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2
宋遼金西夏通寶錢
北宋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製瓷業、航海業、造船業均有重大發展。
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了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兩宋鑄錢多而複雜,除少數外,每個帝王的每個年號差不多都鑄錢,而且鑄幾種錢。
在遼金西夏通寶錢中,以金錢最為精美,但金國所鑄通寶錢種類不多。遼錢製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範,文字湮沒。西夏錢幣製度深受北宋影響,都是年號錢。
宋代開國之初,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每年鑄幣達到了80萬貫,所鑄造貨幣仍然是通寶錢。宋代的鑄幣比唐代要複雜,比如幣材,有銅、鐵、金、銀,可是銅錢和鐵錢各有各的流通區域,金錢、銀錢多當做禮品和紀念之用。
宋代通寶也分有平錢、折二、折三、折五和當十、當百等好幾種。所謂折二,就是一錢當二錢用,以此類推。看起來好像繁瑣一些,實際使用時就像現代的紙幣和鋁輔幣一樣,多種麵值還更方便些。
年號錢在宋代最為流行。兩宋300多年,10多個皇帝有50多個年號。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學開元通寶的樣鑄造宋元通寶外,後來的宋代皇帝都鑄過年號錢,總計有40多種。
年號隻是表明造幣的年代,至於錢的大小和輕重,變化不大,也不妨礙流通。錢文的書法,篆、隸、草、楷、行書都有。最早這樣做的是宋太宗趙光義,他用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各書寫了“淳化元寶”幾個字,以後就形成風氣。
相傳蘇東坡寫過元豐、元祐錢文。宋徽宗趙佶用獨創的瘦金體寫了“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等。楷書、行書比篆書、隸書更加能夠運灑發揮。宋代錢幣上的書法,在藝術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代曾鑄造大量的金銀錢,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使用金銀錢最多的朝代。不但宮廷中多,民間也多。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時,在宮中發現不少金銀錢。
宮廷中的金銀錢主要用來賞賜親王、大臣等。當時,有帝王死了,就用來殉葬。
有一種金銀錢叫“招納信寶”,是當時大將劉光世所鑄。他在對金作戰中,知道在金人軍營中的漢人很想家,就專鑄這種信寶,叫俘虜把它帶回去,分送給那些人,作為通行證或招降證一類的東西,拿了它就可通行回來。
北宋由於和遼、金、西夏作戰,歲輸繁重,曾引起貨幣幾次大貶值。宰相蔡京鑄了一種一枚當10枚用的大錢,可是大錢的實際重量還不到3枚小錢,而麵額卻大了許多。這種做法在民間遭到了反對。命令下來後,市區的商鋪店號幹脆關門停業等於罷市。
遼代物價甚低,貨幣使用量不多。遼世宗耶律阮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聖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遼聖宗耶律隆緒之後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不及2%。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
在對外交易方麵,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進行互補性的交易。遼錢一般實行五等錢製,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遼代的通寶錢主要有天讚通寶、天顯通寶、保寧通寶、重熙通寶和清寧通寶。
天讚通寶現存一枚在上海博物館,錢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極佳,為遼錢中難得一見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帶點捺,向上撩揚,有行草書的意味,錢幣界稱之為“虎尾通”。
“天顯通寶”4個字隸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2.7克。此錢製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
應曆通寶錢文粗糙,製式為小平,徑2.35厘米,現存世僅有數枚。“應曆通寶”4個字楷、隸相雜,文字樸茂,單點通。
其中“曆”字省略廠部的左筆,借用內穿右廓,與“天祿通寶”的書法特征如出一轍,明顯見遼錢風韻。被列為“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保寧通寶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書體隸,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代錢風,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重熙通寶”4個字隸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2.7克至3.4克。重熙錢傳世稍豐,而且不斷有小批量出土,已見版式較多,錢文有大字、小字之別。重熙通寶的鑄行是遼錢史上一座分水嶺:重熙前出錢甚少,此後遼錢便逐代豐富起來。
“清寧通寶”為楷書,唯“寶”字尚留隸韻,光背無文。此錢有大樣小樣之分,大樣筆畫質樸,小樣4個字清奇,“寧”字寶蓋下從“下”而不從“心”,“通”字“甬”頭為“丷”,製作也較粗疏。
徑2.2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3.4克。此錢傳世較多,曆年均有出土。
金代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直至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爭暫告結束,才發行自己的貨幣。
金鑄行銅錢始於金海陵王完顏亮時,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其中有一種俗稱“五筆”正隆元寶錢較少見,錢徑2.5厘米,重6.7克。
金代大定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小平錢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紀年,版別較多;折二大定通寶錢較少見,錢徑2.8厘米,重9克。
金代泰和通寶真書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共4等幣值,均罕見。此間還鑄行泰和重寶折三、折十篆書錢,折三錢直徑3.1厘米,重8.4克,折十錢直徑4.5厘米,重16.1克。
金代還有崇慶通寶和崇慶元寶錢,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錢文真書。元寶錢僅見折五一種,篆書,錢徑3.5厘米,重11克。後又鑄至寧元寶錢,實物僅見折五錢,一種幣值,真書,錢徑3.4厘米,重11克。
金代貞祐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共3種幣值。其中有鐵錢極罕見,錢徑3.5厘米,重11.4克。
在金代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一個大齊國,建都大名府,後遷汴梁,皇帝是劉豫,年號阜昌。
在此期間鑄行阜昌元寶小平錢,直徑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寶折二錢,直徑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寶折三錢,直徑3.3厘米,重9.2克。均為篆書。大齊國在金代羽翼下雖僅存7年,但所鑄錢幣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
西夏貨幣銅、鐵錢並行,除用曆代舊錢及北宋錢外,並鑄有西夏年號的“寶錢”和“元寶錢”,重量與北宋錢略同。但鑄造數量很少,流通中多為北宋錢。初鑄的西夏錢的錢名用西夏文字,以後接受漢族文化,錢名以西夏文與漢文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