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3(1 / 3)

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3

明代鑄行的通寶錢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製都不相同。明代初期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版別較多,錢文自成係統,存世多寡懸殊。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商業的繁榮,推動了明代鑄幣政策的改革。

明代所鑄通寶錢,主要的有大中通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萬曆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

大中通寶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稱吳王時鑄於應天府的錢幣。此錢為小平大型錢,背穿上有一“濟”字,世所珍罕。大中通寶具有相當文化價值,是“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麵文“大中通寶”楷書對讀,有光背、背記值、記地等,記地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凡九種。

大中通寶分5種,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而且除寶源、寶泉兩局外,朱元璋還陸續發行帶有地名的貨幣,如鄂、京、浙、廣等簡稱,鑄於銅幣背麵,因之形成了多種等級的大中銅幣係列。

大中通寶背十錢價格很平,而部分紀地錢為了昭示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隻象征性發行,傳世極少,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洪武通寶是明太祖於1368年命京城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的,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代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而不隻是為避諱他自己的名字,以後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

洪武通寶分為5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同時繼鑄大中通寶錢。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所鑄,鑄造工藝精湛,非常工整,書法也是一絕,是我國貨幣史上最精美的錢幣之一。在明代初期,這些鑄造精細、工整的永樂通寶錢,在對外貿易當時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了六百年前的國際貿易中的通用錢幣。

永樂通寶的銅色紫紅。錢麵永樂通寶4個字楷書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其文字筆畫清秀,有宋錢的風韻,製作精湛,整齊劃一。存世所見幾乎全部為小平錢,光背無文,錢的直徑2.5厘米,重4克左右。

永樂通寶小平錢傳世比較多,價格不高。

永樂通寶錢中還有一種折三青銅大錢,背三錢,其錢的直徑達至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永樂通寶的研究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

宣德通寶是明宣宗朱瞻基時所鑄,錢製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寶,書法一般,版別較少。

自明宣宗以後,至明孝宗朱祐樘時,近70年未再鑄錢。明孝宗時寶鈔信用動搖,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況。

10貫寶紗換不到3文錢,明代朝廷認為再不發行銅錢,就將無法挽回寶紗信用,而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鑄商販賺取,便下詔命兩京及全國13省重新開爐鑄錢。弘治通寶就是在此時鑄行的。

弘治通寶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弘治錢製作書法都較一般,而且鑄量也不多,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額,因為改錢重鑄新錢之時孝宗已死,明武宗朱厚照繼位,改元正德,此錢即停鑄。

嘉靖通寶是明世宗朱厚熜時所鑄,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在鑄行方麵,朝廷先下詔命令兩京寶源局開鑄此錢,並令工部按照永樂、宣德時鑄錢標準在其他4省開鑄,鑄量比永樂、宣德時略有增加。

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1.2錢,千錢重7.8斤。至1584年時,改為每錢重1.25錢,千錢重8斤。此外嘉靖通寶錢開始采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鏇邊、金背等錢。

火漆就是二次熔煉。旋邊就是用旋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煉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

嘉靖通寶錢大都為小平錢,僅在1564年時,令工部寶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於錢背穿右側鑄:“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字十”。

此套錢為記重錢,各隻鑄30000,而且並未流通,隻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也少。明世宗所出的錢比前代各錢要精美。

隆慶通寶是明穆宗朱載垕時鑄行的。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製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20000貫,隻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明代前期的這一階段,因大力奉行寶鈔政策,對銅錢控製嚴格,三番兩次停鑄、禁用,即使開禁也有限製,要不就收入內庫,充作庫存。

所以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民間私鑄猖獗,可民間又因銅材缺乏,就用古錢,但古錢也有限,於是就私鑄古錢,以作流通,這是因為私鑄本朝錢幣刑罰很重;二是促使白銀使用普遍化,明時把銀鑄成馬鞍形,名日“元寶”,也有其他形狀,稱“銀錠”。

鑄錢量上升是在明神宗朱翊鈞時期,這是明代鑄錢的轉折,也是明代的轉折。此時所鑄的萬曆通寶,版本較多,萬曆小平錢為真書直讀,大多背無文,少數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

萬曆通寶錢有折二錢,也為真書直讀,狹郭,雙點通,錢徑為2.8厘米。萬曆通寶錢由兩京及全國各省為鑄行,兩京鑄金背、火漆,其他各地隻許鑄鏇邊。

1592年開始,開支遞增,因此戶部、工部等機構都新開錢爐鑄錢。由於鑄量明顯增加,而銅材又缺乏,銅價上漲,許多臨時官爐無利可圖,開爐不久即關門大吉。

工人們無以為生,便自行私鑄,當時私錢名稱很多,像歪脖、尖腳、胖頭等,流傳很廣,至崇禎時仍存,現存的也有。

泰昌通寶是明光宗朱常洛時所鑄,是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厘米至2.4厘米的小錢。