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朱由校鑄泰昌通寶錢隻一年,第二年便開鑄天啟通寶。並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
天啟通寶開始鑄造時,為小平錢,後來開鑄當十錢。錢重原定1.3錢,千錢重8.8斤,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0.7錢,千錢僅重4.8斤,含銅量不足30%。
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
背記事為“奉旨”兩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他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廓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
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都比較少見。
崇禎通寶是明思宗朱由檢時所鑄。錢文真書,通寶的“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等。小平錢徑一般2.45厘米,重3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崇禎通寶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的第一個鑄幣高峰,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4個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
總之,明代所鑄通寶錢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
[旁注]
應天府 一指河南商丘;二指江蘇南京。北宋的陪都南京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先後建置兩次。明代的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1356年,朱元璋攻破了集慶路,1368年8月以南京為國都,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是為明代京師。後來朱棣遷都北京。
寶泉局 明清時管理鑄造錢幣的官署,位於北京東四四條83號,為明清戶部所屬鑄造錢幣的工廠。1361年,朱元璋於應天府設寶泉局,掌管鑄錢之事。至1368年,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同鑄“洪武通寶”錢,並禁止私人鑄錢。
明成祖朱棣 (1360年~1424年),明代第三位皇帝,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原廟號太宗。在位期間,維護了我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開創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1505年),明代第九位皇帝,諡號“建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明代再度中興並發展為盛世。史稱“弘治中興”。
明世宗朱厚熜 (1507年~1567年),明代第十一位皇帝,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
明穆宗朱載垕 (1537年~1572年),明代第十二位皇帝,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登基後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明神宗朱翊鈞 (1563年~1620年),明代第十三代皇帝,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在48年,為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親政初期勤於政務,後期國勢衰微。
明光宗朱常洛 (1582年~1620年),明代第十四位皇帝,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在位期間,廢除礦監和稅監,拔擢良臣。
[閱讀鏈接]
眾所周知,洪武通寶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所鑄行的銅錢,製作精良。
有人認為,洪武通寶是明代鑄造的第一批錢幣,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早在元代末期時期,朱元璋打敗勁敵陳友諒定國號“大明”後,就開始鑄造“大中通寶”錢。洪武通寶是延續了大中通寶的形製和體例。朱元璋開國之初所實行的鑄幣政策,迅速地統一了全國貨幣,結束了元代末期以來的貨幣混亂狀態,對促進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清代鑄行的通寶錢
清代貨幣中的特點是,各地使用的貨幣並不統一,尤其是各省鑄造的銅錢,隻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對貨幣調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時期內,各地又有不同。
清代鑄幣分兩大類,一類是朝廷造幣廠鑄造的;另一類是地方造幣廠鑄造的。清代順治年間開始鑄造的順治通寶,定出5種樣式,被稱為“順治五式”,對其後的鑄幣產生深遠影響。
清代統一中國後,開始重新製訂貨幣政策。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代的錢幣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他古錢,獨行清錢。其中主要的通寶錢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和嘉慶通寶。
清代初期,朝廷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治通寶。
順治年間對製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70%,白鉛30%,為合金,稱之為“黃銅”,1000銅錢稱為一串,年鑄12000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順治錢製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5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代錢式,麵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製,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他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陝、雲等。錢重1.2錢。
1651年的錢重改為1.25錢。清代初期製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