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仁宗李仁孝時,為西夏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故在西夏諸錢中,所鑄通寶既西夏文字又鑄漢字,並且銅、鐵錢都有。有天盛元寶、乾祐寶錢和乾祐元寶。
天盛元寶堪稱鑄量最豐、製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寶”4個字為秀麗楷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錢傳世及出土數量甚大,不亞北宋諸錢。
乾祐寶錢鑄造工整,錢文字體精美。形製較以前幾種錢幣更加精致。當時鑄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極少,古錢珍品。
乾祐元寶銅材少,鐵材多,錢文有行書、楷書,楷書有長元、短元等版別。
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甚多。1982年內蒙包頭出土一批西夏鐵錢中,首見形體略小,背穿上鑄“西”字之天盛元寶。
西夏崇宗李乾順重視漢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鑄幣方麵,從元德年間開始,一改過去隻鑄西夏文錢的狀況,出現了用漢文鑄造的元德通寶、元德重寶,這是西夏自鑄幣以來第一次正式鑄行的漢文流通貨幣,也是當時社會曆史背景的真實反映。
元德通寶為漢文錢,有楷、隸、行3種錢文。其直徑一般在2厘米至2.5厘米之間。隸書品也不多見,尤其楷書、行書品極其難得。上海博物館藏品真書體元德通寶小平錢,直徑2.4厘米,厚0.15厘米,光背。是品傳世極罕。
元德重寶的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旁注]
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976年),趙九重。他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麵,建立宋代。諡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在位期間,以文治國,以武安邦,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年號錢 以皇帝年號命名的錢幣。年號錢堪稱華夏幣史最大一類方孔錢係,包括兩字年號錢、年號加銖類錢、年號加寶類錢、年號加國號錢、年號加不同年號錢、年號寶文加背文錢等分支。
遼世宗耶律阮 (919年~951年),姓耶律,漢文名阮,契丹文名兀欲,又名隈欲。遼代第三位皇帝,諡號“孝和莊憲皇帝”。在位期間推崇漢文化,推廣中原製度,促進了遼國社會的發展。
遼聖宗耶律隆緒 (972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遼代及契丹第六位皇帝,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在位期間,遼代達到全盛。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872年~926年),漢名耶律億,遼代開國君主,諡號“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在位期間,製訂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
海陵王完顏亮 (1122年~1161年),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諡號“海陵煬王”、“海陵庶人”。在位期間,遷都燕京之後,完善朝廷集權,進一步鞏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政權,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
西夏仁宗李仁孝 (1124年~1193年),西夏第五代皇帝,諡號“聖德皇帝”。他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製。在位期間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西夏崇宗李乾順 (1083年~1139年),西夏第四位皇帝,諡號“聖文皇帝”。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閱讀鏈接]
南宋寧武軍節度使劉光世在統兵抗擊金兵時了解到,金國士兵因長期在外作戰疲勞不堪,思念故鄉。
劉光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鑄造了一大批金、銀、銅錢。所有錢幣上統統印上了“招納信寶”字樣。
每次俘獲了金兵,劉光世都不殺死,反而讓他們拿一些這種錢帶回去給同伴看。有誰想開小差回家,到江邊,見了把守渡口的宋兵,隻要拿出這種錢作為憑證,就會通通放過。
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一時間,去宋營取錢後逃走的金兵絡繹不絕。
元代鑄行的通寶錢
長期遊牧而又善於在馬上作戰的蒙古族,他們先是打敗了遼、西夏和金,然後打敗趙宋皇朝,曆史再一次改朝換代。朝廷存在的方式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積累的,並且能長期延續。元代鑄造的通寶錢就說明了這一點。
元代鑄錢形製不統一,大小、折當、寶文、錢文結構不定,無論從數量、形製還是製作工藝上都不及兩宋,比較隨意。元代的錢幣相對來說鑄造的比較少,主要是由於元代行用紙幣和銀錠,從而使銅錢的鑄造處於從屬地位。
元紙幣為主要貨幣,銅錢種類多數量少。鑄造的通寶錢有大朝通寶、至元通寶、至正通寶、元貞通寶、大德通寶、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延祐通寶、至治通寶、泰定通寶。除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餘錢背文無記值。
大朝通寶是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鑄”。“大朝”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源自鐵木真衷心傾慕的耶律阿保機所建的契丹汗國的國號“天朝”。
大朝通寶錢文楷書,書法渾厚雄健,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大朝通寶屬於“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大朝通寶有銀、銅兩種,銅比銀少,但兩種數量都不多。大朝通寶銅鑄小平錢。直徑2厘米,厚0.14厘米,穿0.5厘米,錢幣上沒有錢文。
至元通寶四體文錢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時鑄造的。至元通寶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麵鑄有八思巴文。其四體文錢是這一時期的傑作,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元世祖忽必烈於1285年至1294年也曾鑄造過至元通寶錢,但隻有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
至元通寶四體文錢錢文有4種:麵文“至元通寶”4個字為漢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讀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為察合台文,穿左為西夏文。因此,該錢被稱為“四體文錢”。
在曆朝曆代的古錢幣中,麵文和背文多達四體的,僅此一例,別無其他,可謂“空前絕後”。
至元通寶直徑4.5厘米、厚0.25厘米,重24克。保存完好者,可見老舊包漿,遍體紅鏽夾有綠鏽,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至元通寶是隨著中世紀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國的建立應運而生。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蒙古人依仗強悍的騎兵軍團征服了一係列文明程度較高的封建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後,漢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絢麗和輝煌燦爛使征服者深受震撼,稱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