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麵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兩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雲、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1000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1654年時鑄行,至1660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麵文為“順治通寶”的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1.2錢,1657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麵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
1660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製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他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12局: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這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通寶每文重一錢。寶泉局鑄錢供全國經費使用。寶源局鼓鑄之錢,要按卯報呈工部,交節慎庫驗收,然後作為工部所管各項工程經費發放。
康熙通寶是清康熙帝玄燁時所鑄。康熙朝自鑄的貨幣有兩種,與順治錢的第四式和第五式相同。
康熙帝在位61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1662年,清代朝廷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並規定以後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製皆如此例。
縱觀康熙一朝,在全國共開設鑄錢局24處。由於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1.4錢、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
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文外,其他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
後人為收藏和研究方便,將滿漢文紀地的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韻、順口的康熙錢“背文詩”。
詩說道:
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
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
這首詩將“康熙通寶”錢背滿漢文的20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將康熙的這套錢稱為“詩文二十品”。
後來還出現了“鞏”字,又有人說還有“密”、“川”、“貴”、“西”等錢局的康熙錢。但是至今人們僅見有“鞏”、“西”兩字,其他還沒有見到實物。
康熙通寶還有俗稱的羅漢錢,相傳是年羹堯熔黃金羅漢所鑄,色澤呈金黃色,康熙的“熙”字較通俗寫法少一豎。其中有背大清及龍鳳紋飾的宮錢,為收藏家所鍾愛。
當時,另外有福建寶福局於康熙60歲大壽時起鑄有背穿幹支的賀壽錢,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駕,一共10年,共鑄造了10品,現在存在於世上的十分罕見。
嘉慶通寶是清仁宗顒琰在嘉慶年間所鑄。錢徑2.2厘米至2.6厘米,重2克至4克。錢麵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個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
錢幣上的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曆代鑄幣所僅見。
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製銀元和銅元。
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製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清代末期機製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製貨幣的重大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2000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旁注]
順治五式 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5次改製,最終取得成功;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係。隨著5次改製同時產生了5種形式的順治通寶聞名於世。史稱“順治五式”。
清康熙帝玄燁 (1654年~1722年),全名愛新覺羅·玄燁。滿族。清代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年號康熙。他奠定清代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麵。
年羹堯 (1679年~1726年),字亮功,號雙峰,清朝軍事人物。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功。1724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
張之洞 (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閱讀鏈接]
清光緒年間,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兩廣總督張之洞想在廣東鑄銀元和銅元。於是,張之洞奏準購辦機器,通過中國駐英公使劉瑞芬調查了英國造幣機器價格、購置手續和造幣技術,在廣州大東門外黃華塘購置了82畝土地作為廠址。
張之洞從英國引進了全套機器設備,計有鍋爐、抽水、碾片、椿餅、印花等機器200餘部,廣東錢局就此建立起來了。該局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造幣廠,隻熔化爐就有72座和鑄幣機90台,計劃日產各種錢幣260萬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