劉晏更進一步將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的法定價值貶值到它的實際價值以下,使這兩種乾元大錢成為良幣,有意識地利用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領域,從而恢複了原來開元通寶錢的正常流通製度,收到統一幣製的效果,這在貨幣史上具有典型意義。
唐武宗李炎繼位時,佛教繁興,寺院林立,朝廷的銅都被放進寺院,成為寺院財產,脫離正常的社會生產等經濟生活。無銅鑄錢的局麵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於是,一個毀佛鑄錢的構思漸漸在唐武宗的腦海中形成了。
845年,唐武宗毅然下令毀佛鑄錢。令僧人還俗,沒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們遣回原籍,從事生產。寺院內的佛像,僧尼缽盂等用具統統被砸碎,化銅鑄錢。
當時的揚州率先鑄造背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進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鑄,並於錢背添鑄各自州名以便檢查。這種背文記地名的開元通寶俗稱“會昌開元”。
會昌開元鑄行後,社會上的財富增加了,貨幣流通暢快,人民生產、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漸得到了大多數老百姓的擁護。毀佛鑄錢也使唐武宗成為曆史上的一位明君。
後來由於朝廷有限的鑄幣量不敷使用,各地出現了飛錢。飛錢又稱“便換”,就是用一張紙券,寫明錢數,蓋上圖章,分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用飛快的速度發往目的地。雙方所持紙券相合,核對無誤,即會拿到現錢。
此項辦法,是我國彙兌業務的初始,也是世界第一。此方法對於北宋“交子”的出現有很深的影響。
飛錢成為了唐代後期貨幣流通中的重要製度。這種新的流通方法,對於後世金融業的發展貢獻頗大。
[旁注]
歐陽詢 (557年~641年),“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歐體”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曾經為唐初開元通寶題字,開書法藝術與貨幣相結合之先例。代表作有楷書《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蘭亭記》,行書《行書千字文》。
唐高宗李治 (628年~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諡號“天皇大帝”。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他本性仁慈、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唐高宗後期的治世,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
武則天 (624年~705年),並州文水人,14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女政治家和詩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尊號先後有“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則天皇後”、“則天順聖皇後”。
唐肅宗李亨 (711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代皇帝,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755年爆發安史後於次年即位於靈武。他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嚐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製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並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
第五琦 (711年或712年~782年),唐朝官員,曾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因主持金融幣製改革而聞名。他根據貨幣名目主義理論,主張少許增加鑄幣的銅含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鑄幣麵值。其主張施行之後造成通貨膨脹,經濟動蕩.
劉晏 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明代時列名《三字經》。曆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實施了一係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唐武宗李炎 (814年~846年),本名李瀍,去世前改名炎。在位期間,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於845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禦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拆毀寺院、招提、蘭若,還俗僧尼、奴婢,沒收大量寺院土地。從而擴大了朝廷稅源,鞏固了朝廷集權。
[閱讀鏈接]
飛錢成為了唐代後期貨幣流通中的重要製度。這種新的流通方法,對於後世金融業的發展貢獻頗大。
唐代最後一種錢是開通玄寶,直徑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寶小平錢相似,錢文隸書,光背無文。據史書記載為桂陽錢監所鑄,數量極少。因其錢文為“玄寶”,一般認為是功德錢。
總之,開元通寶是唐代的主要流通貨幣,鑄行時間長,數量大,版別也較多。
五代十國的通寶錢
五代十國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分裂的割據時期。唐代一直流通的開元通寶,至五代十國時期依舊在很多地方流通。
在五代十國這段較為特殊的曆史時期裏,幾乎每一個曾經獨立過的政權都發行過自己的貨幣。但這些貨幣的形製與幣值其實和開元通寶沒有區別,隻不過根據年號,重新更改了名字而已。
五代十國時也簡稱為五代,一般認為從907年朱溫滅唐至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間。在此期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南方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10個割據政權。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的曆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其錢幣種類極多,但留存下來的非常少。
後梁曾仿照開元通寶,在開平年間鑄造開平通寶。“開平”為五代朱溫年號。這種錢幣鑄量不多,且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開平通寶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錢幣直徑3.5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較差,筆畫生硬。鑄工與銅質均不佳,錢文書法十分差,幾乎不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