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1
唐代鑄行的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開元通寶的鑄行,告別了自秦漢以來流通了800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時代,使之具有了信用貨幣的概念。
它的創製與漢五銖錢一樣,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自從開元通寶鑄行以來,“開元”開啟的不僅是大唐盛世的經濟繁榮,而且在其流通的1300年間,我國曆朝鑄幣無論是形製標準還是十進製幣值,皆遵循“開元”模式。它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
鑄行開元通寶前奏
唐代鑄製與流通開元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
廢五銖行開元通寶,是唐代初期朝廷的重大經濟決策,這個決策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曆史背景呢?
一方麵是唐代對貨幣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另一方麵,唐初的社會現實也促使朝廷實行新的貨幣政策。
唐代對貨幣作用的認識較為全麵。認為貨幣作為人君之權柄,不可假於人,是治理朝廷的重要工具,要在4個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用於權百貨,準交易,促進商貿活動,發展社會經濟。
二是通過貨幣總量的斂與散來調節物價高低,操輕重之柄,既可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又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三是用於權本末,調整農工商業之間的關係,使商品經濟的發展處在封建統治所能允許的範圍之內。
四是摧抑豪強,製約兼並,限製地方勢力的壯大,鞏固小農經濟這一封建統治基礎。
唐代持這種看法的人很多,以劉秩、陸贄、楊於陵、白居易等人為代表。從我國古代對貨幣作用的認識史來考察,白居易所持貨幣能調節農工商各類經濟部門關係的看法是新的創見,取得了一定進步。
唐代不僅製訂鑄幣官營、私鑄非法的法律。認為銅是最合適的幣材。唐憲宗李純在一則詔書中說道:“銅者,可資於鼓鑄,銀者,無益於生人。”
唐代對於貨幣較為全麵的認識,保證了朝廷壟斷鑄造銅質通寶錢的實施。此外,開元通寶的產生和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是分不開的。
唐代承隋代之後,重新恢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這時,經濟與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
唐太宗李世民於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封建朝廷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於713年登基後,在位44年,在其前期的開元年間,唐代進入極盛時期,是唐代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
在農業方麵,均田製的推行,使耕地麵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
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
在城市中,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並出現了原始的彙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櫃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
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製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
另一方麵,漢五銖錢在隋以前已流通了700多年。至隋末社會動蕩,盜鑄、濫鑄私錢之風盛行,《新唐書·食貨誌》記載:“時千錢初重二斤,其後越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皆以為錢”。鐵葉、皮紙都可以充當流通的貨幣,可見,當時貨幣使用非常混亂。
隋代由嚴格監製使用到“錢轉薄惡”生動具體地反映了朝廷由治而亂,由盛到衰的曆史。
唐高祖李淵初入長安時,民間使用的是隋代的輕錢,據史書記載,積八九萬枚才滿米斛。
在曆史上,每一新朝開國之初,都不免承繼前朝之弊。首當其衝的,往往是因生活物品短缺而帶來的物價上漲。據《舊唐書·高祖紀》記載,唐高祖初得天下時,由於京師穀物貴重,甚至禁止殺豬和賣酒。
唐代以後,唐高祖一方麵需要統一全國,一方麵又需要恢複穩定封建秩序,發展生產,以利於新建政權的鞏固。唐高祖正是這樣順應客觀形勢的要求,在進行統一戰爭的同時,又總結隋代滅亡的教訓,恢複或新建各種製度,鞏固唐代政權的。
隨著唐代對貨幣認識的分析,以及幣製的改革和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唐代於621年7月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一個璀璨的盛世即將到來。
[旁注]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對貨幣在調節市場中的作用非常重視,提出了用貨幣來參與調節的思想。
唐憲宗李純 (778年~820年)。唐代皇帝,諡“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史稱“元和中興”。他對當時物輕錢重、錢幣供不應求的情況,采取措施緩解該財政危機,使得社會經濟有了發展。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唐太宗在經濟方麵的重要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一。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762年),也稱唐明皇。在位期間,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開創的“開元盛世”是唐代極盛之世。唐玄宗時期,以庸代役和以資代役的情況都非常廣泛。它反映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和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動。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愛國愛民思想是杜詩的主旋律,他浪跡天涯的曆程中始終不變的是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閱讀鏈接]
唐代由於商業的發展,在揚州、長安、洛陽等一些大城市都出現了夜市。商業活動也逐漸突破了過去市、坊區分的嚴格限製,不少商人已在居民坊內開設店鋪。
當時還產生了飛錢。飛錢也名便換,是我國產生的最早的彙兌製度。
這一製度產生於唐憲宗時期,辦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某道進奏院,或交給某軍府、某使節、某富家,憑文券到指定地方取錢,這樣就解決了搬運大量銅幣的困難。上述現象反映唐代的商業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唐代鑄行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針對幣製管理狀況混亂的局麵,一改曆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製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1000多年的銅錢楷模。
唐代所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樣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此外,與“通寶”錢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乾元重寶、會昌開元、開通玄寶及“飛錢”等貨幣,它們曾在唐代經濟生活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迅速出台了鑄幣政策。621年,唐高祖廢除五銖錢,開始鑄造流通開元通寶錢,這就確立了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
開元通寶所說的“開元”並不是唐代的開元年間。所謂“開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通用寶貨。
從此以後,曆代的銅錢都稱為“通寶”、“元寶”。這說明貨幣的發展已到了更高級的階段。
開元通寶錢直徑8分,重兩銖,積10錢為一兩,1000錢重6.4斤。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因此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4個字寫得方圓兼備,頗能顯示初唐文化的兼收並蓄。
歐陽詢的書法譽滿天下,人們一旦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牘文字,就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事實上,將我國的書法藝術與錢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開元通寶可謂開先河者。
從傳世的開元通寶錢看,唐代前期鑄造的開元通寶錢,製作精良,字跡清晰,直徑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文字不夠勻稱。此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比較粗陋,直徑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唐代在市麵上流通的開元通寶一般為銅質,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